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教學反思

  《關雎》是九年級語文下冊的課文,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及追求過程。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在《詩經》中佔有很大比重,《詩經》中的愛情詩歌,大部分表現勞動人民純潔、樸實、健康的思想感情。而《關雎》則是《詩經》中較為優秀的愛情篇章。那麼在教學《關雎》的時候,我們究竟該教給學生什麼呢?

  這是我師傅在上完課之後問我的一個問題,當時這個問題擲地有聲,重重地砸在我心裡。我發現我不知道怎麼去回答,腦袋裡一片空白。現在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教給學生以下幾點。

  1、賞古韻。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朗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內涵,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熟讀,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像《關雎》這首詩,它在韻律上有這樣幾個特點:①雙聲疊韻。如窈窕、輾轉等詞。②重章疊句。這是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間更換少數幾個詞語,達到迴環往復的作用。③兩兩停頓。《關雎》每句四字,兩兩停頓。讀起來非常有節奏感。

  所以在帶領學生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這首詩歌的韻律特點,要讓他們去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同時還告訴學生朗讀這首詩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讀兩兩停頓的時候,中間要做到氣斷聲延,聲音要稍微延長點。關關—雎鳩。也可以讓一個學生範讀,其他同學點評,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體會評價詩歌朗讀。

  2、體會情感。古語有云:詩言情,詩言志。在詩歌精煉的語言背後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學詩歌的時候帶領學生體會蘊含在文字背後的情感。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就犯了一個錯誤,沒有依據詩歌的特點進行教學。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賞析君子和淑女這兩個人物上,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給這兩個人物貼上了固定性的標籤。當學生的回答超出這個框架範圍的時候,我就想方設法把學生拉回了自己設定的框架。其實詩歌貴在它的多義性,貴在它所展現的一種朦朧之美。像我這樣過於強調詩歌的形象性,等於是把詩歌給上死了。

  教學詩歌要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師應該如何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呢?我認為還是藉助語言這個載體,通過品味裡面的語言來帶領學生體會情感。但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這個方法應該是多變的,這樣可以避免課堂的單調。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以下幾個方法:①圖畫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以讓學生根據某一句詩或某一節詩給課文新增插圖。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發揮想象的平臺,同時又豐富了學生對這句詩或這節詩的理解。②改寫法。讓學生將詩歌改寫成散文,從而將自己的理解寓於散文之中,在改寫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情感。③換詞法。這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換詞比較,體會詩歌中某個詞語所蘊含的豐富意蘊。

  3、瞭解詩歌本身的特點。詩歌雖然有共同的一些特點,但每一首詩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樣是《詩經》當中以愛情為主題的優秀詩歌,《關雎》和《蒹葭》的特點就不一樣。《關雎》比較大膽直白,比較質樸;《蒹葭》則比較含蓄朦朧。所以我們在教學詩歌的時候,應該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歌本身的特點。《關雎》這首詩選自《詩經·周南》,是周南這個地方的民謠,這首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現得是勞動人民純潔、樸實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特有情感。但體會情感的過程不應該教師直接講述給學生,而應該滲透在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和引導性語言中,從而將課堂教學內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匯入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現在的一些民歌匯入,讓學生體會民歌的特點,這樣既為接下去的教學作了鋪墊,又滲透了一些民歌的相關內容,豐富了課堂教學。

  以上是我在兩堂課後對《關雎》這篇課文的一些的理解和感悟。雖然有些理解不一定正確,但我畢竟用心思考過了。我相信只要堅持,只要多思,我能夠走得更遠。

  篇二

  《關雎》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是《詩經》的首篇。它反映了一個青年對一位容貌美麗的姑娘的愛慕和追求,寫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悅。

  對於厭學學生而言,詩歌這種文學體裁是他們所排斥的,而愛情這個主題卻又是他們感興趣的,如何讓這些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藝術美,如何正確引導他們感知愛情,理解本詩的思想美,成了本課教學設計中的重難點。

  經過反覆思量,我設定好了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以詩譯詩,競賽評比。力爭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體會詩歌的藝術美,感知詩歌的思想美。

  課堂上,學生前後兩排為一組,每組自行研讀《關雎》,詩譯《關雎》,現場氣氛很熱烈。我在課堂上主要負責“激將”,不斷地強化競賽的緊張氛圍。各組成員都很忘我,乃至下課鈴聲也淹沒在討論聲中,無人理會。在近五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一直秉承的是“快樂語文”這個理念。我不願意我的語文課堂是沉悶的,是毫無生氣的,於是,我總是開動腦筋,想各種各樣的“花招”讓學生對我的語文課感興趣。然而在“耍花招”的過程中,在學生獲得了學習的快樂,產生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我的學生們卻令我收穫更多。本課讓我感觸頗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讓學生喜歡語文,提高語文素養的唯一途徑。

  一、打消疑慮,相信學生。

  要做到還課堂於學生,首先必須打消疑慮,相信學生。我們習慣了去抱怨我們的學生很差很差,中考分數很低很低,但我們卻忘了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我們的學生。設計“以詩譯詩”這個環節前,其實我是信心不足的,我甚至偷偷準備了很多《關雎》的譯詩,以備不時之需;我甚至在下課的前十分鐘還在心底默默鬥爭著:是相信他們能行,讓他們繼續直至下課,乃至第二天見成果;還是就此打住,中斷他們看似毫無頭緒的討論,直接展示我準備的譯詩,結束這個“以詩譯詩”環節。我很慶幸,我選擇了前者。我們常常低估了我們的學生,我們甚至經常武斷地一聲令下,終止了他們的思索,然後理直氣壯地在心底嘀咕:看吧,就知道你們不會!殊不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我們的學生也在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成長,在發展。

  二、營造氣氛,形成競爭。

  《孫子·謀攻》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有時就如同作戰,清楚地瞭解學生的脾性,才能掌握戰局,操控勝負。在本課“以詩譯詩”活動中,我利用學生自由討論的空檔,四處偵察情況,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有時正話反說,有時反話正說,有時玩笑逗弄,惹得各小組都不甘人後,競爭勢頭愈加迅猛。“求勝”之心,讓他們忘記了時間,甚至,課後我都還看到有小組仍在討論譯詩。無論興趣之火是被何種情緒點燃,我收穫了我想要的學生主動思考,自發探究的結果,學生也在競爭之中,理解了詩歌的藝術美及思想美,有了感觸和啟迪。當我們在做成果展示、舉手投票之時,我聽到好的作品換來的全班學生自發自覺的熱烈掌聲時,我覺得這次活動是成功的。

  三、改變觀念,創新教法

  對於詩歌這種文體的教學,我們常常強調一個字“讀”,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種共識對於我們語文教師而言,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我想說的是,在實際的詩歌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著眼於學生的實際,改變觀念,創新教法。當然,我絕不是否定“讀”,我只是鼓勵“思”——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在教法上多思考,多探索。當傳統的“讀”不適合我們的學生時,我們就該另闢蹊徑,走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道路。對於語文能力差的學生而言,也許一首詩真的讓他讀百遍,他也未必能領會個中滋味,但給他提供一個平臺,一群夥伴,在磕磕碰碰、爭爭吵吵中,詩譯出原作,賞讀自己的作品,體會詩歌的妙處,再用已有的情感體會回頭咂摸原作,說不定“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關雎》一課,早已落幕,留給我的是震撼,是回味,是反思,是激勵,我想,只有在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語文才能真正生動起來,快樂起來。尤其對於厭學的孩子,這一招特別管用。

  篇三

  本詩是《詩經》的首篇,運用“比興”和反覆詠歎的手法表達思想感情,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本詩還注重音韻和諧,是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誦讀欣賞既要誦讀更要欣賞,學生應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誦讀中形成良好的欣賞品味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誦讀與欣賞不能割裂開來,兩者是交融的。誦讀欣賞很講究誦讀,但這種誦讀不能停留於一般的朗讀,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讀出詩、文的韻律節奏之美,要讀出詩、文中字裡行間蘊藏的真摯感情。

  全詩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他所喜歡的女子的不懈追求和愛情幻想。共分四章。首章四句,以雌雄鳩鳥和鳴求偶連類起興,寫青年男子***君子***對“窈窕淑女”一見傾心,被她的嫻靜漂亮所打動,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的相思和熱戀到了“寤寐求之”的程度。第三章、第四章,寫男子以琴瑟、鐘鼓追求意中人,彷彿那位窈窕淑女在鐘鼓聲中與他真的結成了美滿姻緣,詩篇反反覆覆吟唱男子對女子的思戀、追求過程,詩意層層遞進,感情奔放熾熱,體現了民歌樸實清新的風格特色。

  這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對於初三的學生來學,他們***她們***正處於青春期,他們***她們***對愛情有著一種渴望瞭解的心理,同時他們***她們***往往又體現出一種非常害羞的心理。

  所以我們面對這首詩絕對不能“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探討這一古老而神聖的話題,尤其是通過這首描寫君子對淑女思念得輾轉反側並進而以琴瑟和鐘鼓追求的愛情詩。但是在探討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膚淺了,否則就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基於這點考慮,這堂課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中產生正確的愛情觀。在解析《關雎》的基礎上,通過詩中的“君子”和“淑女”二詞過渡到對真正的愛情闡釋中。我先讓學生迴歸中國古代社會的愛情故事。學生在蒐集討論的基礎上主要蒐集到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故事……然後我讓學生思索是什麼讓這些愛情能夠永恆。然後我進行總結:千年的歲月沒有抹去這些愛情的榮耀,空間的轉換也沒有褪去這些愛情的光環,風雨的歷練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與質感。每年的七夕我們都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雖然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是悲劇性的,然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依然昭示後人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化為了蝴蝶,穿越時空的隧道依舊飛舞於今天的生活中。所以說真正的愛情應該能夠經受住時空的考驗。最後學生自然而然將周圍同學所做的及自己所想同真正的愛情愛情進行比較,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