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小故事

  故事根據分類可以分為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童話故事和鬼故事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一、薩都刺一字之師

  【傳統故事】薩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詩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廟裡避雨。這時,寺廟的晚鐘響了,聲音巨集亮而悠揚。薩都刺靈感突發,寫出了兩句詩:“地溼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這兩句詩意境空闊,很快在當地傳揚開來,大家紛紛稱讚。不料一位老者聽了,說:“也不怎麼樣嘛。”

  薩都刺聽說後,馬上找到那位老者請教。老者說:“這兩句詩裡,上句有個‘聞’字,下句有個‘聽’字,都是一個意思,不如把‘聞’改成‘看’字。”薩都刺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拜老者為師,此後經常找他談論詩句。

  【人生感悟】再高明的學者也會有疏漏的地方,因此,即使成就很高的人,也要不斷地向他人學習,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孔子曾說:“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很多知識的,只不過喜歡讀書並不恥下問而已。”著名詩人薩都刺的故事,再一次告誡青少年,無論對待何種形式的學習,都要以勤奮鑽研、虛心求教的態度去踐行。

  二、劉完素虛懷若谷

  【傳統故事】劉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醫學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許多藥,病情也不見好轉。一天,他的朋友張元素來探望他。張元素也是個大夫,他提出給劉完素看病。劉完素心裡有些不願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沒面子?但他轉念一想:我平時最提倡同行間互相學習,怎麼輪到自己就糊塗了呢?於是,他很高興地請張元素幫他治病。兩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藥方,終於找到了病根。不久,劉完素恢復了健康。此後,兩人經常在一起,交流醫學上的疑難問題,醫術都大有長進。

 

  【人生感悟】有才能的人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知識豐富的人向知識貧乏的人請教,這是一種謙虛的態度。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時,你的缺點正好是別人的優點,學習應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劉完素的故事告訴青少年,知識再淵博的人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虛心接受並採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並誠摯地學習別人的長處。

  三、談遷重寫《國榷》

  【傳統故事】談遷是明朝末年的窮秀才,他歷盡千辛萬苦,花費27年時間,寫出了一部關於明朝的史書,並將其定名為《國榷》。不料,就在書稿完成後不久的一個晚上,談遷家裡鬧賊了。小偷見談遷家裡沒什麼可偷的,就順手把談遷的書稿拿走了。變遷發現書稿丟失了,不禁痛哭流涕。這一年,他已經53歲了。但談遷很快就振作起來,並對自己說:“我的手還在,怎麼能這麼消沉呢?”於是他決定重新寫《國榷》。4年過去了,談遷終於重新寫出了一本《國榷》。這部書資料翔實,內容完備,成為後世學者研究明史的必讀之書。

  【人生感悟】一介窮書生,用27年的時間編纂史書,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他53歲那年,書稿丟失,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心境是何等悲痛。但談遷並沒有消沉,再一次重寫《國榷》,成為了千古美談。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去應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難、挫折、失敗就惆悵、迷惘、灰心喪氣,這是軟弱的表現。”

  四、李謐青出於藍

  【傳統故事】南北朝時,李謐18歲就拜當時的大學問家孔璠為師。孔璠知識淵博,為人謙虛,學生們都很敬仰他。李謐拜他為師後,學習非常刻苦。沒過幾年,甚至連孔璠都有不如李謐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讀書時不太理解書中的一段話,就請教李謐:“你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李謐認真地分析了那段話,然後詳細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有人問孔璠:“你做老師的倒要請教學生,就不怕在學生面前失去威信嗎?”孔璠不在乎地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老師也不是固定的,誰懂得多,誰就可以做老師。”問他的人聽了,信服地點點頭。

  【人生感悟】《增文賢文》中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孔子說:“後生可畏。”李謐的老師孔璠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可見,對於任何一個勤奮好學的人,我們都不能輕視,新舊交替是自然規律的具體體現,前人已一語道破了其中玄機。青少年應該知道:只要別人比我們懂得多,無論他是什麼出身和什麼年齡,都有資格做我們的老師。同時,要端正學習態度,不懂就問,虛心請教,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