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故事的作者是誰

  《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我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年左右的歷史。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故事的作者,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故事的作者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的簡介

  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1-5] [6]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成就

  文史

  公元前91年***徵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52] 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思想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天文

  在兩漢時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只要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曆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並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絡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盪,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後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範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佔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馬遷又總結了戰國以來的天文學的基本原則,表述如下:“我仔細檢查史書的記裁,考察歷史上的事變,發現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現象。五星在逆行時,往往變得特別明亮。日月的蝕食及其向南向北的執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週期,這是星象學所要依據的最基本的資料。而星空中的紫宮星垣和東西南北四宮星宿及其所屬的眾多星辰,都是位置不變的,它們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離也是一定不變的,它們的分佈排列象徵著天上五官的位置。這是星象學中作為‘經’亦即不變的依據。而水、火、金、木、土星則是上天的五位輔住,它們的出現隱伏也有一定的時間和週期,但其執行速度快慢不均。這是天文學中的‘緯’亦即經紫變動的部分。把這些固定的和變動的兩種星象結合起來,就可以預測人事的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