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禹是誰

  大禹,之前並不叫大禹,他叫姒文命,是因為治水有功才被人們尊稱為大禹。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的大禹,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的大禹

  禹***前2081年--前1978年******,姓姒夏,名文命,字高密,他是黃帝的七世孫、顓頊的五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他被後世尊稱為大禹,或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於前2029年至前1978年在位。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

  相傳他是帝顓頊的孫子,父親是鯀,曾因為在堯手下治水失敗而被殺,母親是莘氏女修己。舜即位後,因為治水有功,被推舉為繼承人。關於大禹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他在治水期間,三次路過家門而沒有進去吧。那麼他的生平呢?

  在堯舜時代,帝王的確立方式是禪讓的,所以在舜死後,已經通過上天認證的大禹本該順應天命,但是他卻避居陽城,想要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然而天下的諸侯卻並不買賬,依舊去朝見他。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有了天下人民的擁戴,禹的繼位便順理成章了。他繼位後,在安邑建立了都城,定國號為夏。並且把丹朱分封給了唐,商均分封給了虞。重新改定了歷日,把建寅之月定為了正月,同時又把天下所有的銅都收繳了上來,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當上天子的禹認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於是他廣納賢士,認真聽取他人的建議,是一代賢帝,最顯著的功績,就是治水和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

  可以說,大禹之所以能當上帝王,是因為他的治水之功,和他心懷天下的胸襟,而他當上帝王之後確實也沒有讓百姓失望,他一心為民,做了很多有利於百姓的決策。個人認為,堯舜禹時期的帝位禪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選拔明君的。

  歷史上的大禹傳說

  關於大禹的妻子,相傳大禹為了治理水患,竟到了三十歲還沒有結婚,而且他也從未考慮過娶妻成家。但在塗山時,大禹遇到白色九尾狐,由白色九尾狐為其牽紅線,使大禹遇到了塗山氏女嬌,並且一目傾心,最後兩人在分離了一段時間之後,成親了。後來,再一次意外中,塗山氏女嬌發現大禹竟是一頭長得無比凶殘的狗熊,隨即逃離,大禹以熊模樣窮追不捨,致使塗山氏女嬌最後力竭,在嵩山下化成了一塊石頭,後來石碎,大禹的兒子啟出世。

  關於大禹治水,在其母親鯀死去之後,大禹繼承了他母親的遺志,繼續治水,他總結了鯀在治理洪水時所有的經驗教訓,治水十三年,一直都是勤勤懇懇,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不言辛勞,甚至於三過家門而不入,更是走遍了天下,熟記各個地方不同的地形等特點,最後終於將水患給解決了。在大禹即位後,將天下化成了九大州,將各個地方的洪水入海方向都給出了明確的規定。

  大禹在即位後的第十年,死在了會稽。他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了王位,將禪讓制變成了繼承製,創立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大禹治理洪水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禹親自率領老百姓餐風露宿,整天泡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匯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經過了十三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大禹整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並以自己的封國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王朝***夏朝***正式建立。禹王之子啟是夏朝王太子。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不敢進家門。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