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區域發展複習大綱

  區域發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以資源開發、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 ,僅供大家參考!

  高考地理複習大綱 一 區域

  【知識梳理】

  一、概念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二、區域特徵

  1.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2.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

  3.即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典例】

  讀圖,回答1~2題。

  1.上圖能正確表達出的區域特徵是*** ***、

  A.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B.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

  C.區域可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D.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

  2.半乾旱地區多是草原牧區,溼潤、半溼潤地區多是農業區,這反映出地理環境影響著區域的*** ***

  A.發展水平 B.生活特點 C.發展方向 D.發展條件

  【答案】1.A 2.C

  【遷移訓練】

  如圖中1、2、3線是按照不同標準劃分的同一種地理界線,據此完成3~4題。

  3.該地理界線最有可能是*** ***

  A.橡膠種植北界 B.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C.30℃等溫線 D.熱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4.同一界線可以劃出若干條,這說明地理區域具有*** ***

  A.不確定性 B.差異性 C.過渡性 D.整體性

  【答案】1.D 2.C

  高考地理複習大綱 二 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知識梳理】

  一、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地理環境的異同

  長江三角洲與鬆嫩平原兩區域從型別來看,是根據自然地理情況劃分的,屬於自然區。例如地理位置決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氣候條件又影響著當地的水熱狀況、土壤型別,甚至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當地的農業地域型別,而礦產資源又決定著主要的工業部門等。

  二、區域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影響

  【典例】

  如圖所示景觀均為世界文化遺產,據此回答1~3題。

  1.甲所在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主要不利條件是*** ***

  A.地形崎嶇 B.光照較少 C.降水不足 D.積溫過高

  2.資源短缺制約著乙所在工業基地的發展,下列工程中不能緩解該問題的是*** ***

  A.南水北調 B.西氣東輸 C.西電東送 D.北煤南運

  3.有關各地自然環境特點或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區燃煤多、地形封閉,酸雨較嚴重

  B.乙所在地形區東臨太平洋,地震活動較頻繁

  C.丙所在地形區海拔高、氣壓低,光熱較充足

  D.丁沿線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較普遍

  【答案】1.B 2.A 3.A

  【遷移訓練】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位教授是這樣看待中國的他把中國劃分為“銀色中國”、“金色中國”、“黃色中國”和“綠色中國”四個區域。據此回答4~6題。

  4.關於“銀色中國”、“金色中國”、“黃色中國”和“綠色中國”的分界線,敘述正確的是*** ***

  A.“銀色中國”和“黃色中國”以岡底斯山為界

  B.“金色中國”和“黃色中國”的分界線包括太行山

  C.“黃色中國”和“綠色中國”的分界線包括秦嶺

  D.“銀色中國”和“綠色中國”的分界線是巫山

  5.關於各區域某些特徵描寫錯誤的是*** ***

  A.“黃色中國”——龍舟競渡 B.“金色中國”——大漠駝鈴

  C.“綠色中國”——四季常青 D.“銀色中國”——雪山連綿

  6.各區域與其主要成因的組合,正確的是*** ***

  A.“黃色中國”——海拔高度 B.“金色中國”——海陸位置

  C.“綠色中國”——地形起伏 D.“銀色中國”——緯度位置

  【答案】1.C 2.A 3.B

  我國的南方地區,因緯度較低,植被四季常青,一片綠色。3.“黃色中國”——主要描述土壤為黃土,集中分佈我國的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風力沉積和流水侵蝕,“綠色中國”——秦嶺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緯度低水熱充足,“銀色中國”——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低,冰雪覆蓋,“金色中國”——沙漠廣佈,主要分佈西北地區,深居內陸,氣候乾旱。

  高考地理複習大綱 三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知識梳理】

  一、長江中下游平原在區域發展不同階段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長江中下游在開發早期,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的能力低下,生產工具***木棒、石器等***簡陋,黏重的土壤增加了人們的開墾難度,眾多的河流、湖泊、沼澤,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因而耕作業發展緩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使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船舶的廣泛應用,使稠密的水系不再成為人們交往的阻礙,相反為擴大交通聯絡提供了天然水道,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在農業社會,長江中下游的氣候條件適合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水稻的生長。我國曆史上的幾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為精耕細作的水稻種植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長江中下游由此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糧、棉、桑蠶生產的主要產地。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破碎,農業生產規模小,不利於機械化推廣,糧食商品率低。在農業生產走向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今天,長江中下游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二、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人民生活的不同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在其影響下,人們的生活習慣、農業生產、交通工具等諸多方面也存在差異。

  圖片來源:正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