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狀元學習方法

  想知道高考狀元是怎樣學習地理的嗎?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地理其實是門極其綜合的學科,裡面涉及的知識非常豐富,常常跨越多種知識領域:地質學、礦物學、氣象學、生態學、農藝學、經濟學、民俗學、國際政治學等等,所以如果你是個興趣廣泛、充滿好奇的人,那麼在地理學裡你會如願以償。

  學地理當然是其樂無窮,但練就基本功確實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所幸的是即練就最基本的功夫,地理學也是妙趣橫生,它對人的訓練始終與圖形聯絡在一起,非常直觀,更符合人的記性特性。

  我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套色記憶法”。你看過版畫或者報紙的製作嗎?它們畫面上的色彩不是一次印上去的,而是分幾次,每次塗一種顔色,直到所有顔色全部印上去。

  我的“套色記憶法”套幾次是沒有止境的,全看你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了。我只介紹最起碼的三套。

  第一套記憶的內容是地形地貌。先鋪一張白紙,然後對照世界地圖,反覆描摹各大洲的海岸線,當然也包括散落在海洋裡的主要島嶼,直到能完全隨心所欲地畫出一幅差不多的世界地圖,一提到某個島嶼、半島就能馬上在腦海想起以該地點為圓心的區域性地圖。

  這個前提達到後,馬上就可以在這個單薄的輪廓裡填充顔色:蔚藍的深海,白色的平原,棕黃的高原,蒼黑的山脈,赤紅的火山,蜿蜒的河流。

  第二套記憶的內容是國別和政區。剛剛記下了色彩繽紛地形地貌,現在要做的是把它們劃到各個國家裡去。當然許多特別的地形常常被作為國家的疆界,像中印的喜馬拉雅山、亞歐之間的烏拉爾山、德法比荷之間的多瑙河等等,而且有時一些國家可以和一些特殊的地形形成極密切的關係,像恆河與印度,印度河與巴基斯坦,尼日河與尼日和奈及利亞,贊比西河與尚比亞,剛果河與剛果和扎伊爾,富士山與日本,科羅拉多峽谷與美國等等。

  完成了這一步,你就會很清晰地把握每個國家大致的地形和地表情況,因為地形對大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態分佈都有極大的影響,所以你瞭解了一個國家的地形特徵,你就會推測那個國家的人的大致生活和擁有的動植物種類。例如說以色列,西臨地中海,東面是高原,所以地形應該是由東向西傾斜,於是該國的河流應該大多向西流;又由於沙漠廣佈,所以耕地和天然植被應該很少,水源緊張,當然還不能就此斷定以色列農業落後,糧食依賴進口,事實上以色列依靠先進的無土栽培和滴灌技術做到了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當然這是後面我們要做的。

  第三套記憶的內容就是給劃分了政區的地形圖覆蓋上植物、動物、礦物、城市、鄉村、和交通線。

  前面說過地形對生物的影響很大,但還不完整。首先起基礎作用的是該地區在緯度上的分佈,由赤道到兩極熱量遞減,如果大地是平的,那麼溫度將和緯度成反比,但事實上往往出現個別的情況,像拉薩緯度和上海差不多,但氣候要比上海寒冷得多,就是因為拉薩地勢太高的緣故,這就是地形對熱量的緯度分佈規律的干擾。二者結合起來就能大致推測任何地區的生態情況了,進而也就知道了每個地區的大致的農業生產方式。凡是在熱帶和溫帶有較大面積水流充足的平原分佈的地方肯定是農業發達的地方,而農業發達的地方也一般是本國經濟中較發達的地區 。不論歐美和東方都大致如此。而經濟發達的地方則較多地分佈著重要的城市,而交通不論是鐵路還是航海都主要是連線重要城市的。依次類推,則可以省力地完成這第三套記憶。

  當然無論如何,要完成這三步套色記憶都是要花一番功夫的,總得磨短几支鉛筆吧,不過它的樂趣是時時刻刻隨著你記憶的過程發生的。每當你畫出義大利那靴子形的輪廓,你馬上就賦予它以崎嶇的棕黃色,在中部和靴子的絨球上分別有兩個赤紅的火山,那是著名的維蘇危火山和埃特納火山,瀕臨地中海氣候溫暖,但由於地形崎嶇,不適合種植糧食,但適合種植各種亞熱帶水果,等等。當然這都是理論上的大致推測,總會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因素有種種變異,但這也正是以後深入學習時所要探索的。把自然和人文的因素都納入地理學的研究是很高的境界,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很流行的文化散文亦不過如此。

  有關高考地理學習方法推薦: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標是把握人類活動地域形態在空間的分佈和演變的規律及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絡,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佈置不同地域環境中的人類活動,從而達到人類活動對環境資源***區位條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並維持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協調,以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內容應該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環境條件是為人的活動提供可能的物質和空間基礎。同時,不同型別的人類活動之間,不同地域的人類活動之間必然存在聯絡,包括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絡。我們所追求的人--地協調既要包括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還包括人類社會內部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為類活動之間的協調。當然廣義地說,環境條件是隻既包括人類生存的外部條件,也包括作為人類社會區域性群體甚至是人個活動的他人或他群活動的條件,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等。學習人文地理知識就是一個瞭解人類社會的過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類活動的某些具體過程或內容,才會明白人類活動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或受到什麼條件的影響。比如,不知道農業生產是什麼,怎麼會明白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呢?當然就更談不上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活動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歸納各種人類活動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的基本共性進而建立一種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式。例如: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條件分析就考慮四個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氣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們要明白,人類活動與人自身的思維方式有關。而思維方式往往取決於人對客觀環境的認知程度。而這個又與人口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有關係。人類活動最合理的方式當然來自於高素質的人口對客觀規律的高層次的認識和相對完善的思考。因此,作為學科發展和解決問題就是向著最高層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達到的目標。當前人類的最高層次的追求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以就要求我們分析問題要全面而準確,要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的最高目標去分析人類活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最後,我要提醒兩點:思考人文地理的時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二要知道這個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和等級差異。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結論。例如餐館不能設在垃圾場附近;巴西遷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層針對國家均衡發展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氣候涼爽才遷都的;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必然要出現的現象,不能迴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對。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就是要我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去看待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而等級差異則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級、媒體的等級、行政管理的等級、社會群體的等級。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