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彙總

  文言文翻譯則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來是高考語文文言閱讀的重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

  通曉大意觀傾向,結合語境是前提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傾向性,在此基礎上再去翻譯,當事半功倍。如不知全文大意,不知作者褒貶態度,缺少語境意識,譯文就可能失於準確。

  例: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屈原列傳》***

  如果將“奪”譯為“搶奪”,從字面上看很通順,但想到兩人的身份均是朝廷重臣,而搶一份草稿不符合他們的身份特徵,結合上下文語境就知道,上官大夫和屈原所代表的政治集團不同、執政主張不同,“奪”應譯為“更改”。如果能注意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褒貶態度,本句還可以更精確地譯為“懷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行更改它,***可是***屈原不答應”。

  實詞理解為根本,詞類活用必譯出

  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語義及特殊用法,是讀懂文言文,順利進行翻譯的基礎。

  逐字對應重直譯,古今異義詞語替

  文言文考查強調逐字對譯,所以切不可漏字,尤其是實詞。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如果譯為“公子不能從魏王那裡得到幫助,不想獨自活著而讓趙國滅亡,於是就約請賓客們駕著百餘輛車,想去和秦軍拼命,和趙國一起***”。看似通順,其實三處加點字均未譯出,第一處“自度”應為“自己考慮”,第二處“約”應為“整治”,第三處“以客”是“率領著門客”或“憑藉***這些***門客”。

  注意句式之特點,增刪調換不可少

  文言文中有大量語句與現代漢語的語法順序不符,我們稱之為文言特殊句式,此處主要談一下翻譯中如何處理特殊句式問題。我們概括為四個字“增刪調補”。

  1.“增”是增加語句中省略掉的成分,古文用語減省,經常省略些成分,有時還是主要的成分,譯時要補出。

  例:永州之蛇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此句補齊主語後的文句應是“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如果不能補齊這些省略的成分,就很可能翻譯成“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這種蛇碰到草木,就全都死了;如果蛇咬了人,沒有能夠抵擋毒蛇的辦法”。

  2.“刪”是刪去不必要的詞語,文言翻譯時大致有三種詞語可以刪去。

  一是刪去無意義的虛詞,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譯成“沛公的侍衛樊噲”即可,語尾助詞“者也”不用翻譯。但不是說一切語氣詞都不譯,如“夫戰,勇氣也”中的“也”字,最好譯出——“打仗,靠的是勇氣啊”。

  二是刪去偏義複詞中的襯字,如“冀緩急或可救助”***《譚嗣同》***,“緩急”意在急,“緩”為襯字,翻譯時刪去。

  三是刪去同義連用中的一個詞,如“許諾”“允諾”“即已”“忤逆”“亡去”,等等。

  3.“調”是指將文言語句的成分按現在漢語語法進行調整。比如,“沛公安在”***《鴻門宴》***,如果看不出這是疑問句的賓語前置句,不把它調整為“沛公在安”的語序,就可能翻譯乘“沛公哪裡在”。

  多數時候不調整語序並不會造成句意理解的錯誤,但考試時是要扣分的。比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如果不調整語序,直接翻譯為“蚯蚓沒有爪子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勁”,意思正確,但沒有達到“達”的要求。

  4.“換”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將古漢語的一些說法換成現代漢語的說法,典型的如“吾”換成“我”,“汝”換成“你”;二是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古漢語多是一字一義,現代漢語則雙音節化傾向非常明顯。如古漢語的“求思”二字譯成現代漢語為“探索、思索”。

  遇有特殊的語句,還常會綜合運用增、刪、調、換等方法,如“公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句就要綜合運用增/調兩種方法,將語句變化成“公視廉將軍與秦王孰***威***”,然後再翻譯。

  人地館名原樣存,虛詞因句定意義

  古漢語中經常出現一些官名/地名/年號/器物等名詞,翻譯時可保留,如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洗馬等都不用翻譯。

  虛詞能譯出的要譯出,如表示“的”的“之”,表示反問的“其”,作為關係連詞的虛詞,作為介詞的虛詞等,但是表示特殊句式結構的詞就不要翻譯,如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關係的“之”,表示定語後置的“之”,表示提賓的標誌詞“之”“是”等。

  文化常識多積累,專有名詞要譯出

  影響句子理解的有關文化歷史知識的轉悠名詞一定要譯出,如“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張衡傳》***一句中的“下車”一定要翻譯成“到任”。“琴瑟不調”一定要譯出“夫妻感情不和”,“入秋闈”要翻譯成“考中鄉試舉人”,不能翻譯成“進入了秋天的宮殿”。此外,“致使”是“退休”,“乞骸骨”是“申請退休”等,都要有所瞭解。

  直譯不通輔意譯,信達雅工重流利

  有些文言詞句確實不能直譯的可以考慮輔以意譯的方法。

  例:今南海***康有為***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譚嗣同傳》***

  此句是譚嗣同對梁啟超說的話,如果直譯為“現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預料,程嬰、杵臼,月照、西鄉,我和您分別充當他們”,不是不可以,但是原文的程嬰、杵臼、月照、西鄉的典故意思沒有翻譯出,生死關頭誰選擇什麼沒有譯出,因此這句就應輔以意譯為“現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預料,我要像杵臼、西鄉那樣為變法而死,你要像程嬰、月照那樣為變法出走以圖將來”。

  高考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總觀總覽,上下貫通

  也就是從整體上看,從整體上思考,善於聯絡上下旬思考。讀文章最怕斷章取義,讀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從整體上去看,從整體上去思考,聯絡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體意思,如果單獨地,孤立地看某一詞、某一句,是很難看懂的。如“與轉一資”

  的文言文句,下同樣,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單獨地孤立地就看這一句,你是無論如何也解不出是什麼意思的,你必須聯絡其前後文意,把這句置於全文中來推敲,來思考,才能把握它的準確意思。其前文是說,將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應格外賞賜,每耕田一頃應該賞賜,那賞賜多少呢?一貫通,啊,原來是“賞賜一袋物資”的意思。再如“復以租賦”這句,單獨看也是很難看懂的。接著前面而來,將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應格外賞賜,那百姓呢?百姓願意耕種的,應該“免除賦稅”。啊,原來“復以租賦”是“免除賦稅”的意思。這是單獨看一句無法理解的,必須前後左右,上下貫通,整體鉤聯,才能推敲得出來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單獨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話,都是難以讀懂的。總觀總覽,上下貫通,這一點適合於讀所有體裁***包括人物傳記、遊記、散文、論說文、序、跋、書信等等體裁***的文言文段。

  讀提問,從提問中得到啟發。

  文言文的第4問雖然也是選擇題,但這一問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雖然其中有一個錯誤項在裡面,但我們姑且把它當作正確項去看。提前看提問,對於理解原文,讀懂原文,是很有幫助的。

  善於理清人物關係。

  一篇文言文,雖然是寫一個主要人物,但也會或多或少地與其他次要人物發生聯絡,搞清楚人物之間的關係,理清頭緒,也是讀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

  環。試想一下,假如你連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說到哪裡為止都不知道,還怎麼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你還怎麼能準確答題呢?

  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實詞慣用義。

  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實詞不錯,掌握大量的虛

  詞也不錯。但有時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實詞慣用義,因為這些文言實詞慣用義使用頻繁,能夠顯示前後轉換鉤聯等等。如官員官職的轉換調動升降、時間長短過度、與帝王關聯的動作等等情況

  官員官職的轉換調動升降方面,如“除”字,這個字使用非常頻繁,這個字置於官職的前後,就一定是“授予官職”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認為是“撤職”,那就會錯解文意。此外,如“擢”***提拔***、“遷”***任***、“知”***任、做***、“謫”***貶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關官員***、“掾”***官吏***、“致仕”***辭官***、“乞骸骨”***請求不做官,回家養老,有如我們現在的“退休”一說***等等。時間過度長短方面,如“尋”字,是“不久或剛剛”的意思,這個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此外,如“須臾”***一會兒***、“既兒”***會兒、不久***、“旋”***很快***、“傾”

  ***會兒***等等。

  與帝王關聯的動作方面,如“詔”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詔書、文告等意思,總之,是與皇上有關的,讀文言文,見此字,就要明白此意。此外,還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詔書***、“闢”***君主或徵召***、“策”***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

  官的文書***“宸”***帝王住的地方,宮殿***、“覲”***朝見帝王***“冕”***帝王的禮帽***“禪”***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種迷信活動***、“璽”***皇帝的印***、“御”***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幸”***皇帝駕臨***等等。一讀到這些詞,你心中就要有個大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