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

  故事總比單純的知識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能夠發揮很好的輔助作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節課堂氣氛,讓教學變得更加的趣味化,同時,因為學生對於歷史故事會比較感興趣,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致。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篇一:南柯一夢

  有一個讀書人叫淳于棼,是唐朝人,他家院牆邊長了一棵古槐。他嗜酒任性,不拘小節。

  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

  在夢裡,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裡,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

  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裡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裡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夢中“南柯郡”、“槐安國”,其實原來如此!

  淳于棼想起夢裡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篇二:一字千金

  呂不韋出身陽翟富商,經常往來於各地做買賣。一次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遇到碰到在趙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是因為討厭異人的母親夏姬,因此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趙國由於與秦國交戰因此十分輕視異人。為此其處境有些困窘。

  呂不韋卻從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資“貨物”,獲取以便有朝一日賺取名利,也就是一個政治交易。於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援異人取得王位繼承權。

  異人自然非常高興,並表示有朝一日成為國君,必將與呂不韋共享天下。

  於是,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去到秦國求見太子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呂不韋竭盡全能說服沒有兒子的她***生過一個,死掉了***認異人為自己親生兒子,並通過她要求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秦國,改名子楚。此後,安國君答應華陽夫人要求立子楚為太子。

  幾年後,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做了國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時一年後死去,子楚如願以償,繼任國君,稱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思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

  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的手中。

  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們瞧不起。呂不韋雖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過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呂不韋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知道必須想辦法來提高自己的聲望。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這四君子以其禮賢下士、廣納賢才並以此互相誇耀、競爭而聞名於各諸侯國。

  當時,各諸侯國中秦國實力最為雄厚,呂不韋心想:自己身為強大秦國的相國,但門下的賓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實令人羞愧。於是他派人四處招納士人,並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後來他門下的賓客多達三千人。

  有一天,呂不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他接著問其它:“還有其它的好辦法嗎?”

  過了一會兒,有一位門客說:“我們大家都清楚,孔子是個大學問家,他著有《春秋》;孫子很會打仗,他寫了《孫子兵法》。我想,如果我們也效仿前人,著書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為後人做些貢獻。”

  呂不韋聽了很高興,就立即組織他的門客開始這項工作。他再分門別類,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個部分,共計20多萬字。呂不韋自以為這部書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為《呂氏春秋》。

  後來,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佈於咸陽的城門旁,並將千金懸掛於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遊士賓客前來評閱。

  呂不韋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來。

  佈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篇三:閉門思過

  西漢昭帝時,燕人韓延壽在左馮翊擔任太守。

  有一次,他到高陵縣巡視,碰到兄弟倆向他告狀。

  其中一個說:“我弟弟佔了我的耕地。”

  另一個說:“這地本來就是爹媽在世時分給我的,哥哥不講理,硬說是分給他的。”

  這件事,對韓延壽觸動很大。他十分慚愧地說:“我作為太守,是一郡之長,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眾間發生骨肉爭訟。這既傷風化,又使賢人孝子受恥。其責任在我身上,我應退職讓賢。”

  這天,韓延壽推脫有病,不再處理公務,獨自一人呆在館舍的一間房間裡,閉上門,思考自己的過錯***閉門思過***。

  那告狀的兩兄弟知道韓延壽的上述舉動後,深為之感化。他們倆痛心疾首地流著淚,赤身前往館舍向韓延壽請罪。

  韓延壽見他兄弟倆已覺醒,並決心痛改前非,這才稍有喜悅之色;但他從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為太守而未能盡到責任的過失,也不禁仰天垂淚。

  閉門思過,比喻關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錯。

  看過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