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是哪個朝代的

  王之渙***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做過縣主薄、縣尉等小官,由於遭人誣陷,一度放棄當官,四處漫遊。他的詩與高適、岑參、王昌齡齊名,風格也相似,內容大多描寫邊塞風光,表現出熱情進取的人生觀。那你知道詩人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王之渙是生活在公元688年到公元742年的詩人,所以說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詩人。王之渙在唐朝最後的官職是文安縣尉,我們對王之渙的瞭解並不是很多,主要是因為現有的史料上很少有關於王之渙的介紹,而且我,對王之渙家族的瞭解也是通過王之渙的堂弟王之鹹及其五子王綰的墓誌。

  王之渙的一生沒有做過大官,他的祖籍是在陝西太原,後來因祖父王德表晚年主洛陽,死後葬在洛陽,王之渙的父輩有5人,王之渙的父親則是王昱,死後也都葬在洛陽,所以洛陽這邊就是王之渙的家族墓地了。王之渙的墓誌現在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館,這個地方的發現是我們瞭解王之渙最重要的來源。

  王之渙的家族我們現在知道的有五世祖為王隆之,曾祖王信、祖父王德表、父親王昱、叔叔王洛客、王景、王昌還有他的堂弟王之鹹,還有侄子王綰外,還有後來的妻子李氏是衡水縣令李滌的女兒,其他一無所知。

  王之渙的生平簡介

  王之渙,字季凌,是唐朝的著名詩人,生性豪放,常與高適、王昌齡唱和、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他的詩被樂工加工成歌曲後,名動一時。現在存有的王之渙的生平資料不多,我們從他的墓誌銘中推測王之渙於公元742年去世,享年55歲,所以他應該出生在公元688年。

  王之渙出身於太原王氏,是一個名門望族,從他往上五代都是當時為官之人。王之渙在家中排行第四,從小聰明好學,長到20歲,文章就寫得很好了,少年時期的王之渙喜歡行俠仗義,常常擊劍悲歌。一直到了中年他才開始虛心求教專心寫詩,此後十幾年詩名大振,不久後他在冀州衡水縣主簿,但是遭人誣陷,王之渙憤而辭官回家。

  王之渙的詩在當時可以說是將唐朝大壯麗山河都描繪了出來,但是現在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就只有6首,收錄在《全唐詩》中。王之渙一生沒有走科舉之路,而且他做官時雙親已經去世了,辭去衡水主薄的官職後,在家閒居15年,在親朋好友的勸說下他再次入仕,以清官著稱,很受當地老百姓稱道,但是在文安縣染病,從此臥床不起。

  王之渙的詩有哪些

  王之渙的詩在唐朝非常盛行,據說當時王之渙與王昌齡還有高適是詩友,當時在河上聽歌姬唱歌,三人打賭,歌姬們唱歌以誰的詩歌為多,誰為勝利。當時許多普通歌姬傳唱的都是王昌齡和高適的詩歌,王之渙笑道讓歌姬中最佳的人唱一定是他自己的詩歌,結果的確被王之渙言中。

  王之渙的詩流傳下來的現在有6首,其中《涼州詞》又稱《邊塞》是人們說較能代表王之渙的詩歌。還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表達除了自己的不凡的胸襟與抱負,內容積極向上很有進取之心。還有《送別》、《九日送別》和《宴詞》這麼三首。王之渙的詩雖然不多,但是每一首都很有意境,他的五言詩寫得非常棒。

  王之渙的一生並沒有追逐名利,而且王之渙的詩中雖然平常,但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王之渙可能是由於傳世的作品不多,所以並沒有像李白、王昌齡他們這些同時代的詩人更惹人矚目,但是王之渙僅《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這三首就成了流芳百世的詩人,功底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