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奮鬥勵志的故事

  正值青春的我們都應該時常找一些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誰都有飛翔的翅膀

  作者:魯先聖

  卡夫卡曾寫過一則寓言《巷戰》,大意是這樣的:一群士兵圍住了一個城市,在巷子裡尋找敵人,突然看見一個長了翅膀的老人,原來那個城市的人都是有翅膀的。

  “你們感到奇怪,”老頭說,“我們大家都有翅膀,但它們對我們毫無用處,我們沒有人利用翅膀讓自己飛翔,更沒有人想著利用翅膀逃跑,要是能夠把它們扯下來,我們早就那麼幹了。”

  “你們既然有翅膀能夠幫助你們逃跑,可是你們為什麼不飛走?”士兵不解地問道。

  “要我們飛離我們的城市?離開我們的家鄉?離開亡者和諸神?”老頭更加不解地反問。

  這個寓言,卡夫卡雖然沒有寫下結局,但結局是很容易猜想的:為了固守自己的傳統生活,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儘管有翅膀也不肯飛離。

  最後,儘管這個城市裡的人們都長著一對可以飛翔的翅膀,但是他們的城市卻很快被沒有翅膀的敵人滅亡了。

  在我們的身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這樣的事情,你本來可以憑藉自己的勇氣重新開始新的征程,你本來有機會打造一片新的天地,但是,你卻因為計較小小的得失而與成功失之交臂。

  幾年以前,有一位讀者,多次打電話給我,說他有一個重要的人生問題,很誠懇地請我給他拿一個主意。每一次打電話,他都誠惶誠恐地先說:很冒昧打擾您,但我是您的讀者,我知道您曾經也遇到過我今天的問題。

  他是一位大學畢業生,現在一個基層單位做文字工作。他最近看到了省城一家報社招聘記者編輯的啟事,便觸動了心中愛好文學和新聞寫作的那根弦,就偷偷瞞著家人去報考了,結果,他考得很不錯,被錄用了。當接到錄用通知的時候,他作難了。現在自己在縣裡有了住房,妻子在一家工商所工作,而且又有了孩子。他如果去省裡,單位給解決住房嗎?省城的房價那麼高,自己在省城能買得起房子嗎?妻子的工作怎麼解決呢?記者這個職業比起目前自己的職業優缺點孰多?

  在事情還沒有去做的時候就設想一大堆困難,我是最不能容忍這種人的。第一次打電話,我告訴他,到省城報社應聘記者,是你人生的另一個選項,如果你感覺目前的工作你不適合,這也許就是你重新開始的一個機會。

  沒過幾天,他又打來了電話,說家裡人特別是妻子反對他到省城應聘,除非給房子並解決妻子的工作。並且再三抱歉再次打擾我。“可是,我實在猶豫,我拿不定主意,我知道去做記者要比目前的工作更適合自己的發展,可是那些生活問題都不能解決,家裡人就不支援。”他說。

  因為是第二次了,而且從電話中我對他又有了許多瞭解,這次我的話說得更重了些。我這樣問他:你既然沒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一個個問題,那為什麼產生這樣的念頭呢?你目前的職位不是好好的嗎?穩穩當當的公務員,在當地也是讓人羨慕的職業。他說,可是,我愛好新聞和文學,我已經發表了十幾萬字的作品了。他告訴我,他覺得去做編輯記者,才是他一生的追求,在縣城這地方,他一輩子什麼也幹不成。

  後來,他又寫了封長信給我,詳細訴說自己舉棋不定的苦衷和猶豫。問清了他的地址,我寫了封長信給他,希望他能擺脫人生的困惑,把握住這次機會。

  我這樣說: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患得患失、固步自封是人生獲得成功的大敵,世界上無數的人,正是因此而喪失了成功的機會。當我們面臨人生機會的時候,當我們面臨人生的困境的時候,我們應該掙脫身上所有的鎖鏈勇敢前行。其實,未來人生的困難,往往沒有事先想象的那麼大。在我們對成功與失敗難以把握時,我們往往把將要遇到的困難都一股腦地推到面前,從而把選擇的砝碼加重到失敗的一方。世界上沒有那種把一切困難都解決了的好事給你留著,讓你輕而易舉地拿來,一切都要靠努力去爭取。

  不久前我參加一個採風活動到了那個縣裡,我見到了那個曾經請我拿主意的青年人。他終是因為擔心自己解決不了那些問題而沒有離開,依然在原來的單位裡做一個小職員,人生沒有什麼起色和光亮。可是,我瞭解到的情況是,那一批進省裡媒體的青年人,很多人的事業已經是風生水起。

  每每想起這個青年人,我自然就想起卡夫卡的那則寓言。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對飛翔的翅膀,可是,很多人卻從來沒有想過利用自己的翅膀到遼闊的藍天上飛翔。

  :成功的傻子

  作者:董改正

  最近鮑爾吉·原野的一篇新作,叫《用篩子篩水》,說的是他看到有個人站在水庫邊,拿篩子篩水。一問才知道,這人得了肩周炎,醫生給他一個方子,讓他用黃楊樹皮做個笸籮篩水,篩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再把樹皮煎水喝就好了。

  其實這只是醫家的謀略,而且也不用篩那麼多下,篩一半差不多肩周炎就好了,至於樹皮熬湯,只是給那人一個說法罷了。鮑爾吉在文後總結說,醫家原是和兵家相通的,“所以醫家常說,傻子去病快,治聰明人的病反而慢,信則靈嘛。”傻子不討巧,不懷疑,所以好得快。常常在中醫的方子裡,看到諸如“九千九百九十九”之類精準而神祕的數字,看到如薛寶釵“冷香丸”那樣專為刁難人而設定的難題,現在再看鮑爾吉的解釋,我豁然開朗,原來只是考驗你的“信”,不是信則靈,而是信才靈。

  在“信”的問題上,質樸的“傻子”無疑強過眼珠一轉一個主意的聰明人,但是我們反觀這些人,成大事的卻往往是有點傻氣的人。這樣的例子很多,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得傻里傻氣,往往惹人笑話。其實他不是傻,而是專注,呆若木雞是一種大境界,不容易被眼花繚亂的世界誘惑,不容易改弦更張,所以在他“信”的某個領域能夠深入,而非淺嘗輒止——而真理往往在更深的洞穴裡,這時候,聰明人早已離開了。

  一滴水珠都有無數個小宇宙,何況紛繁的大千世界?總覺得世界那麼大,他要去看看,多看看,不願意把自己羈絆在一件事上,不願意把目光持久在一個點上,不願意把腳步長時間停留在一塊地上,不願意把感情繫在一個人身上。總之,不願意為“一”而放棄全部,卻忘記了,世界那麼大,我們只能選擇看一點,還忘了,其實“一”也是世界。把“一”看成世界的“傻子”,往往能因精純而成就一個世界。

  信才能專注。信是選擇,信是選擇後的堅定。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水滴石穿等等,都是用來形容這種堅定的,唯有信得堅定才能有奇蹟。篩子篩水是一個儀式,就像信眾磕頭燒香,這是給“信”一個“說法”,通過單調的重複,遮蔽外來的干擾,內視自己的心腑,達到洗心的效果。而不厭其煩地去做一件事,樂在其中,在外人看來,這是傻子才幹的事。

  世界的門有很多,太過聰明的能推開許多門,草草地看過很多風景,平日閒聊,可做聽眾的中心,但真正說起來,他只是浮光掠影。聰明人懂得規避,善於計算成本,很少吃虧。身邊很多這樣的聰明人、能人,卻往往活得不如意,我們旁觀者也覺得生活辜負了他。智慧是憨拙的,它會流連其中,不小心就是一輩子,一步一步地完成成功的儀式。

  只有“傻子”才會兢兢業業地去篩水,聰明人定會撇撇嘴,說:“傻子才幹呢!”——他的肩周炎怎麼會好呢?!

  :功到自然成

  作者:張勇

  宋代大畫家李公麟曾畫了一幅《賢己圖》,畫的是一群賭徒正在賭博的情況。《賢己圖》幾經轉手,最後為著名詩人黃庭堅收藏。一天,黃庭堅將自己收藏的《賢己圖》給蘇軾、秦觀觀賞。秦觀對畫中有些人物的神態感到不解,便問蘇軾:“仁兄是書畫鑑賞高手,我想請教畫中站立的那人在喊什麼呢?”蘇軾一下,便不假思索地說:“這個問題不是很簡單嗎?那站著的是個福建人,他在喊‘六’。盆中已經有五個骰子,站立的那人再喊出一個‘六’不就是‘滿堂紅’嗎?”“你憑什麼說站著的那個是福建人呢?”秦觀滿腹疑惑地問。“其他地方的人喊‘六’都是合著嘴的,只有福建人喊‘六’是張開嘴的,所以我判斷他是福建人。”蘇軾細心地解釋說。黃庭堅、秦觀聽了蘇軾的分析佩服得五體投地,對李公麟的畫作更是推崇備至。

  李公麟的畫作被稱讚為“天下絕藝”是因為他在繪畫技藝上下足了功夫,而東坡先生能參透其畫中玄機則讓我們更加感佩其畫外的硬功夫。蘇軾自小便是少有的聰明人,文壇領袖歐陽修讀到他的文章,都不由驚歎說:“吾當避此人一頭地。”但他能有後來的成就,絕非自恃聰穎,而是著實下了一番苦功的。

  蘇軾小時候很貪玩,那時候讀書,絕非出自自願,而是父親逼出來的。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沮及桓莊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意思是,他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回到了童年,父親監督著他讀書。有一天,父親要出去辦事,給他佈置了一道家庭作業,就是把《春秋》這部史書讀完。結果他因為貪玩,一看時間,父親快回來了,可《春秋》讀了還不到三分之一,那個著急啊,感覺胸口好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嘴上就好像那魚咬了鉤一樣難受。這首詩寫自什麼時候呢?是被貶在海南時寫下的,那時蘇軾已經六十多歲。這麼大的年紀想起幼年讀書時的情景還心有餘悸,當年他父親的嚴厲程度可見一斑。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市***為團練副使,他在黃州城東的一塊坡地上建起了一個小屋,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開始用讀書驅散人生的陰霾。司農朱載是蘇軾來黃州後結識的一個文友。有一天,朱載來拜訪蘇軾,通報進去之後,很長時間也不見蘇軾出來。朱載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尷尬。過了足足有一個時辰,蘇軾才走了出來,他向朱載道歉說,自己正在做功課,所以不能馬上出來,非常失敬。朱載便問他做什麼功課,蘇軾回答說:“抄《漢書》。”朱載大為奇怪,說:“以先生的才華,開卷一覽,就能夠終身難忘,怎麼還親自抄書呢?”蘇軾回答說:“不是這樣的。我抄《漢書》已有三遍了,邊抄邊背。開始抄第一遍時,每段專抄三個字做題目,第二遍每段專抄兩個字做題目,現在只抄一個字做題目,只要提起這個字,我就能接著往下背誦下去。”朱載非常驚奇,施禮說:“您能將所抄的東西讓我看看嗎?”蘇軾拿出一冊抄寫的漢書,朱載隨口唸了一個字,蘇軾應聲背誦題下文字,沒有一字差錯。回到家後,朱載感慨地對他的兒子們說:“像蘇軾這樣天分很高的人,讀書還這樣勤奮,天資一般的人應更加努力才對啊!”兒子們聽了,嚇得直吐舌頭,要知道,一部《漢書》將近75萬字啊,抄寫三遍,倒背如流,這等苦功,幾人能為?

  不要總抱怨自己的天分不夠,與其糾結於此,不如捫心自問,“我的功夫下到了嗎?”當你敢給出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時,相信你已成功,所有的設問已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