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曹操的散文作品推薦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曹操的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賞。

  :曹操

  關於曹操這個人,歷史上還是頗具爭議的。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或是小說,基本都在著力為曹操塑造一個顛覆、篡逆大奸大惡的形象。我們知道,正史記載都是出自勝利者之手,因為我們已經無法掌握那個年代確切的資料和確切的事情,只有通過史官的記錄才能從中得出一二。但這些也未必靠的住。真實情況只有生活在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才知道,至於我們,只能依照他們不是那麼確切的記錄來盡力還原那個年代的歷史。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的開場時提到過這樣一句話。他說,讀歷史,就要有三種意見。第一種就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歷史意見”;第二種就是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時代意見”;最後一種,則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個人意見”。任何讀歷史的人,都不可避免以上這三種情況。

  其實先生說的很對。《三國》這段歷史可以說距離我們已經十分遙遠了。要想通過一些正史的記載來弄清楚那個年代裡發生的事已經是微乎其微了。野史就更不用說了。陳壽的《三國志》就屬於正史,但能不能完全依靠他的記錄來判定三國曆史上的某些事呢?不能!為什麼?很簡單,如果可以,裴松之也不會注《三國志》。裴松之注的《三國志》還是蠻完整的。最起碼把某些陳壽沒有涉及到的問題答案都一一詳註了進去。所以,讀《三國》一般都是依照“壽志裴注”來讀。

  提到曹操,首先令我們想到的就是他那句令人唾罵的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就因為這倆句看似平淡的隨口一說的話,卻引來了當時影響極大的倆部書的評判。第一當屬《資治通鑑》。讀過《資治通鑑》的朋友我想多數都應該知道這點。在編撰這部書的時候,更是刪掉了許多對曹操有利的史料。《三國演義》就更不客氣了,直接就把曹操給定義為了“國賊”。蘇東坡甚至在《孔北海贊》裡給曹操的定義就是:平生真偽,死見真性。以至於隨後的元明清,曹操一直揹負的基本上都是罵名。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一錘定音,直接給曹操定的罪狀就是“篡逆”。由此可見,古人或多或少對曹操的評價都不是那麼極盡人意的。

  那麼曹操真的就如同古人所給的評價那樣不堪嗎?

  王沈《魏書》和司馬彪《續漢書》裡還是比較肯定曹操的。甚至曲筆迴護。但每個人對曹操的評價都會夾帶些“個人意見”和“個人看法”在裡面。所以,單從這些史料的記載是很難分辨與弄清楚歷史上的曹操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真面目”到底如何?

  讀了許多有關於對曹操記載的史書後,我個人感慨還是頗深的。特別是孫勝《異同雜語》和吳人《曹瞞傳》中,對曹操的酷虐奸詐就多有披露。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更是首創“篡逆”之說。褒貶不一的歷史資料,確實耐人尋味。這些故事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情感,以至於古人對曹操的評價竟會如此的天壤之別。

  單從我個人對曹操的理解,我還是持欣賞的態度。

  就拿上面那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來說。雖然這句話從直觀意思上表現出曹操的奸險歹毒、酷虐奸詐,但是這句話從側面也反映出了一個現實。什麼現實呢?毛批上原話是這麼說的: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意思就是曹操既然敢這麼做,他就敢這麼說。心口如一。即使是小人,曹操也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小人,而不是偽君子。如果換做他人,肯定不會這樣。你比如說劉備,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可是一個心思縝密,運籌帷幄的人。雖然羅貫中的小說一而再再二三的通過一些“痛哭流涕”,“黯然淚下”的傷感字眼力求把劉備塑造成一個柔弱且善良的角色,這樣只是為了贏得觀眾對蜀漢江山的肯定,同時又是為了反襯出另外倆個相對立梟雄的所作所為。小說嘛,本就是三分實七分虛的,不足為信。倘若今天把曹操換做劉備,劉備斷然不會這麼說,他一定會“失聲痛哭”並且“深刻反省”自己。但這都是做給其他人看的,暗地裡指不定內心多歡喜呢,這誰又能知道呢?所以,毛批上才這麼中肯的給了曹操一個截然不同的定義。

  按照我的理解,就是這樣。我對這樣一個截然不同的定義十分喜歡。為什麼?因為當我第一次在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中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就產生了一種與毛批相對映襯的想法。當時還未接觸到毛批,更不知道毛批是什麼。當然,正史陳壽的《三國志》中並沒有對這句話的描述,根本無處可循。只是記錄了一些對曹操而言相對有利和相對無利的言辭。這個我們只能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去欣賞。不可完全依賴。

  其實這句話的出處還有倆個版本,這倆個版本在這裡我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魏書》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維護曹操的,給這種行為下的定義是: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這種結論也是有待考證的,不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曹操雖“奸詐”,但也有兒女情長的一面。

  據《三國志·后妃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曹操臨終前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自己戎馬一生,征戰無數。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對,或是對不起什麼人。唯獨就是到了九泉下,子修問我要媽媽時,我該如何回答?隨之黯然淚下。

  子修就是曹昂。曹操的長子。因為曹昂的生母劉夫人早逝,於是便給了沒有生育能力的正室丁夫人撫養,丁夫人也視如己出,與曹昂相處的十分融洽。後來曹昂戰死,丁夫人哭著數落曹操說他把自己的兒子害死了,要曹操償還她的兒子。曹操一怒之下便把她給打發回了孃家。不過這也確實,一個女人除了丈夫就是兒子。如今兒子為丈夫戰死沙場,做為母親的,當然要來數落丈夫了。只是曹操本就難以忍受喪子之痛,現如今讓丁夫人這麼一數落,心中頓時火冒三丈,當時就把她給打發回了孃家。

  事後曹操為這事還挺後悔的,幾次前去丁夫人的孃家道歉,但無奈丁夫人並不領情。於是曹操只有和她分手,並且允許了丁夫人可以改嫁。其實這已經是很不錯了,以曹操的性格,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難得了。不過直到最後丁夫人也沒有改嫁,也許丁夫人對自己的要求高,“一女不嫁二夫”。但反過來可以想下,就算她敢嫁,又有誰敢娶呢?這句話是易中天先生說的。不是我。

  由此可見,曹操的性格其實是很多面化的。易中天先生對他的評價在我看來是極為中肯的,本想附上自己對曹操的認識,不過有了先生這段精闢且中肯的評價,我想就沒必要在附上自己的認識了。先生對曹操的評價: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奸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巨集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於是這麼多的性格全部集中在曹操一人的身上,也不會使人覺得矛盾。仔細又想,確實如先生所描述的這樣。曹操不僅是東漢末年那個***時代的梟雄,而且還是後世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從古至今,對於他的議論聲就沒有停止過。

  許劭曾經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看來許先生的評價也是相當的中肯、精闢。只是當我們再次回顧三國那段封塵已久的歷史時,也不能只從隻言片語的評價和正史的記錄來下定論。只能這麼說,每個人心中有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這種形象屬於你個人的,但不是歷史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的,天知道!

  建議喜歡三國的朋友不妨按照陳壽的《三國志》配合裴松之的注一起來讀。這樣也許會使你更進一步的瞭解你所喜歡的歷史人物。

  關於曹操的事情不勝列舉,此刻我卻只能說這麼多。因為過多言辭上的評論是我所做不到的,妄自菲薄就給曹操上綱上線一個定義,更是我不敢的。我能做的,只是談一下我對曹操這個歷史上頗具爭議人物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只是個人的看法,不能涉及太多,否則就逃脫不了篡改歷史的嫌疑。

  如果有朋友願意看影像配合的三國解說,我建議大家去看《百家講壇》易中天先生的講座。網上視訊多有刪節,不算完整,可以購買正版CD回家自己欣賞。先生用自己的話,自己的理解對三國進行的描述和解析,在我看來還是十分精闢的。至少先生可以把正史,野史區分來講,這也是我一直喜歡並且支援先生的原因。

  結束這篇文字的時候,電腦桌面的音樂系統剛好迴圈到林俊杰的《曹操》。這首歌寫的也確實不錯,配上林俊杰那富有磁性的聲調更顯韻味。

  正如歌詞中所唱到的: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又從頭的,何止是千百年的以後?

  :曹操

  英雄揮刀,文人潑墨。你卻刀筆合一,慷慨悲涼,被之管絃,皆成文章。從青州發軔,三十萬大軍,猶如鏗鏘沉雄的詩句,浩浩蕩蕩,嘈嘈切切。在青絲大環刀的召喚下,靈動而有序地書寫,戰馬蕭蕭,刀光劍影,中原大地,一片狼煙升騰。官渡之戰,精彩曼妙,神韻飛揚,點睛的筆觸,智慧的沉吟,從字裡行間迎面撲來的霸氣,金光閃閃,俘獲著一位位挑戰者的目光。從此你的詩句裡紮根底蘊深厚的北方,大氣磅礴,震懾人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鼎力的帷幕一經開啟,你便調動一生的心思去醞釀。散光山頭,碣石巖畔,太行老林,……是誰駕虹霓,乘赤雲,襟袍飄飄,煮酒臨風,龍吟虎嘯?契闊談宴,笙歌悠揚,而心繫天下。天地間,人為貴,是你溫柔的殺手鐗。唯才是用的用人理念,又使銅雀臺下猛將如雲,巧舌林立。就這樣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籌於帷幄之中。

  赤壁之戰,割須棄袍,雖成敗筆,你卻昂首長嘆,笑傲蒼穹。穿透心底的笑聲,山崩海裂,竟讓關公的大刀也為之折服,走出華容道,你的天空從此雲開日出,清峻通脫。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切風雲成飛花,當三國的大幕沉重地合上,試問天下,誰是英雄?寂靜處,唯有你還在壯懷激烈,辭賦依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用思緒翻開歷史的長卷,中華五千年的榮辱興衰,似浮華一現。在三國爭雄那一頁,一個個古奇人被爭議於善惡之間。是虛偽奸詐的卑鄙小人,還是胸懷大志的蓋世英雄?眾說紛紜。東漢末年,朝政腐敗,曹操歷經艱苦征戰,逐漸統一了北方之後揮師南下,想一舉統一全國。我眼中的曹操,不僅是一個南征北戰的軍事家,更是一個具有遠大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又有著非凡的才華。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卒,經過自己的英勇拼殺,成為一名統帥千軍萬馬、馳騁疆場的軍事家。他力圖統一全國,早日結束混亂局面。

  早在漢朝末年,有一個叫做許子將的人見到曹操後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你這個人如果生在太平的時代,可能成為能幹之重臣;但如果生在亂世,你就會成為奸詐的英雄。從此以後,“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成為了評價曹操最經典的一句話。無論這種說法是否準確,我們都能看出曹操是個性格非常複雜的人。

  戰場上的曹操將兵行詭道演繹得淋漓盡致。戰呂布時曹操時而詐死誘呂布來襲,時而令老幼婦孺充任疑兵,最終使呂布命喪白門樓。破袁紹,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紹的援軍到達之前將烏巢給燒了。日後對付袁熙、袁尚的時候,採取了郭嘉的計謀,耐心等待,最終等來了二袁的分裂,不費一兵一卒,等到了公孫康送來的二袁人頭。

  曹操在文學上也有深湛的修養。他的詩特別出名,大多數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貧苦生活,以及他的內心世界和遠大理想。如《篙裡行》中的:“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真實地反映出了漢朝末年的社會狀況,被譽為“漢末實錄”。他的《龜雖壽》詠歎了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觀滄海》描寫了山海間萬物的繁茂和瑟瑟秋風。曹操的確是一個有才之人,他的詩豪放激昂,迸發出吞吐天下的壯志豪情,流傳於千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首《短歌行》抒發了他內心的苦楚與慷慨激昂的情懷。

  所以,我覺得曹操是一個能文能武,有魄力,有才能的一代梟雄,他就像他的詩篇一樣永遠被人們所傳誦。雖然他也有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請大家都客觀地來評價他吧,還曹操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