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提高學習記憶能力

  記憶力並不完全是天賦的,只要採用正確的方法,經過適當的訓練,就可以擁有較強的記憶力。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提高學習記憶能力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提高學習記憶能力的方法

  第一,要確立自信心。

  要相信科學,相信自己能記住。奇蹟常常產生於自信,產生於堅持。實際上,同學們對自己的記憶能力充滿自信是有根據的。據說,拿破崙能記住每一位士兵的面孔與姓名。驚人記憶力當然並不是拿破崙所獨有的。據專家們研究,一個人的腦子能夠記住的資訊量大體相當於目前世界上全世界各圖書館的藏書量七億七千萬冊,一般人只發揮了約4%的能力,如果能利用人所擁有能力的10%,你就將成為超人。

  第二,要對所學知識進行選擇與歸類,在此基礎上再分層次識記。

  首先是要敢於並善於對知識進行取捨,儘量把握重點。對非重點的知識要敢於忽略。這是因為“天才的實質就是知道該忽略些什麼”。在高三一年的學習中你必須決定什麼知識需要掌握,什麼可以忽略,因而要要學會按考綱要求進行判斷與選擇。其次是分層次,可將經過選擇而確定的知識劃分適當層次,確定相應的學習程式和識記要求。

  第三,要合理用腦。

  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複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替,歷史與地理交替,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或是飯後半小時後,其中關鍵是早晨,“記憶之道就在於早晨十分鐘”,早晨的十分鐘,可相當於深夜的一小時。

  第四,對所背知識要力求理解。

  沒有理解的知識是很難記住的,沒有理解的知識更是無法應用的。目前的歷史高考,要求再認再現的歷史知識,已經不會照搬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經過了語言或形式的轉換,沒有理解是很難再認再現的。即使是選擇題,也常常要經過分析、歸納、比較與綜合才能得出結論。

  第五,要經常複習。

  經常複習不是簡單地反覆背誦,而應按以下方式進行:

  各種器官齊上陣。

  對新知識可按“熟悉—默讀—書寫”的順序進行識記。這種方式能讓手、口、耳、眼等器官共同參預複習,從不同的途徑刺激大腦,取得較好的識記效果。

  重新組織材料,使之產生新的意義。

  製圖、製表、分類、比較均是重新組織材料的好方法。自己組織好的材料,才更有意義,更易於識記。這種方法更適合用於某一單元或專題的複習與識記。

  及時地迴圈複習。

  記憶的實質是與遺忘作鬥爭,因而對需要識記的東西要有計劃地迴圈複習。一般而言,新學習的內容應在當天結合筆記的整理進行識記,一週以內應結合單元或專題的整理對本週學習的知識要點進行一次瀏覽,一個月以內可結合卡片的製作進行背誦。如果再結合重要考試如期中、期末考試、模擬考進行全面複習,就不太會出現知識的遺忘了。當然,在每次背誦時,要切忌“照本宣科”,而是要將試圖回憶與閱讀交替進行。

  不管哪一類知識,要想準確識記,卡片法恐怕是必不可少而最為有效的。所謂“卡片法”,是指在複習與整理的基礎上,將需要識記的知識按一定的選題製成分類卡片,再按類別存放於卡片箱中,分期分批地輪流藏於身邊,隨時記憶。與看書相比,製作卡片表面上需花較多的時間,但這實際上是理解、整理和運用的過程,是多種器官同時上陣的過程,因而是高效率地學習的過程。通常的情況是,製成的不是抄成的卡片,只要稍加複習,就會熟記於心了。不信,可以試試。

  提高學習記憶能力的技巧

  一要有“記住”的緊迫感

  不少學生有這樣的體會:課堂提問前看書,記憶效果比較好;考試之前學習,記憶效果比較好。其原因在於記憶的目的明確,因為害怕記不住,直接影響學習成績。這種非記住不可的緊迫感,使得記憶的效果大大提高。

  學習的實踐證明,記憶的任務明確,目的端正,就能發掘出各種潛力,從而取得較好的記憶效果。一般來說重要的事情遺忘的可能性比較小,就是這個道理。

  不少學生總抱怨自己的記憶能力太差,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學習的動機和目的不端正,學習缺乏強大的動力,不善於給自己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因此在學習時,就沒有“一定要記住”的緊迫感,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使得記憶效果很差。可是自己又不從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上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怪自己的記憶力太差,再去學習時,又缺乏“一定能記住”的信心,結果就更加記不住了,形成惡性迴圈,使得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有了“一定要記住”的認識,又有了“一定能記住”的信心,記憶的效果一定會好的。

  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黑板上寫了20個名詞——信封、鈕釦、杯子、碗、郵票、線、茶葉、勺、糨糊、剪刀、水壺、碟、信紙、針、爐子、筷子、筆、衣服、火柴、酒杯,讓學生識記兩三分鐘後,進行默寫。結果,凡是默寫比較好的,都把20個名詞按照用途分成了四組:與喝茶有關的杯子、茶葉、水壺、爐子、火柴寫在一起;與縫鈕釦有關的鈕釦、線、剪刀、針、衣服寫在一起;與吃飯有關的碗、勺、碟、筷子、酒杯寫在一起;與通訊有關的信封、郵票、糨糊、信紙、筆寫在一起。由於這些學生能聯絡到自己掌握的生活知識,找到了這20個名詞之間的內在聯絡,因此,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好。這屬於意義識記,也就是要理解事物的意義,並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的一種記憶方法。而默寫不好的學生沒動腦筋,只忠實於黑板上缺乏內在聯絡的原來的名詞的順序,直接去背。這屬於機械識記,也就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義或不需要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只靠對事物的重複來記憶的方法。

  這兩種記憶法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要用到。例如,對原理、定義、定理、法則的記憶要靠意義識記;對歷史年代、人物名稱、山的高度、元素符號的記憶,就要靠機械識記。

  不同年齡,兩種記憶方法在記憶中所佔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機械識記在記憶中所佔的比例,小學一年級是72%,初二是 55%,高二是 17%。意義識記在記憶中所佔的比例,小學一年級是 28%,初二是 45%,高二是83%。可見,隨著年齡的增大,中學生記憶中的意義識記所佔的百分比越來越高,而機械識記所佔的百分比則越來越低。

  瞭解了這個特點,記憶時就要儘量通過思考,待理解以後再記憶,這就不再是死記硬背了。而不理解就去記現成結論,就叫死記硬背。

  由於通過理解抓住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絡,使新知識有了支撐點,不僅便於記得牢固,而且還可以使舊知識得到新的理解。

  通過理解,將知識系統化,使所要記憶的內容納入知識的體系之中,成為整體的一部分,這樣就更容易記憶了。

  有時要記憶的事物實在無法找到有意義的必然聯絡,為了便於記憶,可以人為地運用表面的聯想去記憶,也可以把要記的內容變成口訣來背。

  三要及時複習

  已經記住了的外語單詞、外語課文、數理化的定理、公式等,隔了一段時間後,就會遺忘很多。怎麼辦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學習後及時複習。

  為什麼要及時複習呢?

  因為遺忘過程有它的規律。科學實驗證明,在學習材料剛剛記住的時候,經過1小時再檢查,發現只能記住學習材料的44%左右,而 56%全被忘記了;經過一天後,再檢查,只記住了33 %的內容,而67%被忘記了;六天後,再檢查,只記住了學習內容的25 %左右。

  可見,在學會和記住了某些知識後,緊接著的就是先快後慢地遺忘。因此,必須在還沒有遺忘之前進行復習,以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使大腦的神經聯絡得到強化。

  要想記住,光弄懂還不夠,還要及時複習,否則就會逐漸忘記。在這裡還要認清一個問題,學過的東西,雖然忘了,但並不是徹底忘了,如果加以複習,由於過去曾經學習過,理解過,當學習的內容重新出現在眼前時,就會產生“再認”的作用,因而有可能迅速地回憶起來,即使回憶得不完全,再學習一遍,也比第一遍學習要容易些。因為學習過的東西在大腦裡終究已留下了痕跡,這種痕跡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是可以恢復的。所以學過的東西一旦忘了,不要認為過去的工夫就白花了。

  記憶在學習中的作用

  首先,學習新知識離不開記憶,為什麼呢?因為知識具有嚴格的系統性,學習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是循序漸進的。正如建造大廈那樣,要從打地基開始,一層一層建起。老師在講課之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和複習,正是為了使學生記住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舊知識,以便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忘記了有關的舊知識,卻想學好新知識,那就如同想在天空中建樓一樣可笑。如果學高中電學時,初中電學中的知識全都忘記了,那麼高中的電學就很難學習下去。一位捷克教育家說:“一切後教的知識都根據先教的知識。”可見記住先教的知識對繼續學習有多麼重要。

  其次,思考離不開記憶。面對問題,引起思考,力求加以解決,可是一旦離開了記憶,思考就無法進行,問題也自然解決不了。假如在做求證三角形全等的習題時,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或定理給忘了,那就無法進行解題的思考。人們常說,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有時思考不下去的原因是由於思考時把需要使用的概念和原理遺忘了。經過查詢或請教又重新回憶起來之後,中斷的思考過程就可以繼續下去了。宋代學者張載說過:“不記則思不起。”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感知過的事物不能在頭腦中儲存和再現,思維的“加工”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米之炊了。

  第三,提高學習效率離不開記憶。記憶能力強,就可以在頭腦中建起一個貯存庫——“智慧的倉庫”。在這“倉庫”裡貯存著通過學習獲得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在新的學習活動中,當需要某些知識時,則可隨時取用,從而保證了學習和思考新知識的迅速進行,節省了大量查詢、複習、重新理解的時間,使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

1.記憶力怎麼增強

2.怎麼提高記憶力

3.記憶力訓練

4.學生提高記憶力的學習方法

5.怎樣提高自己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