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神話傳說

  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天上主管雲的龍抬頭的日子。民間流傳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還說:“二月二,炒大豆,龍昇天,糧萬鬥。”為此,人們把二月二這天叫做“春龍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月二的神話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過去,每當春龍節到來時,我國北方大部分農村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河邊或井裡打水,將水供奉在祖先牌位前,點油燈、蠟燭、燒香、上供。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引水龍”。有些農家這天早上炸油糕、炒大豆、爆米花、吃臘肉,這叫挑龍頭。是祝願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春龍節的歷史悠久,1800年前,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著作《說文解字》中解釋了龍。他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農曆二月初二,正值大地回春,春風送暖,那些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人們想象中的龍也抬頭了。

  與“龍”有關的是:“引龍”和“忌針”。二月二日,視為“龍抬頭”,這一天,各家都要早起汲水,或以灰線引至門,或開廟門祭龍神,這就叫做“引龍”。“引龍”習俗,反映了人們渴望風調雨順的良好願望。“忌針”,《燕京歲時記》有明確的記載:“***二月二日***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可見,也是表示對龍的尊崇。俗雲“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

  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女人,在河邊喝水懷了胎,十月之後生了一個男孩,男孩身上卻長了個尾巴。女人把孩子藏在家裡偷偷地養著。男孩一天天長大,亦一日一日地頑皮。他一頓能喝一缸水。有一天,趁著母親不在家,他自個跑到河邊去喝水,被人發現了。從此,男孩和母親常遭人白眼。終於有一天,男孩受不了憋屈,趁人不注意從窗戶跑出去,飛往天上去了。他娘邊哭邊追邊喊,她娘每喊他一聲,他都哭著回頭看一眼,每看一眼,地面上就現出一汪水灘。那些灘,後被人稱作“望娘灘”。男孩說,娘啊娘,你莫哭,以後每年二月二,我都會回來看你。人們才知道男孩是條龍。

  果然,每年二月二,那條龍都回來看親孃。而他的娘,也會炒上一些豆,讓他吃飽迴天庭。他們住的那個村,從此風調雨順,年年五穀豐登。因為龍來時,總會挾來一陣小雨,“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愁”,也成了人們相互傳頌的民諺。

  至今,在我國北方民間仍廣泛流傳著一句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這一天也叫“春龍節”。

  那麼,二月二為何炒大豆、爆米花呢?在民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武則天做了皇帝,惹怒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便諭旨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行雲布雨,諭旨風婆婆三年內天天颳風不止。不久,人間蒼茫大地,赤日炎炎,狂風四起,莊稼枯黃,哀鳴遍野。司管天河的龍王不忍看到人間這種悽慘景象,竟不顧玉皇大帝之命,為人間降了一場透雨。玉皇大帝聞之大怒,將龍王打下凡去,壓在崑崙山下,並降旨立碑曰:“龍王降雨犯天條,應罰人間千秋罪,若要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老百姓為救龍王,就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可哪兒也找不到開花的金豆。怎麼辦呢?這時,有人出了個主意,用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炒大豆、玉米爆花代替“金豆開花”。玉皇大帝看到人間千家萬戶金豆開花,龍顏大開,只好傳下諭旨,將龍王招回天庭,剛好這天是農曆二月初二。

  從此,民間留下了二月二龍登天的傳說和炒大豆、爆玉米花的習俗。

  龍抬頭的簡介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