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紗帽的歷史起源介紹

  烏紗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自東晉開始,到滿清入關剃髮易服廢止,在中國風行一千餘年。那麼烏紗帽有什麼歷史起源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烏紗帽的歷史起源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範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云:“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烏紗帽的製作種類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臺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裡,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裡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隻帽翅,這兩隻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隻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烏紗帽的發展歷程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

  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誌。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