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叫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你對地貌有多少了解?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地貌的相關知識。

  

  發展與形成

  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型別、成因型別或形態—成因型別。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

  中國地貌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複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中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中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型別複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幹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佈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溼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範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佈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中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山地高原

  廣泛分佈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中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佔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佔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裡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佈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佔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平原

  狹小,分佈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佔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佈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我國最大的平原為東北平原,面積35萬平方公里,其次為華北平原,再者為長江中下游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