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故居在哪裡

  司馬光這一名字,對於我們來說都不陌生。可能在小時候我們就已經聽過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了,還知道司馬光編撰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司馬光故居

  北宋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司馬光的故居在光山縣城正大街中段,故居佔地面積約為133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司馬光就是在此地降生的,故居對於司馬光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司馬光生於公元1019年即真宗天禧三年,是陝州夏縣人。司馬光在幼時便有神童之稱,他以七歲之齡,完整的背誦了《左氏春秋》一書,而且還能夠理解書中的深刻含義。司馬光於公元1038年即仁宗寶元元年高中進士,從此踏入了仕途。司馬光一共輔佐過四任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司馬光除了擁有極高的政治天賦外,他的文學造詣也不容小覷。因後來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同,司馬光一氣之下辭官歸故里,這一走便是十五年。在這十五年裡,他主持編撰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司馬光故居是經過整修的,但還是保持了它原有的樣貌。故居的正門口懸掛著寫有“司馬光故居”這五個大字的牌匾,字跡遒勁有力。司馬光故居的門口種植著許多參天的古柏,鬱鬱蔥蔥,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故居共有西門和東門兩道門,在故居的南邊是司馬光生平的展室,北邊則是民俗展室。司馬光故居的中心部分則是由養粹亭、司馬井和一組大型的司馬光雕塑構成的。故居環境優雅,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應有盡有。

  司馬光家訓

  北宋名臣司馬光對其獨子司馬康一直都是精心教導的,《訓儉示康》是司馬光所寫的一篇散文,同時也是他寫給兒子司馬康的家訓。司馬光家風嚴謹,其家訓在現今看來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北宋時期,人們的生活習慣日益奢靡,人人都競相攀比,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司馬光對這種社會現象感到十分的焦急,他認為這種風氣是會影響到年輕人的,會進一步腐蝕年輕人的思想。司馬光為了自己的後世子孫能夠避免這種惡習,於是寫下了《訓儉示康》這一篇文章作為家訓,意在教育兒子及後世子孫們要勤儉持家,不能奢侈腐化。

  司馬光在《訓儉示康》的第一段中就闡明瞭自己的觀點,他先是說明自己一直都是不喜歡奢侈的作風,並交代了自己的家世,進一步說明勤儉持家是他們家的一貫作風。接下來,司馬光用自己的事例來說明自己不好奢侈的作風。文章的第二段就是司馬光感慨北宋初年與現在社會風氣的不同,越來越多的人喜好奢侈,並做了詳細的事例說明。文章的第三段則是對北宋初年的一些人物節儉的事例做了一個補充說明,進一步說明現在社會生活習俗的奢侈之風。在之後的文章中,司馬光引經據典,說明節儉的重要性以及希望後世子孫一定要勤節持家。

  在《訓儉示康》中,司馬光教育自己的後世子孫一定要牢記“儉樸”兩字,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風。

  司馬光的名言

  司馬光除了擁有極其出眾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學素養也是極其的高。司馬光一生筆耕不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這些名言在今天看來都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一句在現今的流傳較為廣泛,也是辯證才與德的關係。司馬光認為一個人如果他單單隻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養,那麼這個人即使擁有一顆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會成功的;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那個人光有才,沒有德的話,那麼他既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只看他自己怎麼想了。如果無德,而他的才能又較為出色的話,那麼他可能做得壞事的概率就會越大。才與德,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除了上面的這一句,這句“與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現今看來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與一個德行差的人交朋友,還不如跟一個沒有什麼天賦但積極努力的人交朋友。這告訴我們,一個人德行差也會影響到身邊的朋友,兩人是相互影響的存在,所以選擇朋友時要擦亮眼睛。

  在司馬光所寫的《資治通鑑》中,有一句“善可為法。惡可為戒”,這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司馬光認為要學習一個人的優點和長處,即使不能學習到,也要借鑑一下。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看到一個人的缺點,同時告誡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