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青春勵志故事

  在現下當代,時常都會有發生一些青春勵志的故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精彩全在留白處

  山東東阿人張向陽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讀醫書。有一天,他在翻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時,對裡邊一段記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阿膠,以烏驢皮得東阿水乃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溼軟,視為阿膠的上上品。”原來被李時珍稱為“聖藥”的用來進貢的阿膠是需要用烏驢皮熬製的,可現在聞名於世的東阿阿膠廠,是在用烏驢皮做原料嗎?出於好奇,張向陽跑到阿膠廠去打聽,人家告訴他,他們也知道烏驢皮熬阿膠是最好的,以前也用過,但是現在沒有了。

  難道古籍中記載的烏頭驢已經絕跡?張向陽不相信,於是每到趕集的日子,他就往牲口市場跑。可是,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然而越是找不見烏頭驢的蹤影,張向陽卻越發地興奮起來,他想:“別人沒有想到,別人不知道的,沒有發現的,如果我去做了,這就可能有很大的機會蘊藏在裡面。”

  從此,張向陽的身影就經常出現在東阿縣方圓百里的各個集市上,可每一次的期望總是被失望所代替,張向陽不禁暗自感嘆,找烏頭驢怎麼比找大熊貓還難呢?有一天,一個驢販子無意中說起在德州無棣好像看到過他所說的那種驢。張向陽一聽,立刻趕到了無棣,幾經周折,終於在一個偏僻的村子裡,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烏頭驢。

  據史料記載,烏頭驢具備烏頭、立耳、全黑無雜毛等顯著特徵,眼前這頭驢和歷史記載的還真差不多。經過一番對比研究,張向陽確認這就是《本草綱目》中所說的烏頭驢。

  如獲至寶的張向陽花了3萬元從村子裡買了一公兩母3頭驢,興沖沖地回到了東阿。

  3萬元對僅憑工資生活的張向陽家可不是小數目,他妻子一見就急了,“你是要養家,還是要養驢啊”!他不以為然,拋下一句:“你懂什麼!”就奔阿膠廠去了,他盤算著物以稀為貴,手裡的這3頭驢可是值金子價。

  當他向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秦玉峰說起他的發現,並且想把驢賣給他們時,秦玉峰笑了,“3頭驢夠什麼用的?你知道嗎,我阿膠廠一天熬驢皮就用5000張,你這3頭驢還不夠我一小鍋的。”

  張向陽當然不是想讓他們殺了這3頭驢來熬膠,而是希望讓他們繁殖飼養,可人家一點興趣也沒有。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張向陽呆呆地看著那3頭烏頭驢,覺得自己幹了一件天下最傻的事。

  花3萬塊錢買的驢總不能殺了吃肉吧,鬱悶的張向陽又動起了腦筋。他們說不要,不是因為烏頭驢沒有價值,而是因為數量太少而沒有商業價值,要是繁殖飼養多了,不就有價值了嗎?

  沒有退路的張向陽硬著頭皮開始自己養驢,在3頭毛驢的基礎上,他在無棣建立了養殖廠。然而情況仍然很不樂觀,因為當時全國純種的烏頭驢不會超過200頭,而真正的種公驢要找出50頭都相當難,如果要想迅速擴群的話,只有通過雜交的方式來進行。但在烏頭驢的老家山東,根本就找不到這麼多的毛驢來繁育。

  張向陽通過讀書鑽研發現,驢在中國有4000年的歷史,起源於埃及北非那一帶,經西亞到中國,通過南絲綢之路過來的驢就到了雲南、貴州這一帶,當地那種個頭只有不到1米的小毛驢和烏頭驢雖然遠隔千里,卻是最純正最原始的毛驢品種,最適合烏頭驢的繁育。

  破釜沉舟的張向陽乾脆辭了職,牽著一頭烏頭驢跋山涉水,隻身來到了雲南大理,來為他的烏頭驢找媳婦。按照他的構想,用純種的烏頭驢和大理當地的母驢進行雜交,經過3代,就能培育出烏頭驢來了。就這樣,他在雲南辦起了烏頭驢繁育基地。

  就在張向陽專心繁殖烏頭驢,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的時候,想不到,來自他山東老家的一個人卻主動找上門來。來人不是別人,正是當初他曾經求他買驢的東阿阿膠的總經理秦玉峰。原來2006年,東阿阿膠有限公司決定把阿膠這一傳統中醫藥文化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就在上報材料和實物的時候,卻碰到了麻煩。歷史上進貢朝廷的阿膠都是用烏頭驢皮取東阿水煎制的,據史書記載,只有在冬至日把烏頭驢的驢皮取下,然後子時取東阿水,用金鍋銀鏟的傳統工藝熬製出的阿膠才是上品,被稱之為九天貢膠。這東阿水不成問題,可這烏驢皮卻怎麼也找不到。這時,秦玉峰想起了張向陽。

  張向陽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天,此時,他已經從當初的3頭烏驢繁殖到了千頭的規模。手裡有了足夠的資本,他說起話來也底氣十足,買驢不賣,合作可以考慮。就這樣,由東阿阿膠有限公司出資和張向陽的天龍科技公司合資的雲南毛驢基地正式成立,張向陽現在要做的就是擴大規模,加速擴張,為東阿阿膠做九朝貢膠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

  國畫往往都講究留白,愈是在不著筆墨的地方,愈能凸顯出天地的遼闊與空遠,真正的大師都是善於在飛白處作畫的人。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作畫如此,做生意亦如此。張向陽就是一個善於在生活的空白處作畫的人,在別人看來不可能的地方,他卻讀出了機會,這種眼光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做沒把握的事兒

  讀中文系的李健大四畢業那年,在朋友的擔保下,向銀行貸了一筆啟動資金,雄心勃勃地招募了幾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準備創業。很快,他就註冊了一家電子公司。

  剛開張那會兒,許多朋友都勸他: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還是本分點兒好,如果一定要創業,幹啥不行,可你偏偏要搞什麼電子行業,自己又不懂,這不等於是把錢往水裡扔嗎?可喜歡嘗試和挑戰的他對朋友的話只是一笑置之。

  果然,公司開張不到三個月,由於啟動資金不夠、投資預算不精和門路不廣等原因,公司很快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危機中,此時,他的助手也溜之大吉,留給了他一個爛攤子。

  不甘心失敗的他很快又重新上陣,他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將經營範圍縮小為專營電腦配件的小公司。可沒過多久,公司再次關門。

  兩次失敗,他欠下了一屁股債務。一向不肯服輸的他這次真的低下了頭,他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不該踏入不熟悉的領域,做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所以得到的只有失敗。

  一天,他特意去拜訪一位心理學教授,將自己的經歷講給這位老師聽。

  看著他言語中流露出的不甘和無奈,老教授笑了笑,沒有發表意見,只是給他講了這樣一個窮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

  他們都想去南海朝聖。富和尚很早就開始存錢,窮和尚卻僅帶著一個缽盂就上路了。

  過了一年,窮和尚從南海朝聖回來,富和尚的準備工作還沒完成。

  富和尚問:“你這麼貧窮,何以能夠去南海?”

  窮和尚說道:“我不去南海,就心裡難受。我每走一步,覺得距離南海就近一分,心裡就安寧一點。你這個人個性穩重,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所以,我回來了,你卻還沒有出發。”

  聽完老教授的故事,李健似有所悟:自己的處境不正像這個窮和尚嗎?想想也是在做沒把握的事兒,雖然自己兩次失敗了,但比起那些不敢做的人,已經獲得兩次失敗的經驗了。

  “老師,我懂了,我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說完,李健就向這位老師微微鞠了一躬。

  回去後,他信心倍增,又千方百計地籌措資金,重新又找了幾個可靠的搭檔,緊接著在北京那片資訊產業密集區開辦了好幾家與電子相關的公司。

  他終於成功了,公司進入市場半年,就進入了盈利階段,不到一年,他就還清了所有的債務,這家公司的名氣在國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十年以後,他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老總。

  每當有人問及他成功的經驗時,他總會提及那個窮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會毫不保留地說上這麼一段:“十拿九穩的事兒,往往是獲得回報最少的事情。要想獲取真正的成功,就去做那些沒有把握的事兒。因為你覺得沒把握,別人同樣覺得沒有把握。但是隻要你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即使沒成功,你也會得到一些失敗的教訓,為下一次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不做,你將沒有任何收穫,看到的只是別人的成功。”

  是的,只做沒把握的事兒,懂得了這一點,遇到困難,我們再也不會畏難了,因為只要做了,就有成功的希望!

  :我在成功上打了漏洞

  作者:孫君飛

  當心裡湧著較多熱血的時候,成功大概是我活著的最大目標。或者說,當我的內在仍習慣膨脹的時候,我認為只要跑一跑、跳一跳、出出汗、流流血,成功就不難到手。

  實際上,我對成功概念的理解一直不夠清晰,甚至存在人云亦云的傾向。哪裡人多,我便朝哪裡跑,扎堆成功的人生畢竟會熱鬧許多,在人群裡找到兩三個朋友,稍稍幫助我一下,也許成功就容易些吧。

  我也看勵志故事,也喝心靈雞湯,但要問成功是什麼,成功拿到手後又能幹什麼,我照樣結結巴巴、答非所問。手裡終於有些積蓄了,房子也有了,曾經夢想能夠擁有一個書房,架子上擺滿書,這也實現了***能否看完則另當別論***。那麼,心願的滿足就是成功嗎?用佔有的物質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用可視可感的東西來標記和紀念自己某段人生的履痕,就可以做到問心無愧嗎?同時,我卻不奢望成為精神上的富翁,因為不論遇到什麼樣的轉折,人生的困惑仍不能隨之轉折過去,我甚至感到後天的困惑更加折磨人,它們從外界鑽進我的體內,而我的體內並沒有解答和化解之法,它們不停地聚集、變換和交雜,但我又不能停留在困惑中無所作為,這樣便帶來了掙扎和痛苦——一個在內心裡不能做到澄明無礙的人,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一個精神上的榜樣呢?

  活著活著,在這個世界上讓我熱血沸騰的東西竟然越來越少了,反反覆覆地膨脹著,生命的彈性也變得不那麼堅韌了。手掌裡、房間裡擁有的東西確實增加了許多,多到有時候真想裝入袋子,拎到別處,交給尚且需要它們的人。但自己不熱衷的東西,他人就一定喜歡嗎?真不知道自己當初是怎麼想的,為什麼看到別人有的東西,也要求自己必須有?越佔越多,越多越亂;交人非要三教九流,愛好非要五花八門;一出家門就馬不停蹄,即使載著滿滿當當的東西回來,也要在車上發一陣子呆,前思後想哪些東西還沒有弄到手,然後才能放心地掏出鑰匙,開啟自己的家門。這就是追求成功應有的狀態嗎?在這個地方成功了,我馬上忘掉它,卻偏偏要顧慮另外那些空著的地方,我什麼時候才能夠填滿它們?我成了這個時代的驚弓之鳥,我面帶笑容,心裡面卻死死地緊繃著;努力地靠近那些所謂的成功者,不是去真誠點贊,而是想怎麼得到他們成功的密匙和渠道;好久沒有愛過人了,好久沒有思忖過自己的內心到底是死寂還是安寧,是空虛到真的一無所有,還是騰空後依然喜悅平和?

  依然困惑,依然貧乏。表裡並不一致,春暖並未花開。物慾如同山高,快樂卻不水長。柳暗處取功利,花明時失幸福。看似別人都能簡簡單單成功,我卻複雜曲折、此起彼伏,成與敗一言難盡,苦與樂滿紙周折。不想再要那麼多,自己畢竟不是容器。不想再加入成王敗寇者的魔鬼訓練營,將來登上高處,卻驀然發現,身邊竟然沒有一個遞衣服的人,在成功中瑟瑟發抖的滋味,一定苦不堪言、後悔不迭。

  這些年的跌跌撞撞、患得患失,終於使我明白一個道理:成功猶如一柄漏勺,我只去撈最大塊最耀眼最有斤兩的東西,撈是撈到了一些,卻漏下更多更小更輕更真實的東西,漏下的東西竟然更加珍貴更加不可或缺,試問——我漏下了多少快樂、幸福和安寧?成功有時候恰恰異常弔詭,得到了此,卻失去了彼。正如撈到一條大肥魚,魚的鮮味卻在某個時候不知不覺地漏掉了,因為這是一條被汙染過的魚,僅憑眼睛判斷不出來。而火燒火燎一門心思要成功的人,又難免由於自以為是、偏聽偏信、過於樂觀而時常看走眼——到手一條大肥魚,卻失去鮮味,又不夠安全,取之何益?食之何樂之有?原來,並非一切成功都歸於圓滿,也不能說某些地方不圓滿的人就一定是失敗者。十全十美的人生的確少見,才會被當成心靈雞湯一再熬煮,等喝到我嘴裡時,還能剩下多少鮮味和營養?

  我在一柄漏勺上掂量成功,輕重快慢全由自己,得失苦樂全由自己。得而知珍惜,失而能彌補,在我今後的人生裡,這大概是所剩不多的又極漫長的必修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