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國學經典文化的當代意義

  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學瑰寶,具有傳承價值。傳承國學經典的意義巨大,學習國學經典能夠讓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人格等方面更加完善健全。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傳承國學經典的意義希望大家喜歡!

  傳承國學經典的意義

  1、傳承美德

  傳統經典中承載的 “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於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於少年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樸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是家裡的獨生子,以前在家吃飯很挑剔,自從讀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語句之後,我更加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飯時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撿起來吃掉。”由於大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禮貌等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自從孩子們接受國學教育之後,變得更加謙讓、團結同學、尊重師長了。國學經典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範著他們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2、健全人格

  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薰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如今,外來文化、網路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3、陶冶情操

  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

  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從小就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弘揚國學。

  4、鑄造精神

  傳統的課堂教育側重於知識與意識形態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學生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5、提升智力

  《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古文觀止》、《唐詩宋詞》、《孫子兵法》……這些經典著作高度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包含了中華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讓孩子從這些經典中汲取營養,用經典智慧的鑰匙開啟現代各學科知識的寶庫。

  在學校如何傳承國學經典

  國學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國學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因此,在中小學普及、弘揚國學,是解決新時期下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一個有益探索。

  那麼在學校怎樣科學、有效地傳承國學經典,下面淺談一下做法:

  一、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渠道。為保證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一是把國學經典納入校本課程,安排適當課時,開設國學課,安排誦讀活動,二是重視學科滲透,並適當加入考試、考核內容。說實話,在人們仍以考試為指揮棒的教育觀念指揮下,很多教學理念的實施都是以考試為目的,不將它們納入教材,不增設考試、考核內容,很有可能就流於形式,成為做秀的鬧劇,甚至是曇花一現。

  二、加強輿論引導,注重師生引領。國學經典的傳承,關鍵在教師。學校應在國學經典傳承的輿論引導下,加強專業教師培訓,尤其國學教師高度重視國學經典的傳承活動,制定專門的考核評價方案和實施措施,讓國學經典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讓學生通過學習《弟子規》、《三字經》、《論語》、《聲律啟蒙》等,增長見識,修養身心,培養能力。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國學經典誦讀主題活動,在活動中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薰陶。學校和班級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如開辦文學興趣小組、“經典誦讀”擂臺賽、經典知識競答、行為禮儀展示、情景表演、創辦國學小報刊,“經典故事”表演賽、“我讀經典有感”徵文比賽等,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學經典傳承活動中來,讓國學經典傳承成為學校教育永恆的主題之一。

  四、傳承國學經典要做到四個結合

  一是與學校文化結合。校園文化反映著一所學校的育人理念。為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創設與“國學經典”融為一體的校園環境,可採取用經典詩文裝裱樓道,用櫥窗、板報宣傳推介經典,用名言警句佈置教室環境,建立 “聖言牆”、“二十四孝圖解長廊”等文化標誌,使學生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享受到國學經典文化的薰陶,讓國學經典伴隨學生成長。

  二是與學生養成教育習慣結合。加強養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把國學經典與養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國學經典無不滲透著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名言,經久不衰,至今仍散發著勃勃生機和魅力。我們要邊學習國學經典邊與日常生活聯絡,讓學生學會感悟和反省,時時把經典當作一面鏡子和不會說話的老師,督促自己,完善自己言行舉止,做一個文明守紀的學生。

  三是與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學習相結合。守則和規範與國學經典對學生教育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國學經典的部分思想和做法,今天已不適用,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以守則和規範為主線,吸收國學經典的精華,古為今用,活學活用。

  四是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蒐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

  國學教育給孩子帶來什麼

  《弟子規》——系統化的“兒童行為守則”

  約1000字,是一整套系統化的“兒童行為守則”。《弟子規》是教育小朋友從小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和別人平等相處等,而這些正是一個人與社會接軌的通行證,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礎。

  《三字經》——中國文化史綱

  約1100字,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向全世界發行和推薦。《三字經》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學了《三字經》,就等於將中國文化史綱記在腦子裡,對孩子的升學考試和文化修養都有極大的幫助!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書”

  由1000個不重複的漢字編成的韻文,是最好的童蒙識字教材。詞藻華麗,語言優美,且脈絡清晰,熔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知識於一爐。學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輕鬆開始閱讀,及早養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探究式學習習慣。

  《論語》——中國人的“聖經”

  約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來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讚譽,它形象、生動地教會我們人生永恆的法則,從小熟讀《論語》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個人無論是經商、從政,還是企業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識人、選擇朋友等等,都能從《論語》中得到巨大啟發,教會一個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大學》——中國人必讀的一本書

  約2000字,孫中山先生稱這本書是“中國獨有之寶貝”,是中國人必讀的一本書。曾國藩選拔人才的標準“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所謂“器宇”即一個人的心量。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讀《大學》可以培養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小就建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人生格局。

  《中庸》——“和諧”人生的指南

  約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恆不變”,所以,《中庸》說的就是永恆不變的和諧之道。學了《中庸》,能夠開發領導潛能,培養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成為一個高EQ素養的人才。

  《老子》——中國人的智謀奇書

  約5000字,是中國人的智謀奇書,眾所周知的《孫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運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就將《老子》的思想運用到科學研究領域;企業家張瑞敏則運用《老子》將海爾打造成世界知名企業;從小熟讀《老子》,領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爾不凡。

  《易經》——不學易無以為將相、無以成太醫

  《易經》就是經典的源頭活水,在《易經》的影響下, 產生許多著作,比如《道德經》《黃帝內經》,都離不開《易經》的思想,在《易經》的影響下,發展出道家、儒家、醫學、甚至於兵法等等,那麼,我們就跟在聖賢后面,也去喝源頭之水,來讀群經之源,萬經之首,看到了那些著作對聖人有著深遠影響!聖人以不言之教告訴我們該選擇什麼書讀,那麼,我們按照聖賢的指引,讓孩子從高起點起飛!我們也讓孩子讀讀《易經》裡的觀點!童蒙養正,讓孩子從下接觸國學。


1.傳承國學經典讀後感

2.傳承國學經典的演講稿

3.國學經典論語的意義

4.傳承國學經典作文800字

5.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6.傳承國學經典培訓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