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的作者是誰

  《後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范曄出生在一個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範晷為西晉雍州刺史,加左。曾祖範汪入仕東晉,官至晉安北、徐兗二州刺史,進爵武興縣侯。祖父範寧先後出任臨淮太守、豫章太守。父範泰仕晉為中書侍郎,桓玄執政時被廢黜,徙居丹徒。劉裕於京口起兵滅桓玄,控制東晉政府實權後。範泰重新被啟用,出任國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職。他為東陽太守時,因開倉供糧和發兵千人,助劉裕打敗盧循有功,被加官為振武。從此,範泰受到劉裕的信任,屢被升遷,先後擔任侍中、尚書常侍兼司空等職。宋代晉後,拜為金紫光錄大夫散騎常侍,少帝時加位特進。

  范曄的家庭有著正宗的家學傳統。範汪“博學多通,善談名理”,撰有《尚書大事》二十卷,《範氏家傳》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屬於醫學棋藝的著作《範東陽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錄》一卷等。範寧嘗作《古文尚書舜典》一卷,《尚書注》十卷,《禮雜問》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樑傳集解》十二卷“其義精審,為世所重”。範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種著述。受到家庭的影響,范曄從小好學,再加上天資聰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經史,善寫文章而負盛名。

  關於范曄少時的生活,史載不詳盡,只知其 “母如廁產之,額為磚所傷,故以‘磚’為小字。出繼從伯弘之,襲封武興縣五等侯。少好學,博涉經史……年十七,州闢主簿,不就”***《宋書·范曄傳》。以下引文若不特別註明者,皆出此。***。南朝劉宋時代,范曄始出仕,歷任宋武帝相國掾、彭城王劉義康府冠軍參軍轉右軍參軍,出為荊州別駕從事史,尋召為祕書丞。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範泰去世,去官守制。後出為徵南大檀道濟司馬,領新蔡太守,遷為司徒從事中郎,不久,又升遷為吏部尚書郎。可謂官運亨通。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劉義康母親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弔唁,范曄與司徒左西屬王深夜宿義康府廣淵處***時曄弟廣淵為義康府祭酒***,縱酒夜半,無所顧忌,醉意朦朧中又聽輓歌為樂,因此觸怒義康,把范曄貶官出京為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太守。貶官期間,范曄深感鬱悶不得志,短期內上調無望,便刪節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期間修撰完成大部。約六七年後,遷官為長沙王劉義欣的鎮軍長史,加寧朔。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闋,為始興王濬後軍長史,領南下邳太守。死前累遷至左衛,太子詹事。?

  范曄一生狂狷不羈,意志頗不滿於朝廷,晚年終於發作到了頂點,加入了彭城王謀反陣營。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黨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謀反同黨及往來檄書信札,謀反失敗。不久,范曄等被處死,連坐從誅的還有其弟廣淵、其子範藹等。

  獄中,范曄寫了一篇《與諸甥侄書》,總結了他對文學、史學、音樂、書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將告別人世之際,他希望將來能有個知音,理解《後漢書》的價值。他對花費畢生心血寫成的史學著作十分自負,認為它們“精意深旨”,是從古至今沒有過的“體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諸序與論贊,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漢書》相比,毫無愧感。他說,世人多貴古賤今,所以他才“稱情狂言”,以期引起人們對《後漢書》的重視。范曄的自誇雖然有些過分,但他的著作也確實有超人之處。劉昭說:“范曄後漢,誠跨眾氏”***《後漢書注補志序》***,劉知幾也說:“范曄博採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參見《史通》的《書事篇》和《補註篇》***。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在范曄著書之前記述東漢一代歷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餘卷。然範書一出,諸家《後漢書》則日漸消沉,逐漸散佚。後來除晉人袁巨集的《後漢紀》儲存下來以外,其餘都已不存。這說明範書殺青雖晚,卻後來居上。

  後漢書的成書經過

  范曄的祖父範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東漢劉珍等奉命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時吳國人謝承的《後漢書》、晉司馬彪的《續漢書》、華嶠的《後漢書》、謝沈的《後漢書》、袁山鬆的《後漢書》,還有薛瑩的《後漢記》,張瑩的《後漢南記》、張璠的《後漢記》、袁巨集的《後漢記》等。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巨集《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