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的歷史典故大盤點

  馬是古代重要的牲畜之一,拉車打仗都用得上,關於他們的典故自然也有很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馬的歷史典故:趙奢改姓為馬

  趙奢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賦,不畏權勢。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國貴族平原君趙勝家不肯出租稅,趙奢依法治罪,先後殺了趙勝家9個管事人員。後來趙奢升任將軍,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牘,他奉命救援,打敗秦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關於馬的歷史典故:徐悲鴻一生畫馬

  徐悲鴻一生畫的馬論百盈千,但可分為三大類:1?天馬行空的天馬;2?立馬斜陽的立馬;3?小步奔走的馬,所繪的馬都是瘦馬。悲鴻的馬始終寄託著畫家愛國主義的情懷。早期的馬躑躅四顧,蕭然寡儔,為覓生芻盡日馳;九middot;一八後,變為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的馬。畫家有時以馬抒寫苦悶心情,如此去天涯將馬託,有時以馬錶達希望和理想,相期效死得長征。解放後,他的馬變為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奔馬。

  關於馬的歷史典故:於洋愛馬如命

  電影演員於洋的寫字檯上、書櫃裡都是千姿百態的馬,大小24匹。這是他的心愛之物。一次家裡人打掃房間,碰掉了一隻馬的耳朵,於洋發現了,大為惱火。他對馬有著很深的感情。在牡丹江一帶搞土改,他餵過馬;在部隊中當炮兵,他離不開馬。有趣的是,於洋和他的女兒都屬馬。他最喜歡騎馬,尤其是烈性馬。他說: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制服烈馬。於洋一直想拍一部關於馬的電影,後來終於拍成了《騎士的榮譽》,了卻了這樁心願。

  關於馬的歷史典故:秦瓊賣馬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的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的坐騎黃膘馬到西門外的二賢莊去賣。

  秦叔寶將黃膘馬拴在莊南大槐樹下,二賢莊莊主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只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面,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的,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的山東好漢秦叔寶。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託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卻說秦叔寶瞞得了單雄信,卻在潞州酒樓上邂逅了另一條好漢王伯當。伯當告知了單雄信,害得雄信到處尋找秦叔寶。後來兩位英雄終得相識,單雄信盛情款待,讓叔寶在二賢莊精心養病八個月。離別時單雄信為其黃膘馬配上了金鐙銀鞍,並以潞綢、重金相贈,從此二人結下莫逆之交。隨後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農民起義中同仇敵愾,為起義軍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業績。唐朝興起後,秦瓊終身保唐,單雄信則抗唐到底。儘管單、秦二人後來分道揚鑣,但患難中結下的兄弟情誼始終如故。《說唐》中的秦瓊建祠報雄信,說的就是秦瓊聞得擒了雄信,飛馬來救。走到跟前,頭已落地。叔寶抱住雄信的頭,跪在地上,悲痛欲絕。後將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陽南門外,起造一所祠堂,名為報恩祠,以報潞州知遇之恩。

  關於馬的歷史典故: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乾旱少雨的沙漠綠 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mdash;mdash;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彙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活到二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