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優秀教案及反思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告子》。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併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孟子二章》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領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於憂患”的觀點。

  二、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的含義。

  三、朗讀、背誦能力的提高。

  教學重點:

  一、學習領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於憂患”的觀點。

  二、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的含義。

  三、朗讀、背誦能力的提高。

  教學難點:

  一、對文章重點語句的理解。

  二、朗讀、背誦能力的提高。

  課型:精讀課。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導語:“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而在孔子之後,繼續將儒家學派發揚廣大的就是孟子。現在,我們就通過連續兩篇課文來學習一下孟子這位名人。”

  2、簡介有關孟子的文學常識。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說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3、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幫助其糾正不足之處。

  4、聯絡課後練習一,進一步要求學生讀出節奏。然後有氣勢地齊讀課文。

  5、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行翻譯課文的意思。重點詞句:天時,地利,人和;環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哪句話?分論點是什麼?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中心論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開籍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後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瞭“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後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匯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7、再次齊讀課文,感覺課文的氣勢。分析為什麼孟子的文章氣勢磅礴?文辭鋪張揚厲,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8、聯絡歷史和生活,通過列舉例項,理解作者的觀點。如三國,抗日戰爭,運動會等等。

  9、學生力爭當堂背誦課文。

  作業:翻譯,背誦。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亞聖

  天時 地利 人和

  排比 對偶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教師範讀第二篇課文,學生正音。

  2、簡介課文開頭引用的典故。

  3、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4、分組討論全文大意。教師講解重點語句:苦其心志,動心忍性。困於心。

  5、完成課後練習二,明確兩文結構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後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6、拓展延伸:請學生說出與本文主題相近的名言?再列舉可以證明本文論點的事例。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於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後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寫照。 ……

  7、熟讀課文,力爭當堂背誦。

  作業:翻譯,背誦。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個人 治國

  《孟子二章》反思

  上完《〈孟子〉兩章》一文後,不能僅停留於對文言知識的把握層面。

  所以,我又蒐集了一些關於孟子的文章,一方面把學生從一個單元的文言學習的疲勞中解放出來,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消化文言課文,鞏固背誦和積累,同時進行同一主題的現代文閱讀訓練,以期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課文思想及孟子其人,最後通過寫作來鞏固這種認知成果。

  一、回顧課文內容,思考一下你從孟子身上讀出了什麼?

  讀出了孟子捨生取義的選擇,義高一切的主張;

  讀出了孟子憂生樂死的認識,居安思危的清醒。

  ***以上的總結還可完善,下同***

  由此,你又聯想到了些什麼?由此展開學生由此及彼的想象能力訓練,結合平時的所見所讀想,或補充,或論證,這樣為“引-議-聯-結”的作文結構訓練做些紮實的引導,可以以《由孟子的XX***思想、主張***想到的》為題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能夠有章可循,有話可說,這樣才能寫出一些內容充實、有一定思想性的作品來。我想,這樣的引導應該是行之有效的。

  二、完成《朱元璋刪〈孟子〉》一文的閱讀,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然後思考: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對孟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讀出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以民為本的可貴。

  這樣再結合從課文中所領悟的孟子的思想或精神,形成三個或以上的並列句子,一方面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把這些句子作為議論文寫作的分論點,讓學生分別從這些方面去搜集材料或直接引用教材中的素材去進行分析論證,讓學生掌握另一種文章寫作結構,讓學生的論證思路通過這種結構清晰地展示出來,最後形成學生的一種基本的結構文章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生走上社會後的公文***也就是常常要老師或其他人員所寫的年終總結、質量分析、個人述職之類的文章***寫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常常這樣去總結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認識,長期積累,是不是可以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思想甚至是一種成熟而有特色的風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