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孩子學習成績發生變化,家長千萬不要急躁,這是正常現象,正確的做法是及時發現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補救。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訊息是:怎樣才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具體內容如下:
 

  求知慾,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願望,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作為父母親,需要特別重視如何誘發孩子的求知慾。

  孩子的求知慾是通過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論語。述而》裡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指求知慾的內外因互相作用的過程的,而最終轉變為孩子的自主的求知願望狀態。

  那麼,究竟是外因為先,還是內因為先呢?這個問題大家討論的很多,似乎沒有什麼定論。但針對於不愛學的孩子來說,由教育者對孩子施加影響,從而導致內因的形成併發生作用,應當是可能的。

  由外因所導致的求知慾叫做外在求知慾,外在求知慾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呈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在形成內在求知慾之前,隨著知識的增加,社會接觸面的擴大,外在求知慾的鞭策作用將由強變弱,如果在此過程中過分強調外在求知慾的作用,反而加速孩子厭學,外在和內在的兩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慾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應該是通過外在求知慾的誘發,最終引導孩子形成穩定的內在求知慾。

  所謂內在求知慾,就是孩子有意識或者潛意識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推理、接受新知識,有意識或者潛意識運用知識進行學習,在此過程中找到動腦的感覺和自己智慧的存在,從而強化了能力的培養,意識的形成,心理感受到付出和回報的之間的平衡,感受到知識的作用,領悟到學習的真諦,從而發自內心地想擁有更多知識的慾望。

  誘發,就是說要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求知慾,產生求知的需求和內在動力,主動去求知。

  孩子的內心世界由個性、需要以及價值觀、態度、動機構成。個性、需要、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的態度,態度是這三者的綜合,態度在外在誘因的作用下形成動機,動機在外界時間地點條件都適合的時候就會產生行為。

  一個人只要注意到某一個事物,他就會對它進行認識,而且伴隨著認識,還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基於這種認識與情感,人就會對這一事物形成一種反對或者贊成的傾向,這就是這個人對這一事物的態度。

  所以,態度就是一種心理傾向,既包含著理性的認識,也包含著情感的體驗,態度是產生動機的一種準備狀態和願望。態度包含著認識、情感和自主選擇三個內容,其中核心是自主選擇,這是最能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成分,是一個人內心世界中核心的核心。

  而一個人的認識與情感是由客觀條件、主觀的個性和需要以及主觀能動性決定的,而最重要的是主觀能動性。

  當一個人處於逆境時,危害最大的不是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而是自己放棄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權與控制權,讓自己被客觀條件牽著走,也讓自己的惡習、本能牽著走,好像一艘船,不但隨波逐流,而且發動著機器,失去了控制,橫衝直撞……

  人的心理活動是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所以周圍世界的結構特點也必然反映到我們的心理活動上來。我們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對稱結構和因果關係的物理世界中,一切物質都在持續地運動著。因而人也具有一種相應的心理特徵:總喜歡追求規律性,總喜歡追求對稱、均衡、持續、普遍、完滿等。

  如果在某種條件下這種規律、對稱、完滿等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壞,該有而沒有,這就出現了空穴,這種空穴會讓人產生上面所說的完滿心理,使人產生一種慾望,希望去填補上這個空穴,我們可以把這種慾望比喻成空穴產生了吸引力。知識結構與能力機構上也會產生這種空穴。因此,啟發就是形成空穴,所謂空穴就是“該有而沒有”,它是由一些已有的東西特殊地組織在一起襯托出來的區域性的“沒有”。怎樣形成空穴呢?一是讓人感到“該有”,二是讓人看清“沒有”。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為誘發求知慾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誘發孩子的求知慾的主要內容是,從天性出發,著重指出“無”的存在,從而讓他們感到“該有”並看清“沒有”。

  並且把知識的學習放在知識體系中去理解,讓孩子不但知道該知識點,而且知道與該知識點相關的知識,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這樣就會使新知識很容易被原有知識相容,在相容過程中,培養更高的解決問題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識。

  前面說過,求知慾是人內在的動機和願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內心深處向外延伸的線路,內線上路阻塞,就不可能與外在的影響對接,那樣你怎樣打罵,怎樣苦口婆心,怎樣恨鐵不成鋼,也是無濟於事的,孩子就會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

  孩子不愛學,通常不是我們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人為地阻塞了孩子的求知慾輸出的線路和介面,比如夢想,好奇心,成就感,感恩,發奮,發憤等就是需要我們經常疏通和維護的重要介面。
 



  臨近中考,孩子做題總是馬虎大意怎麼辦?

  中考的腳步悄然臨近,作為初三學生除了要鞏固各科知識外,保持好心態也是很重要的,上週和家長聊天,反應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難題可以做出來,可是遇到簡單的題就經常出錯,雖然對知識的掌握很好,但是卻很難拿到高分,真是可惜了!

  這種情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

  一是有的學生過於放鬆,平時做題就不認真,逐漸養成了愛馬虎的習慣,考試時不能馬上調整狀態,結果時常出現粗心大意的情況。

  二是學生沒有對考試給與足夠的重視,考試動機出現了問題:認為考場就是自己表現的舞臺,只要把難題做出來證明一下智商就可以了,簡單題管它對錯呢。

  這兩種想法都是學習態度不端正的表現,要想得高分一定要養成嚴謹認真的好習慣,只靠考試時緊一緊是不夠的,平時也要下功夫。很多中考狀元有這樣的好習慣:把平時做題當作考試,把考試當作平時做題。平時做題時給自己一個心裡暗示,想象成就在考場做題,讓精神適度緊張,規範做題方法,這樣大大提高了做題的效率和準確率。平時慢慢養成了嚴謹認真的習慣,到了考試時只需像平時一樣把心態放平穩,考高分就不再是難事了。

  人們都說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各位家長朋友們抓緊時間吧,及時督促下你們的孩子,養成好的做題習慣,也許您將得到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