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化的興衰

  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於大禹,終於桀,共有十七位統治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朝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氾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夏朝***約為前200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史書記載夏朝有萬國, 所以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大陸馬克思主義史學則認為,夏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文物***公元前1600年以前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 所以其文化/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於迄今為止,在考古學上還沒有找到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據***最早的文字記載出於西周初期***,因此,其真實存在性沒有得到正式確認。但是也不能否認夏朝的存在, 因為如果當時的文字書寫在一些不易儲存的物品上, 流傳不下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商朝的存在也是因為甲骨和青銅器是容易儲存的物品才得以證實. 史書記載“禹時五星累累如貫珠,炳炳若連璧。”經過全面計算,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會,這可以作為估定夏代年代的參考。

  夏文化概念的明確

  什麼是夏文化,早在1959年豫西調查過程中,徐旭生為實施他的探索,分析了文獻並結合當時考古學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探索夏文化應注意夏文化存在的時間、地域與文化特徵等問題,認識到“把夏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名詞完全等同起來還是不適當的”。他認為“夏文化一詞很可能指夏氏族或部落的文化”,並提出了豫西和晉南兩個探索區域;他還提出了探辨夏文化特徵的方法,即可以從夏氏族或部落活動的範圍以內去研究夏文化有什麼樣的相同的或相類的特徵,再到離它活動中心較遠的地方看看這些地方的文化同前一種有什麼樣的差異。但對“夏文化”的概念沒有具體明確。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一說14代、17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還是部落聯盟首領有爭議的問題***,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夏代的建立,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夏啟即位後,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臺之享。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

  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鬥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曆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王城崗城址性質的討論

  1977年11月,因登封王城崗城址的發現,召開了“登封告城***王城崗***遺址發掘現場會”,討論王城崗城堡基址的性質、“夏文化”的定義、哪種文化應為夏文化等問題。夏鼐在會議總結中就夏文化的定義指出:“‘夏文化’應該是指夏王朝時期夏民族的文化”。這是夏文化探索過程中首次明確闡述的“夏文化”的概念,從理論上明確了夏文化探索的內涵。

  對王城崗城址的年代基本上明確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而對王城崗城址的性質提出了多種看法。其中,一種意見認為王城崗城堡的出現是進入階級社會的重要標誌,它很可能是夏代初期的城址,有研究者進一步認為它是“禹都陽城”。另一種意見認為,原始社會的部落也可能有了城堡,王城崗城堡太小了,時間應早於夏代,可能屬於原始社會晚期。

  這兩種觀點截然不同的意見,伴隨著1981年對王城崗城址發掘告一段落之後,又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其中安金槐力主王城崗是夏代初期的重要城址,可能就是“禹都陽城”。他在《近年來河南夏商文化考古的新收穫》一文中列舉了6條理由給予論證,並於1983年5月在鄭州召開的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上又作《試論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城址與夏代陽城》一文進行全面闡述。李先登、京浦、賈峨等亦持相同的看法。持不同看法的研究者亦發表多篇論文。如楊寶成《登封王城崗與“禹都陽城”》一文,針對安金槐提出的論證王城崗為禹都陽城的五點理由進行了商討。其他還有馬世之的《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址試析--兼論登封王城崗非夏都陽城》、許順湛的《登封王城崗小城堡質疑》、董琦的《王城崗城堡遺址分析》等。

  王城崗城址性質的討論,為後來對距今4000年以前城址的探索與研究有重要的啟迪。

  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的討論

  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徐旭生在河南省偃師縣發現了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是個什麼文化呢?二里頭文化是介於龍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中間的一種青銅時代文化。

  1973年在二里頭遺址全面揭露了一號宮殿基址***屬二里頭遺址第三期***並將二里頭文化分為四期之後,1975年,佟柱臣及李民、文兵分別發揮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首次發掘二里頭遺址後提出的二里頭遺址的早期遺存可能是商湯建都以前的看法,提出了二里頭文化的一部分***一期***屬夏文化的問題。而全面討論二里頭文化是否為夏文化或一部分為夏文化問題,也是在1977年11月召開的“登封告城***王城崗***遺址發掘現場會”上提出的。代表性意見有兩種。一種意見以趙芝荃、殷瑋璋等人為代表,認為二里頭文化一、二期為夏、三、四期為商,其主要論據是將二里頭遺址第三、四期作為商湯所都的西亳。另一種意見以鄒衡為代表,認為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都屬夏文化,其主要論據是將鄭州商城作為商湯都城,即鄭亳說。1980年與1981年,孫華、田昌五又相繼提出了二里頭文化三、四期分屬夏、商文化的觀點。

  在短短的四年內***1978~1981年***發表的這方面的討論文章達40多篇,掀起了夏文化研究的熱潮。1983年5月,在鄭州召開了以夏文化探索為中心議題的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通過這次會議,夏文化的探索在更廣的範圍內展開。與此同時,在距二里頭遺址五、六公里處發現了偃師商城,遂提出了偃師商城為湯都西亳的問題,使二里頭文化屬夏文化的討論又得以深入進行。在夏文化探索中,上述這些研究熱點的形成,極大地推動著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展開,而探索過程中的一些重大發現,則為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

  我們中國考古學界經過了四十多年的研究,後面二十來年,互相爭論,爭論得非常激烈,那是很有名的了,發掘的文物有多少?大概有四百多片。最後終於在1997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河南省偃師縣召開了一個全國性的夏商前期的年代學的商討會,討論它的年代。在這個會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見,這個是很不簡單的,爭論了三四十年沒有一個結果,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全國性的這麼一個會,大家一致贊成二里頭文化1-4期就是夏文化。

  為什麼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而不是商文化

  第一點就是關於它的年代。這個年代就牽扯到鄭州商城,就是剛才提到鄭州發現的這個商城,鄭州商城已被確證為商湯的首都,商朝首都叫什麼名字呢,叫做亳都,還有一個城就是偃師,偃師也發現一個商城,經過考訂它應該是早商的,早商時候的離宮,正式首都在鄭州,還有個離宮在偃師商城,這是在考古發現上很重大的發現,很了不得的發現,這兩個地方,特別是鄭州。

  而在地層上面,這兩個城,這是我們考古的專用名詞,在地層上面,在層位上面,這兩個城都晚於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比這兩個城都要早,所以二里頭文化必然是早於商湯的時候。它比商湯的首都還要早,那當然就到了夏朝了,因為商是接著夏朝來的,就到了夏朝這個年代了。

  第二講文化的分佈,就是夏文化和商文化是不是一樣呢?不一樣,分佈情況不一樣。二里頭文化主要分佈在河南省的西部和山西省的西南部,當然還有其它的地方,與古代文獻上所記載的,關於夏人,就是夏朝的人,他們活動的範圍是相合的。再就是先商文化。先商文化主要分佈在河北省和河南省的太行山的東邊,河北省的西南和河南省的北邊,太行山的東邊,主要在這個區域,它和夏文化分佈得完全不一樣,但是它的年代是相同的,很接近的。這就說明了什麼呢?就是夏文化和商文化它們是平行發展的,就得到這麼一個規律了,同時存在,同時發展,但是在不同的地區。這是考古上一個很大的發現,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證據,這是從文化的分佈來看,本來先商或夏它的年代是相同的,它分佈的地域是不一樣,恰好在考古上得到證明。

  第三點證據,就是文化特徵的不一樣。因為文化特徵在我們考古學上面是比較複雜的,很多的,我這兒舉最主要的文化特徵講一下。現在就講這個二里頭文化的最突出的酒器,就是喝酒的一種器物,叫做什麼呢?叫做雞彝,這是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合金銅爵商文化最突出的酒器叫什麼呢?這叫做斝,那個字念jiɑ***假***。周朝最主要的酒器是。這三個酒器把它區別出來有什麼意義呢?因為根據文獻的記載,根據什麼記載呢,就是根據《禮記·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雞彝,殷以斝,周以黃目"。所謂"以"就是用,飲酒究竟用什麼器物,它這兒記載得非常清楚,三個朝代夏商周不一樣,恰好我們從考古的發現來看,正是如此,正是不一樣,這就把夏商周區別開來了,所以這是文化特徵,抓住一個最主要的證據。既然雞彝同夏文化聯起來了,這也就直接證明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這是古文獻上的根據,這是第三個證據。

  二里頭宮殿復原圖第四個證據就是國家的象徵。我們知道夏王朝既然是中國文明的開始,它就應該有了國家。那麼你現在從考古上證明,是不是有國家呢?這就是個問題了,如果有國家,這當然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證據了。當然在考古上面,國家是比較抽象的,你怎麼證明一個國家的存在呢,這個很不好證明,但是我們考古學上面也有方法,可以證明。在二里頭遺址中間發現了一座大型的宮殿遺址,所謂宮殿遺址就是當時王住的那個遺址,住的地方。這有多大的規模呢?它的面積達到一萬平方米以上。大家可以想一想,一萬平方米,大概跟現在故宮的太和殿也差不了太多了,你想這在幾千年以前出現這麼大的宮殿,你說它這不是國家的一個象徵是什麼?何況進一步考證,這個宮殿是什麼?這個宮殿是宗廟,那上邊寫的宗廟,證明它是宗廟。有宗廟的出現,直接證明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因為宗廟它不僅是祭祀用的,而且作為行政的場所,就是官府衙門,有官府衙門,它不是國家是什麼?這就直接證明了國家的出現。這同文獻上記載的夏朝本來就是中國最早的國家是一致的。

  夏朝雖然有國家,它同商朝來比,恐怕就沒法比了,它的層位,應該比商朝要低得多,它是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的過程。商朝的國家組織形式各方面都比較全了,但是夏朝恐怕就很難達到這一點,它就是剛開始有國家,文明起源剛開始,剛開始不一定面面俱到,不一定都弄得像商朝一樣那麼合適。商朝實際上也不行,商朝同周朝比,那又差一塊了。二里頭遺址出土的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