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勵志小故事三則

  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遺忘與不屑。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勵志小故事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崔鉉胸懷大志,前程萬里

  “人無志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難取得成功。唐朝大詩人李白從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濟民救世的志向,此後,他一直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奮進。

  十九歲時,李白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抱著這種自信與進取心,他應詔來到長安,名動一時。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做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

  性格孤傲的李白無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棄官而去,從此遊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是,李白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

  李白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鉉也是個胸懷大志的人。

  崔鉉是大臣崔元略的兒子。有一次,他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宰相韓滉,韓滉見他聰明伶俐的樣子,非常喜歡。

  崔鉉的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的能力有很大進步。”

  韓滉一聽,有心考考他,就隨手指著架上的一隻鷹,讓崔鉉即興賦一首詩。崔鉉接過紙筆,略一思索,就寫了一首詩:“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韓滉讀後,連連稱奇,稱讚道:“好詩!好詩!這孩子將來前程萬里,不可限量啊!”

  崔鉉長大後果然很有作為。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崔鉉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隨後開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賞他的才能與品德,說他是“真貴人”。崔鉉先後擔任過中書侍郎、河東節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等要職。

  【故事啟迪】縱觀古今,確實是“人無志不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臥薪嚐膽,二十年如一日,終於打敗了吳國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農民領袖陳涉一句“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穿越幾千年的時空,至今仍是許多年輕人立志奮發的座右銘。年紀輕輕的唐朝詩人杜甫在學習“四書五經”時,就立志要“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直至臨終,他仍惦記著“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杜甫的拳拳報國之心,永遠那麼執著。因此,立志是事業成功的前提和基礎。青少年中有許多人也是胸懷大志,雖然現在壯志未酬,但不等於身陷逆境就泯滅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反而因此擁有了充足的時間來籌備力量和智慧。那麼,從現在開始,為實現你的遠大理想努力奮鬥吧!

  2、梓慶鬼斧神工

  【傳統故事】春秋時,有一個叫梓慶的木匠,他技藝高超,製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頭鋸子。這把鋸子造型美觀,上面的花紋纖巧,從沒有一把鋸子這麼美。每一個見過這把鋸子的人無不歎為觀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慶做的,都認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這種極品。

  魯國國君聽說後,也跑來欣賞。他很驚奇,也不相信這是人工做出來的,於是問梓慶:“你是不是會法術?這把鋸子是不是用法術做成的?”   梓慶笑了笑,說:“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怎麼會懂法術呢?”

  魯國國君不相信他的話,接著又問:“那好,你告訴我他的製作過程。”

  梓慶回答說:“做這把鋸子之前,我先養神靜氣。齋戒三天,以獲得內心平靜。在這三天,我使自己摒棄掉對榮華富貴的渴求;然後再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雜念,忘掉技巧;接著再齋戒七天,這時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已經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沒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我的技藝了。齋戒過後,我會去森林中尋找製作鋸子的原料。我仔細觀察各種樹木,以選擇與鋸子外形最匹配的。而這時鋸子的樣子已經成竹在胸了。只要選好木料,鋸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想這大概就是製作出來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製作一樣的原因吧,以一顆純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製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國君聽完,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何為“鬼斧神工”。

  【人生感悟】這個故事源於《莊子》,旨在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精神專注,摒除雜念,達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慶已達到這種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貴、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夠做到心靈與自然的契合,製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鋸子。保持內心清淨,不受世俗的干擾,集中精神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這種境界也是為人處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陳勝是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的一個農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陳勝低著頭,不言不語,同伴們就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頭,說:“將來咱們要是富貴了,可千萬不能忘了窮哥們兒啊!”

  大家聽了,都笑道:“你我現在窮成這樣,還說什麼富貴不富貴?”陳勝嘆口氣說:“燕雀怎麼能夠明白鴻鵠的志向!”

  後來,秦二世徵兵戍守邊疆,陳勝也在被徵之列。他同另一個農民吳廣因為身高體壯,被派為領隊的頭目,奉命開往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附近***,並限期到達。

  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同行,恰逢連日大雨,道路難行,走了好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陳勝和吳廣暗中商量:“看來我們不可能如期趕到漁陽了,與其因為誤期而死,還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這裡起義,大不了也是一個死。”原來,按當時軍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處死。

  兩人商量定了,就趁著軍官喝醉時把他們殺了。隨即召集大家起義反秦。陳勝、吳廣發出命令,定國號為“張楚”,並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為標記。他們首先佔領大澤鄉,臨近的農民聽到訊息後紛紛響應。

  陳勝、吳廣編練部隊,整肅軍容,而後攻下附近各縣,收集兵力,繼續擴充套件,接著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縣***。這時陳勝的部隊已擁有戰國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幾萬人。於是他們就以陳縣為根據地,擁立陳勝為“張楚王”。

  這個風聲一傳開,各地飽受秦朝欺壓的人民紛紛響應,他們殺掉當地的官吏,舉起了義旗,反秦風暴迅速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故事啟迪】陳勝雖然出身貧寒,但志向高遠。後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還被擁立為“張楚王”。可見,貧窮並不可怕,貧而無志才是最可怕的。“苟富貴,勿相忘”是陳勝與窮苦出身的同伴們的約定。後來,陳勝果然富貴了,但是,當以前跟他一塊幹活的有些同伴來找他時,陳勝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這便為日後起義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淪。年輕人只有有從坎坷和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不斷的成長,通過歷練,矯正自己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努力學習文化技術,掌握一技之長,仍然會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