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的名詞解釋

  古代漢語的意思是什麼呢?怎麼用古代漢語來造句?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古代漢語的意思,欣賞和精選造句,供大家閱覽!

  古代漢語的意思

  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是古代漢族的群眾語言。廣義的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及其後人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言;另一個是六朝以後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古代白話。狹義的的古代漢語書面語就是指文言。

  古漢語分為 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由於古代人民的 口頭語言,現在已經無法聽到,我們常說的 古代漢語只指書面語言。

  古代的漢語的書面形式從有文字記載到五四運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可以把古漢語分為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四個時期。

  遠古指從殷商時期,上古指的是 周秦兩漢時期,中古指的是 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時期。

  我們通常學習和研究的古代漢語指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範圍很廣,先秦兩漢的 典籍,是正統的文言文。而六朝以後模仿先秦兩漢的作品寫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的文章, 蒲松齡的《 聊齋志異》,龔自珍的《 病梅館記》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漢語學習、研究的內容。至於古白話,它不是我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因為它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不大。如 佛經, 唐宋傳奇, 宋元話本,明清 白話小說等,它們是現代漢語的直接淵源,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很小。即使其中保留著一些文言的 詞語和語法規則,只要我們學會文言,古白話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話不是我們學習的重點。而學習文言文這一部分,又偏重於散文而不重學詩。

  古代漢語造句欣賞

  一、破讀是古代漢語中重要的語言現象之一,破讀又稱為讀破、破音或破音異讀。

  二、現代音韻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對古代漢語詞義的研究更加深入、清晰,而詞義的清晰研究是我們研究古代漢語的關鍵。

  三、在此基礎上,嘗試為古代漢語用典修辭理論建立起一個較為體系化的構架。

  四、判斷句是古代漢語的一種句式,確定一個句子是否是判斷句,要根據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結構特徵和本質特徵,古代漢語的名詞謂語句並不都是判斷句。

  五、我們在閱讀古文,欣賞文學作品時,經常會碰到古代漢語中的“偏義複詞”現象。

  六、通過這種語言現象的研究,可以更直接地認識古代漢語和閩方言的傳承發展軌跡。

  七、古代漢語的擬音問題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

  八、高錦榕院長從古代漢語的注音方式入手,向聽眾們娓娓道來最初的直音法、反切法,是如何發展成為今天使用的拼音這一過程。

  九、我最喜歡的一門課是“古代漢語”,興之所致,每晚逐篇背誦那些詰屈聱牙的先秦散文。

  十、廖振佑《古代漢語特殊語法》***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和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麥梅翹等的《文言虛詞淺釋》***北京出版社,1979***最早面世。

  十一、後,任北京師大國文系主任,參加語絲社,並致力於音韻學研究,從事文字改革工作,精於古代漢語,有音韻學和辭書等著述多種。

  古代漢語造句精選

  1.但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根本差別,即雙音節與單音節的差別,最終促使現代漢語取代了古代漢語,新詩取代了古詩,使新詩固定的格律最終成為不可能。

  2.這種字尾既是古代漢語書面語更接近當時口語的表現,也是現代漢語字尾“子”和“兒”的發展基礎,但與古今漢語相比,這些字尾既有共同之處,又有獨特用法。

  3.摘要本文就北京大學郭錫良先生等編寫的《古代漢語》教材***北京出版社1990年4月版***文選部分的某些註解,或作補充解釋,或作訂正。

  4.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充分地認識到,只有體現古今溝通的精神,才能使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有機地聯絡起來,最終使現代漢語學習與對外漢語教學進一步豐富起來。

  5.摘要古代漢語中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一般都採用“主謂賓”結構式,兩者的區別在於句式的變換不同,動賓結構所表示的語義關係不同。

  6.運用現代漢語資訊處理研究中建立起來的計算機語言學理論、方法與技術,對古代漢語的語言現象進行深層次研究。

  7.其中,最為常見的當數文言成分與當時白話口語成分相糅合而造成的疊架;其次為古代漢語詞語或格式的遺留與新興的詞語或語法格式的疊架。

  8.本書以文選為根本,圍繞文選的學習,配備相應的作者或著作介紹、作品思想內容的說明詞句意思和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識、古代漢語理論知識***語音、文字、詞彙、語法等***的註釋以及譯文部分。

  9.“字”不僅是古代漢語、而且也是現代漢語的基點,是漢語特點的凝聚點;基於字本位的字義研究,由於漢字存在的理據性,字的本義分析可以從造字特徵著手,以此推斷其引申義和引申過程也就有了更可靠的依據,這對漢語研究和語言理論研究思路、視角的轉換,對漢語教學方法的改進,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10.語言技能課包括漢語讀寫、口語、聽力和報刊閱讀等;語言本體理論課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理論;中國文學文化知識課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社會風俗等。

  11.論文言文教學能力的培養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體現

  12.從語言與邏輯關係看古代漢語與中國古代邏輯思想

  13.摘要在遠端教育模式下,電大《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

  14.古代漢語體系決定了中國近代翻譯文學從根本上具有中國“古代性” 。

  15.摘要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成敗,不僅在於對其準確定位,更在於課程教學實施者能否將傳統語言學與現代語言學理論善加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