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諸侯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圖片

  管仲拜相

  桓公雖然登上君主高位,但前景並不容人樂觀。襄公留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國語·齊語》中這樣寫道:“襄公築臺以為高 位,田、狩、畢、弋,不聽國政。卑聖侮士,而維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繡。戎士凍餒,戎車待遊車之裂,戎士待陳妾之餘。優笑在前,賢材在後,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真可謂齊桓公受命於危難之際。為了使齊國走出荊山棘海,桓公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 任管仲為相。

  任用管仲,在當時既非一件小事,亦非一件易事,因為橫亙在桓公面前的有三大障礙。其一,管仲雖為姬姓,然而家道中落,早已喪失了貴族身份。他本人不過是一普通“四民”中的商賈。在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時代,管仲低賤的出身框定了他的仕途。這是制度障礙。其二,桓公姜姓,管仲姬姓。從大處看,姬姜固屬姻親關係,然具體到桓管個體而言卻無任何親戚瓜葛。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觀念佔統治地位的古代社會,任用異姓的管仲 誠為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傳統心理障礙。其三,管仲作為糾的輔佐,是為桓公的政敵;又曾一箭射中桓公的帶鉤,差點要了他的命,是為桓公的仇敵。對身兼政敵加仇敵的管仲,非碎屍萬段不足以解其恨,怎談得上任為宰相呢? 這是桓公恩仇障礙。

  然而管仲也有許多有利條件。其一,管仲有才,而且是匡世大才。當時魯國的大謀士施伯這樣 評價管仲說:“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於天下,在晉則晉得意於天下,在狄則狄得意於天下。”其二,齊桓公欲作中興之主,稱霸諸侯,非用管仲其才不可。對此,施伯看得很清楚:“管仲天下之大聖也,……”返齊、天下皆鄉之”***《大匡》***。鮑叔牙說得更明白: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齊世家》***。其三,鮑叔牙的力薦。鮑叔牙既是桓公的心腹重臣,又是管仲的知己好友,有這樣一個特殊身份的人從中斡旋,事情往往會發生戲劇性變化。其四,桓公其人,性急,且有遠慮。這種性格對改變管仲的命運也是有利因素。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改變了桓公誅殺管仲的初衷,堅定了他委之以重任的決心。於是囚管仲於魯,釋管仲於堂阜,齋祓三浴,桓公親迎之郊,厚禮相待,任為宰相。旋即又賦三權,即貴為大夫,富有三歸,親如仲父。齊桓公在任用管仲一事上所表現出來的豁達大度與知人善任。

  九合諸侯

  隨著齊國的日益富強,齊桓公想當諸侯的霸主的野心也越來越強烈。一想到做了霸主就能向各路諸侯發號施令,他們就得按時給自己進貢,聽從自己的指揮,齊桓公就感到興奮莫名。

  有一天,他急不可耐地對管仲說:“咱們兵精糧足,是不是可以會合諸侯,共同訂立個盟約了?”管仲說:“咱們憑什麼去會合諸侯呢?大家同是周王朝的諸侯,誰能服誰呢?周天子雖然勢弱,但畢竟還是天子,誰敢比他大?”管仲接著建議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管仲解釋道:“‘尊王攘夷’就是尊崇周天子為領袖,聯合中原各路諸侯,共同抵禦蠻、戎等部族對中原的侵襲。以後誰有難處,大夥兒就幫誰;誰不講理,大家一起討伐他。”齊桓公說:“這個計策好,但從何處著手呢?”管仲回答道:“就從新天子才即位這事著手,主公可以派個使臣向天子朝賀,順便向他提個建議,說宋國目前正在發生內亂,宋桓公剛即位,地位不穩,宋國國內動盪不安,請天子下道命令,明確宋桓公的國君地位。主公手裡有了天子的命令,就可以召集諸侯,訂立盟約了,這樣做誰還能反對?”齊桓公聽了點頭贊成,決定馬上照此辦理。

  這時的周王室已是空架子,各路諸侯根本不理會朝覲天子的事情。周釐王剛剛即位,居然有齊國這樣的大國派使臣來朝賀,當然興奮不已,於是就把召集諸侯、確認宋國君位的美差,委派給了齊桓公。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了周天子的命令,向各諸侯發出通知,約定三月初一,在齊國北杏會盟,共同來確定宋國君位。由於當時齊桓公威望不高,到了會盟日期,只有宋、陳、邾、蔡四國諸侯到會,而魯、衛、鄭、曹等國都在窺測風向。齊桓公感到有些難堪,想改變會期,管仲勸道:“第一次會盟絕不可失信。常言道:三人成眾。現在已然來了四國,可以按時會盟。”五國諸侯會見完畢後,共推齊桓公為盟主***因他手裡有周天子的命令***,並在會上訂立了盟約。盟約規定:一、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共同抵禦蠻、戎等部落侵入中原;三、扶弱濟困,幫助有困難和弱小的諸侯。

  會盟後,齊桓公首先率軍滅掉了沒來會盟的遂國,然後先後擊敗了魯、鄭兩國,迫使他們求和。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又約各國在鄄地會盟,這一次各諸侯國基本上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做了霸主後,中原各路諸侯都歸服他,按時向齊國交納貢品。10多年後,齊桓公又率兵馬,幫助燕國和衛國驅逐了入侵的山戎和北狄,並幫衛國修復了破敗的城牆。憑藉這些義舉,他得到了中原各路諸侯的讚許和擁戴,威望進一步提高。只有南方的楚國不服齊國,並還想與齊國比高低。

  身居蠻荒之地的楚國,與中原諸侯向無來往。楚國人在南方墾殖土地,發展生產,吞併弱小部落,逐步強盛起來,後來他們的首領竟公然藐視周王室,自稱“楚王”。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會同宋、魯、衛、鄭、陳、曹、許等7國軍隊,聯合討伐楚國。楚成王聞訊,立即調集了大批人馬準備抵抗,並派使者去責問齊桓公:“楚在南,齊在北,兩國素無來往,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要來侵犯我們呢?”管仲反駁道:“雖然我們兩國相距遙遠,但我們都是大周天子所封的諸侯。當初武王分封時,曾授權齊太公,如若諸侯有不服從天子者,齊國有權征討。你們楚國為何多年沒向天子進貢?”使者說:“這幾年我們沒有向天子進貢,是我們的不是,以後一定恢復進貢。”使者走後,齊桓公不太相信楚國會這麼輕易服輸,便和眾諸侯們連夜拔營,進軍到召陵。楚成王不解其意,又派使者屈完前去探問。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齊桓公請屈完一起乘車檢閱中原的聯軍,果然是威武雄壯,兵精糧足。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看我們有這樣兵強馬壯的軍隊,焉能不打勝仗?”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君侯扶助天子,濟困扶弱,我們大家當然都佩服您。但如果您窮兵黷武,以勢壓人,我們楚國雖不很強盛,但我們用方城作城牆,用漢水作壕溝,你們兵馬再多,也未必能攻進去。”

  齊桓公聽屈完的回答挺強硬,估量打敗楚國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既然楚國已認錯,答應恢復進貢,也就算在面子上服了軟,該收場就收場,於是中原的各國諸侯和楚國訂立了盟約,各國班師回國。

  不久周王室發生了內亂,齊桓公又幫助太子平定了內亂,繼承了王位,即周襄王。襄王為報答齊桓公的勳勞,特派使臣將太廟的祭肉作為厚禮送給齊桓公。齊桓公又趁機在宋國葵丘會合諸侯,招待天子使臣,並又一次訂立了盟約,盟約規定:各國要和平相處;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要損人利己;鄰國有荒災來買糧食不得禁止,不得搞壁壘政策等等。這是齊桓公第9次,也是最後一次會合諸侯,所以歷史上把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也稱作“九合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