古代官員的日常歷史

  是怎樣的呢?白居易閒得像貓杜甫累得像狗,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事少錢多離家近,每天睡到自然醒”,這樣的工作純屬幻想。上班族每天需要克服的頭一個難題便是起床。如果“朝九晚五”的你還在抱怨早起的話,那真應該去了解一下古人的作息。人家管上班叫“點卯”,“卯”時是早上五點到七點,這個點要趕到單位打卡,你算算得幾點起床。古人沒鬧鐘,morning call全靠雞叫,《詩經》裡有首《雞鳴》,描述了一位公務員的太太是如何催他起床的:“雞既鳴矣,朝既盈矣。”親,公雞已經哦哦叫嘍,大殿裡站滿了上朝的人,快起床吧。丈夫呢?緊閉眼睛嘟嚕:“匪雞則鳴,蒼蠅之聲。”不是雞叫,是蒼蠅嗡嗡鬧。看來,賴床是個歷史悠久的毛病啊!

  早早起身後,就要披星戴月地往單位趕。天氣好路況佳也罷了,萬一遇上惡劣天氣就相當遭罪。據《舊唐書》記載,公元786年的夏天,長安城暴雨如注,吏部侍郎崔縱在上班途中掉進水裡,漂浮了數十步之遠,幸好被街旁商鋪裡的夥計給救了,“其日,溺死者甚眾”。不過唐朝的上班制度還是很人性化的,遇到嚴寒酷暑雨雪,會給官員們放假,叫“放朝”。放朝的訊息是靠敲鼓通知大家的,問題是長安那麼大,住得遠的、耳朵不好的官員,難免聽不到。韓愈曾在一個暴雨突降的早晨趕去上班,半道上才知道放假的訊息,一身狼狽地回到家後,便寫詩向朋友吐槽:“放朝還不報,半路踏泥歸。”相比之下,晚唐詩人鄭谷就幸運多了,在大雪紛飛的半夜聽到放假的鼓聲,想到第二天可以“日晏待高眠”,好好睡個懶覺,便“擁褐同休假,吟詩賀有年”,也不急著就寢,搞起文學創作來了。

  在單位裡通常有兩種人,一種累得像狗,一種閒得像貓。白居易曾擔任中書舍人一職,負責起草皇家詔書。中書省又名紫微省,所以中書舍人還有一個美稱——紫微郎。有一天白居易在單位值班,沒有公務要處理,便提筆作詩:“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那時候不能上網購物QQ聊天,白居易只得聽聽鐘漏的滴水聲,看看盛放的紫薇花,消磨乏味的上班時光。相比之下,杜甫在華州擔任司功參軍時,班上得就太苦了。一來工作條件極差——“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常愁夜來皆是蠍,況乃秋後轉多蠅。”天熱得讓人毫無食慾,還要受到蠍子、蒼蠅的騷擾。二來工作壓力極大——“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公務員上班必須穿一本正經的工作服,天天跟沒完沒了的紅標頭檔案打交道,逼得老杜幾近瘋狂,大叫道:“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南面山溝的青松下要是結了厚冰,讓我赤腳踩踩該多好。

  有人懷疑老杜的這首詩是偽作,命題太蠢,毫無風雅可言。要我說,這根本是空虛文人的無聊之見。對於世上大多數人而言,工作不是看花飲酒吟風弄月,老杜的“束帶發狂欲大叫”,喊出了每個上班族的艱辛和苦悶。

  古代官員是怎麼放假的:

  出於勞逸結合的需要,人類自從有了比較正規的社會制度,就逐漸形成了休假制度。但中國古代朝代變遷比較多,所以官吏放假的制度也是千差萬別。

  秦代沒有明確規定放假制度,但官吏可以告假,稱作“告歸”。

  漢代規定了休假制度:《漢律》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休沐”即指回家休息沐浴。一年的放假時間大約73天左右。除了這種類似星期天的規律性休假外,漢代還規定了節慶的假日。西漢時,夏至或冬至官員也都休一天假。這種慣例一直沿襲到隋朝。

  在漢代魏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國家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官吏“輪休”,如南朝的樑國,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規性假日。後來唐朝以後一直到元代的辦公休假時間也都是如此,這也就是被史上稱之為的“旬假”。

  在唐代和宋代,還有分別放假一天、三天、五天、七天的長短不等的節慶。這時朝廷最為重視的就是春節和冬至日,每次都放七天假。據有關材料記載,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個節慶假日,包括皇帝誕辰的3天和釋迦牟尼、老子誕辰各1天。這當然和唐代帝王尊崇佛教以及認為自己是李耳的後代有關。宋代有54個這樣的假日,但只有18天被定為正式“休務日”,其他時間朝廷官員還要抽出部分時間要和平時一樣辦公辦事。但是在宋代已經沒有釋迦牟尼和老子的誕辰日放假的制度了。

  元代的法定節慶假日只有十六個。明清時期,節慶假日一開始甚至比元代還少,朝廷只規定了三個主要的節慶,即春節、冬至和皇帝誕辰。實際上,端午和中秋也變得重要了。但是在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變化是有了長達大約一個月的春節和冬假。對於朝廷上下的眾多官吏來說,要由欽天監為他們選擇十二月二十號前後的一天來“封印”。約一個月之後,要宣佈來“開印”。冬假可以看做是對喪失常規性假日和節慶假日的一個補償。這個時期規定中根本就沒有正規的假日,但朝廷官員有是可以隨時請假。後來直到民國時期,才把星期天定為官方正式的休假日。

  此外,在規律性休假和節慶休假,我國古代還有一些照顧個人特殊事項的假日,如婚喪嫁娶等休假。其中最人性化,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規定:父母在三千里以外者,每三年有三十天的探親假;父母在五百里以外者,每五年有十五天探親假。兒子的及冠禮有三天假;親戚的有一天假。子女婚事有九天假,旅途所需時日除去不算;其他近親婚事有五天、三天或一天假。父母喪事,朝廷官員必須強制性的退職三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丁憂三年或者守制三年。其他近親喪事,放假三十天、二十天、十五天或七天;遠親的喪事放假五天、三天或者一天。官員的老師的喪事,放假三天。祖父母和父母的忌日放假一天。在第五個月時有十五天的“田假”,第九個月時還有十五天的“授衣假”。宋代大體延續了唐代的放假規定, 甚至比唐代還要寬鬆,但休假需提前“告假”,期滿“銷假”。

  相對於唐宋寬鬆和人性化的放假制度,元明清時期就顯得小氣多了。元代最甚,官吏們全年節假日僅16天。明清時期除了上述的父母喪丁憂守制三年的規定不變外,其餘規定也全部廢除,官員個人如有特殊事情可以向上級請假。但明清時期,比較重視的春節、端午、中秋這三大節日的休假。

  鴉片戰爭後,西方人進入中國,他們每星期休假一天。1902年,朝廷頒佈的欽定學堂章程中,首次以法規的形式規定全國中、高等學堂實行星期制。不出4年,中央機關也採用了星期制。

  從古代的放假情況看,封建社會放假制度性較差,變化也比較大。但有些朝代的規定比較人性化,能夠從個人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規定假期,尤其是能夠重視婚喪等假期,這些是很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今天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