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歷史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長沙市開福區,與烈士公園毗鄰,佔地面積5.1萬平方米,公用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籌建於1951年,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一、 湖南省博物館簡介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長沙市開福區,與烈士公園毗鄰,佔地面積5.1萬平方米,公用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籌建於1951年,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湖南省級旅遊景點。

  湖南省博物館藏品達18萬餘件,尤以馬王堆漢墓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並以此打造了6個展示人類優秀文化遺珍的基本陳列。

  二、發展歷史

  1897年郴州學會組建了郴州學會博物院。

  1904年經湖南巡撫趙爾巽倡導,士紳樑煥奎、龍紱瑞等籌款,在省垣再次興辦一所博物館,與圖書館、教育館合署,全稱為"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主要陳列人體和動物模型。開放約一年,教育博物館部分被撤銷。

  1924年6月24日,湖南省教育會博物館開館;

  1927年正式定名為"湖南省立博物館";

  1930年毀於戰火,此後再未恢復。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籌備處在長沙留芳嶺的百琴園掛牌成立。

  1956年在長沙西北環境優美的烈士公園建成開館。以建設"地誌性博物館"為目標,開展了對能反映湖南歷史、文化、民俗、藝術、自然資源等方面的文物與標本的徵集與展示工作,舉辦了"湖南礦產資源"、"湖南農業資源"、"湖南手工藝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覽。其中楚文物收藏和湖南近現代名人收藏是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1972年至1974年,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湖南省博物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數千件精美的文物和儲存完好的漢代女屍的發現與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並得到政府的重視和社會支援。

  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建造了建築面積為3510平方米的新倉庫***後改造成保護與展示並用的場所***,在保護和展示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方面發揮了近三十年的關鍵作用。

  1971年,湖南省博物館將館藏的礦物之類標本撥給了湖南省地質局,1979年將館藏動植物標本借給了長沙市第一中學,至此,湖南省博物館從建館之初的自然、歷史類收藏展示並重,逐漸向以歷史類收藏和展示為主的轉變。

  1999年,由國家和省財政共同投入1.2億元新建的新陳列大樓竣工,新陳列大樓的建設是世紀之交湖南省博物館發展的新起點,推動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2003-2004年湖南省博物館打造的以"馬王堆漢墓陳列"為龍頭的基本陳列,被評為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

  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實施免費開放。

  2008年,湖南省博物館成為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

  2009年,湖南省博物館被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8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之一。

  2009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決策實施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2010年5月31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得到省發改委批覆立項。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設計方案國際徵集和評選工作順利完成,日本磯崎新工作室和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團隊成為中標單位。

  2011年7月4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開工儀式隆重舉行,省博物館進入"邊建設、邊開放"階段。

  2012年5月25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省發改委批覆同意,工程投資總概算約8.5億元,總建築面積約8.3萬平方米。

  2012年6月18日,工程進入建設階段。博物館暫停對外開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