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語文閱讀題

  在中考語文中,閱讀題是判斷考生的理解能力的重要的一個環節,那麼剛剛過去的河南中考中,閱讀題又該怎麼回答呢?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為什麼不讀經典

  ①“所謂經典,就是大家都認為應該讀而沒有讀的東西。”馬克·吐溫這句話道出了經典的尷尬處境——沒有人否認應該讀經典,但真正去讀的卻寥寥無幾。為什麼人們會對經典敬而遠之呢?

  ②因為經典本身是純粹的,它不打算討好人,不千方百計誘惑你去讀它。作家在寫作時,只是要寫出他對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歡欣與疼痛。他是寫給自己看的,至多是寫給他認為可以與之對話的人看的,並沒有打算讓大量的讀者成為自己的粉絲,也沒有其他的動機。曹雪芹在“舉家食粥”的窘境中寫《紅樓夢》,只是想寫出“一把辛酸淚”,並沒有想到把它做成暢銷書,賺它個盆滿缽滿。因此,經典不會時刻想著為你提供方便,不會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會因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為經典關注的是事物本質的東西。對於同一個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經典總能深入其中,燭照事件背後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會對那些熱鬧的戲劇性的過程趨之若鶩,對於故事之外的東西,它沒有耐心,更沒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於當時沸沸揚揚的桃色事件,這類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報紙花邊新聞的追逐,但在這些地方人們發現不了那些驅動故事萌生和發展的動力。只有列夫·托爾斯泰和福樓拜這樣的作家,憑藉他們天才的洞察力,精確地描繪了一個人的熱情和夢想、掙扎和無奈,揭示了人性的豐富和侷限。經典就是這樣,矚目事物的內部,觸及到事物堅硬的核心,揭示出生活的本質。

  ④因為經典太留意那些本質的東西,所以常常會忽略表層和細節,在表現形式上,有時會顯得呆滯笨重,不以輕盈嫵媚的姿容愉悅人。就像許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會在小事上犯糊塗,會因某種笨拙的舉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機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瓏,但如果試圖從他們身上發現獨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緣木求魚。在並不那麼具備觀賞性的背後,經典體現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獨特的稟賦。

  ⑤以上這些特徵,使那些渴望閱讀之“輕”的讀者對經典產生隔膜,使他們無緣分享出自人類傑出頭腦的感受、智慧和發現。

  ⑥因為閱讀經典需要充足的時間和從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節奏,過於豐富乃至氾濫的資訊,培植了現代人浮光掠影的閱讀習慣。面對撲天蓋地的碎片化、娛樂化資訊,人們沒有時間沉潛到情韻悠長的大部頭文學作品中;人們靜不下心去欣賞一段風光描寫,揣摩一種細膩的心理變化過程;人們沒有耐心細細品味節奏、韻律、佈局謀篇的微妙之處,享受純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們還可以有這樣那樣疏遠經典的理由,這些理由讓我們面對人類精神的優秀成果卻漠然視之,讓我們和深刻、和睿智、和經由艱苦求索而獲得的精神愉悅等美好而珍貴的收穫無緣。領悟了這些,我們就應該有所行動。

  ***作者:彭程。有刪改***

  11.請結合全文內容,從兩個方面概括人們“對經典敬而遠之”的原因。***4分***

  答: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2分***

  答:

  13.請簡要分析第③段的論證思路。***4分***

  答:

  14.下面哪一則材料適合作為第⑥段的論據?請簡述理由。***3分***

  材料一 傳媒學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揭示,這是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銷聲匿跡,我們變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種消費的心態,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淺的讀物了。

  材料二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為了人的發展和精神生活的豐富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對書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

  答: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滿分的訣竅

  中考語文中丟分最嚴重的是閱讀,丟分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1.讀不懂文章或沒有細緻閱讀文章

  初中***中考***語文試題中,雖然作文是難點,擺在第一位是審題難,但閱讀面臨的第一關解讀文字決不亞於作文審題,這就是閱讀的第一個丟分點。

  2.含糊審題,意外丟分

  進入初中,閱讀題目龐雜,閱卷標準變化,學生含糊審題成了閱讀的第二個丟分點,往往出現答題方向偏離、要點缺失等看似“失誤”性丟分,其實是學生沒有審題意識,不知道怎樣“看分答題,踩點得分”。

  3.不能理性把握答案要點,模糊答題

  語文閱讀中很多答案不是“猜”出來的,也不是“背”出來的,而是建立在文學理論和寫作學科之上的一些原理、規律和要求。到了初中,文體常識和寫作方法的考查加多,學生不能理性把握答案要點,模糊答題就成了閱讀的第三個丟分點。

  這些丟分點有知識性丟分,但更多屬於無意識丟分,所以規避初中***中考***閱讀丟分就是一個意識的強化,在此特別給你四個提醒,幫你做好這個功課:

  第一個提醒:養成“兩步讀懂文章”的習慣

  許多學生在閱讀中步入了一個誤區,拿到閱讀卷就做題目,殊不知一半分丟在沒有認真讀文章或沒有讀懂文章裡。

  怎樣讀懂文章?讀懂文章要做作者肚裡的蛔蟲,養成“兩步讀懂文章”的好習慣。

  1.拿到文章就辨文體

  中考語文試卷中那個最拉分的閱讀主要是敘事性作品,包括記敘文、散文和小說,這三種文體你可以朝兩類去劃分,一類情節曲折的就劃分到小說,一類抒情性強的就劃分到散文,也就是說記敘文若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就劃分到小說,若是用聯想思維寫的“眼前——回憶——眼前”的文章就劃分到散文,即按散文或小說去把握文章的結構和理解寫作思路。

  2.讀完文章就能畫出文章的“塊線點”

  “塊”即文章的結構,請用//來畫,這樣文章的板塊就出來了;“線”即文章的行文線索,請用 來畫,這樣文章的思路和內容就清楚了;“點”即文章的中心,請用 來畫,這樣文章的主題就明白了。做完這三步,你就有種仿寫或創作的慾望了,文章自然也就讀懂了。

  第二個提醒:養成“見分答題,踩點得分”的習慣

  1.審題時先看分

  2.答題時踩對點

  知道得分的標準是踩點,知道出題人的考查意圖是什麼,看分值答題,多答不扣分,少答則扣分,一般規律:2分題得分點可能是1個或2個;3分是1個或3個……

  第三個提醒:養成“仿句、措辭、踩點填空”的答題習慣

  歷覽中考閱讀題目的解答,發現“仿句、措辭、踩點填空”的答題思維貫穿整個閱讀,以“記敘文”閱讀為例:

  1.一般第一題,“要點概括”,即資訊篩選題,就要求考生在整體感知全文後,能踩準點,根據已給的答案仿句***詞***填寫其他要點;

  2.第二題叫“詞句理解”,即審美鑑賞題,就要求考生能抓住三個拍點作答,一是判斷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或什麼詞語,二是能答出它的自身作用,三是能概括出它的文中作用;

  3.第三題叫做“文意把握”和“內容探究”,即深層理解題,這類題是考生丟分的重災區,答題時,一要根據題幹設計答題句型,二要根據分數找角度來踩點填空。

  第四個提醒:養成“時刻防止無意識丟分”的習慣

  1.會抓文體,瞭解文體常識,不在文體常識上說外行話;

  2.會分題型,找到答題章法,不在含糊答題上丟分;

  3.注意審題、答題技巧,規避無意識丟分。

  這四個提醒就是四個閱讀習慣的培養,一旦養成就是能力,是閱讀丟分的強勁剋星,助你閱讀一針見血,刀刀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