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漢族女子服飾介紹

  清代漢族婦女服飾,在“男從女不從”***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漢族服制,而婦女則放寬***的規範下,變化較男服為少。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清代漢族女子服飾

  后妃命婦,仍承明俗,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製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初期尚儲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末,在普通婦女中間,還流行穿褲。

  清代佩飾

  清代的佩飾種類及樣式都很多,形狀小巧,材質多樣,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綠松石、檀香木、金鉑、金星石琺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刺繡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鏡盒、錶帶、火鐮袋、齋戒牌等。這些都是清代佩掛在腰間的佩飾,無論男女都作為隨身攜帶的賞玩之物,晚清尤為盛。

  晚清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云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晚清刺繡襯衣

  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有五粒鈕釦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長至腕***、半寬袖***短寬袖口加接二層袖頭***兩類,袖口內再加袖頭。清代女式襯衣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以絨繡、納紗、平金、織花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的邊飾越來越多。

  清代領衣

  袍褂是清代最主要的禮服。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季節,用淺湖色緞,冬季用絨或皮,這種領子,又稱“領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釦系之,束在腰間。

  披領:加於頸項而披之於肩背,形似菱角。上面多繡以紋彩,用於官員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邊緣鑲海龍繡飾。夏天用石青色面料,加片金緣邊。

  硬領:清代禮服例無領,另於袍上加以硬領,其料春秋兩季用湖色的緞,夏天用紗,冬季用皮毛或絨。有喪者用黑布。

  領約:領約是清朝婦女穿朝服時佩戴於項間壓於朝珠和披領之上的飾物,以所嵌珠寶的質料和數目,及垂於背後的絛色區分品秩,其形狀等於圓形項圈。用金累絲作託,上面分段嵌珊瑚,間以點翠金片,每片上嵌東珠1粒,兩端飾金瓜形,末二段有金軸於懸戴時可向外開啟。每端垂絲絛2,中間有珊瑚結將二絛相聯為一,末飾墜角。

  清代吉服褂

  吉服是什麼?

  1.古祭祀時所著之服。祭祀為吉禮,故稱。《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2.泛指禮服。《後漢書·安帝紀》:“皇太后御崇德殿 ,百官皆吉服。” 唐韓愈《祭穆員外文》:“我歸自西,君反吉服。”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御史方伯相毆》:“ 王奮拳擊之, 顧不能勝,墮冠弛帶,以吉服而盤旋於地。”《紅樓夢》第十三回:“ 賈珍令賈蓉次日換了吉服,領憑回來。”

  趨吉避凶是人類的普遍心理,中國人也不例外。過節、做生日、結婚是吉事,災荒、兵敗、死亡是凶事。中國的禮法,很重視吉事穿吉服,凶事穿凶服。這一點可以證明,服飾文化不僅與物質生活,也與精神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

  清朝吉服是清代僅次於朝服的滿族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穿這種袍式的衣服,皇帝叫龍袍,是明黃色的。皇子是金黃色的,親王是僅次於皇子的地位。而皇室成員,是穿藍色的,或石青色的。

  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口平直的長袍。根據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繡圖案不同。如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繡花卉八團,為石青色。本圖為清代孔子67代衍聖公夫人張氏畫像,穿八團花卉吉服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