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呂不韋的故事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呂不韋做生意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呂不韋做生意

  呂不韋是濮陽人,濮陽是戰國時代衛國的首都,故址在現在的河南省濮陽市南。所以,以國籍而論,呂不韋應當算是衛國人。衛國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不過,到了呂不韋的時候已經衰落得只剩下濮陽一座孤城,政治腐敗,前景黯淡。

  國內無望,呂不韋於是出國尋求發展的道路。由於家業的關係,他最先選擇的事業是經商,從事國際貿易。呂不韋離開衛國以後,在韓國的舊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大獲成功,成為天下數一數二的豪商,被稱為陽翟大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以陽翟為總部的商界大鱷。陽翟大賈時代的呂不韋,大概也就三十歲左右,家累千金,富可敵國,往來行商於各國之間,賤買貴賣,事業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

  大約是在公元前262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這一年,呂不韋為生意上的事情來到邯鄲,偶然結識了子異。子異的身世處境,立刻引起了他的興趣。史書記載了呂不韋初次見到子異時的感慨。這個感慨只有一句話,就是已經成為漢語成語的“奇貨可居”。奇貨,稀少珍奇的貨物;可居,可以進貨囤積。“奇貨可居”,就是現在投資購進稀缺的商品,留待將來高價出售。呂不韋不愧是國際級的大商人,他將子異作為投資物件審視,精明地察覺出子異作為商品的價值。

  呂不韋是老謀深算的投資大家,他認準目標以後,行動非常慎重。在邯鄲初見子異時,他聲色不露,只是在心中審度盤算。回到陽翟,他先做調查,蒐集各種資訊,經過仔細研究,再三計算核實以後,制定出一個大膽的投資計劃,決定將自己的全部資產,投資到子異的升值空間中去。

  由於事關重大,他覺得需要同父親商量。

  呂不韋專程從陽翟回到濮陽老家,就擬定的計劃徵求父親的意見。在《戰國策·秦策》裡,留下了呂不韋與父親談話的片段。這段談話的大意是這樣的,呂不韋問父親說:“投資農業,耕種收穫,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父親答道:“十倍。”呂不韋又問道:“投資商業,買賣珠寶,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父親答道:“一百倍。”呂不韋再問道:“經營政治,擁立國君,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

  呂不韋的這一句問話,就是他看中子異的價值所在,也是解答“奇貨可居”的關鍵。在呂不韋的眼裡,子異的商品價值,不是普通的商品價值,而是政治權力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呂不韋要由經營商業轉入經營政治,他要由買賣商品轉入買賣權力,他要投資子異,擁立子異成為秦國的國王。

  對於一位商人來說,這可是破天荒的投資計劃。當然,呂不韋的這個投資計劃並沒有脫離商人的算計,正如他話中所表露的,他這樣做的基本動機,仍然在於利潤。然而,這個投資計劃對於普通的商人來說,畢竟是超出了商業的常規,利潤究竟有多大呢?他拿不準,他心中不安,他希望從父親的口中得到一箇中肯的估計。

  呂不韋的父親又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呢?只有兩個字:“無數。”

  這個“無數”是什麼意思呢?迄今為止,專家學者們的理解是這樣的,順著前面農業利潤十倍,商業利潤百倍的話往上走,增加到一千倍一萬倍,一直大到不可計量。看得出來,這是無限樂觀的利潤期待。然而,“無數”,還可以有另一種讀法,就是將“數”作為動詞讀為“計數”,理解為無法計算,難以預測。如果這樣讀的話,呂不韋父親所回答的“無數”就是一種對於高風險投資的謹慎評估。那麼,這兩種解釋,究竟哪一個更符合呂不韋父子當時所面臨的投資環境和決策的心境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新審定,一起來作合理的判斷。

  從以後的事情來看,呂不韋投資子異,不但投入了全部財產,而且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這件事,對於呂不韋而言,不僅是一種追求利潤的商業投資,也是一種由商界到政界的事業轉型;進而,對於呂不韋的人生來說,更是一種追求新的生命價值的冒險。呂不韋將如此重大的問題,專程回家與父親商量,可見他對父親的敬愛與尊重,同時也可見他在重大問題上對父親意見的重視;呂不韋父子之間的情深義重、心心相繫的關係,也由此可見一斑。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呂不韋的父親深知兒子的能力志向,他知道兒子不願意僅僅滿足於商業的成功,而是要追求更加廣闊的世界。以他對兒子的瞭解,他知道兒子不是鹵莽從事的人,對於新的投資計劃已經經過深思熟慮,有了成算和定見。兒子的到來,與其說是徵求意見,不如說是尋求理解和安心。

  得到父親的理解,呂不韋心中最後一絲不安消去。他辭別父親,回到陽翟,開始行動。

  以上,我們一起審查了呂不韋投資子異的過程,通過這次審查,呂不韋之所以為子異“破家”,也就是傾其所有的財產投資於子異的動機,應當是很清楚的了。從本質上講,呂不韋是追求利益的商人。對於呂不韋來說,最高的利益就是資助子異登上王位。然後由成為秦王的子異給予自己最大的回報。呂不韋的這種行為動機,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是致力於助選而不是追求自己當選。

  呂不韋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於是飲鴆自盡。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論名氣比不上那些功名顯赫的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也比不上一代賢相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呂不韋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甚至用一兩句話都很難把他說清楚。但是如果把呂不韋放到他生活的戰國時代去考察就會發現呂不韋其實是一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貢獻的人。他的一生有閃光點也有陰暗面有功也有過。

  呂不韋的功績主要表現在第一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異人的爺爺秦昭王是一個執政50多年的老國王父親安國君是一個50多歲的老太子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卻遲遲沒有確立嫡嗣王室的此種狀況潛伏著極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兒子們為爭奪王位發生爭鬥將會導致秦國內亂甚至使秦國形勢發生逆轉。呂不韋通過遊說秦國打通關節說動了華陽夫人並由她說服了安國君確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此舉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後沒有停步繼續發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第二對外戰爭講究計謀避免硬仗、惡戰。一部戰國史從始至終戰爭不絕一場大戰傷亡的人數往往在數十萬以上。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俘竟有40萬人被坑殺此戰是古往今來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親歷了戰爭給趙國造成的創傷。他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大規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儘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前247年東方五國聯合抗秦呂不韋設計將聯軍首領信陵君和魏王的關係搞壞信陵君被撤職聯軍遂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