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故事情景劇小劇本

  國學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精華,國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很多國學經典中的故事被引用到課堂教學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國學經典故事劇本,希望大家喜歡!

  國學經典故事劇本範文篇1

  曾參養志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人,從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稱鄉里。孔子將“孝道”的學問傳述給他,在《孝經》當中,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孔子囑託曾子一定要把孝道發揚光大,可見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裡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裡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在山裡頭心能有所感應,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於是就趕緊揹著木柴趕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當時梨蒸得還不熟,她就端給婆婆吃。曾子非常生氣,也很懊惱,就把妻子休出家門。從此,曾子父兼母職,也沒有再娶。

  還有一次,曾參與父親曾晳一同在瓜地裡勞作,曾參稍不留神,斬斷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愛惜物力,做事不謹慎,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裡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慢慢甦醒過來。

  曾參剛睜開眼睛,就想到了父親。為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親面前行禮,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剛才孩兒犯了大錯,使得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您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

  問候完父親,父親見曾參似乎沒有什麼大礙,稍放了心,曾參於是退回了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樂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耳中,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孔子很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弟子們有些奇怪。曾參知道後,內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師如此生氣,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細檢點反省,卻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於是,就請其他同學去向老師請教。

  孔夫子此時便向前來請教的弟子說道:“舜在侍奉他的父親瞽瞍***ɡǔsǒu***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舜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時,就應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迴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

  弟子們恍然大悟,曾參感嘆地說:“我真是犯了大錯呀!”於是就很誠懇地向孔夫子拜謝並悔過。

  智慧小語:曾子一生秉承孔老夫子的教誨,依教奉行,專心致力於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來告訴我們,如何順承親意,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順從。除了養父母之身,更要養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

  國學經典故事劇本範文篇2

  上行下效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裡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嘆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是大臣們不賢。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有句話說'上行下效’。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ò***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聽不進批評而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呢?”

  齊景公聞言豁然開朗。

  智慧小語: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國學經典故事劇本範文篇3

  孺子可教

  《史記·留侯世家》中講了一個張良敬老的故事。張良,原姓姬,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國滅掉韓國,張良因此與秦國結下深仇大恨。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遭到通緝,於是張良就改名換姓,逃到下邳***pī***躲藏。

  一天,張良悠閒地在下邳橋上散步,有一位穿著粗麻衣服的老人,走到張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張良心下納悶,緊接著聽到老人喊他:“小子,去給我把鞋子撿上來!”張良非常惱怒,但他念及老者年紀大了,便忍氣吞聲地到橋下撿鞋。鞋撿上來了,沒想到老人又衝著張良伸出腳,說:“給我穿上鞋!”張良心想:好人做到底,既然已幫他把鞋撿上來了,也就跪著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站起身大笑而去。張良感到驚訝,目送老人離去。老人離開了約一里遠,又返回來說:“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後天一亮在此地等我。”張良心想這老者是個奇人,必有來歷,於是恭恭敬敬地答應下來。

  五天後的黎明,張良依約前往。但老人已先等在那裡了,他生氣地說:“跟老人家有約,卻遲到了,五天後同一時間,你再來這裡。”又過了五天,公雞剛啼叫,張良就趕緊穿衣出發,等到橋頭一看,老人還是先到了。老者十分氣憤,對張良說:“又遲到了,五天後你再來。”五天後,還沒到半夜張良就到橋頭等候。不久,老人也來了,見張良早他到達,很高興,說:“年輕人就該這樣。”隨即拿出一本書,說:“這本書讀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師。十年後就可以發跡。十三年後,年輕人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老人沒有再說其它話就離開了,從此以後張良沒有再見過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來老人送的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就常常研讀它。

  相傳《太公兵法》是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商紂後所寫的兵書。張良後來果真利用書中的兵法,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

  智慧小語:張良的敬老尊賢與持之以恆的態度,為自己贏得了信任與賞識,也正因為他懷著恭敬之心去研讀老者所授之書,才能真正領悟書中精髓,並因此受益。


國學經典故事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