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讀後感寫作技巧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或一段視訊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技巧一,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技巧二,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
 

  技巧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裡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技巧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裡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技巧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讀後感範文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暑假裡,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不禁備受啟迪。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飽嘗人間疾苦,二十歲參加了共產黨員,因積勞成疾導致全身癱瘓,後雙目失明,輾轉病榻長達九年,然而臥病期間,在令人難以想象的困境中,他並沒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筆作為武器,把文學創作當作自己新的工作崗位,開始新的奮鬥,並以驚人的毅力寫出了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奧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同樣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讀者。

  保爾·柯察金——一個雙目失明,身體癱瘓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礙前,憑自己鋼鐵般的意志及親友的鼓舞,勇敢地與疾病搏鬥,終於創作了《暴風雨利索誕生的》這部著作。

  我被保爾的堅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試想一下,一個人若雙目失明,他便看不到周圍的朋友,看不到這個多彩的世界。他,只能靠耳朵來生存,一個意志平凡的人怎麼可能做到?.更何況保爾雙腿癱瘓,且左手不能動彈?!

  保爾是正直的,十幾歲的他,因為正義,敢出手教訓市裡的無賴;

  保爾是機靈的,身處牢中的他,能抓住機會,輕而易舉地使愚昧的敵人中計而躲過魔爪;

  保爾是勇敢的,剛參軍的他,縱馬揮刀地向前猛衝,完全進入奮不顧身和忘我殺敵的精神境界‘

  保爾是堅強的,作戰的他,在頭部嚴重燒傷後,在堅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援下,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以繼續抗戰;

  保爾是偉大的,他幾次與死神進行生死搏鬥,最終以勝利而回到親人的身邊,回到戰友的身邊;

  ……

  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勤奮進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勞動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

  ……

  當我們失敗時,我們應該以保爾為榜樣,分析原因,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當我們成功時,我們應該以保爾為榜樣,嚴肅認真,謙虛謹慎,繼續努力;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是一首生命的讚歌,英雄在歲月的風雨中成長,生命在時代的洪流中放歌。願生命永遠都能放出核能,願生命永遠都光芒閃爍,願生命煥化為友誼的磁場,願生命放射出情感的電波。英雄的靈魂永不朽,生命的歌聲永不落!
 

  讀後感範文二:

  《論語》讀後感
 

  水是時間吧 ? 時間無情,正如流水之無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感慨中有多少“時不我待”的無奈?“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論是誰——聖人或凡人,英雄或平民,都阻止不了時間的腳步,脫不了黑髮變白首最終化為一抔黃土的“宿命”。時間無限而生命有涯,於是有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感悟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警戒。

  水是德吧?德之高下,正如水之深淺。

  “深水不響,響水不深。”歡呼叫囂的必是淺溪,低吼沉吟的才是江海。“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德高之人甘於平淡,耐得住寂寞。追名逐利、吵新聞爆醜聞的必是寡德淺薄之輩。一塊石頭就能讓小溪開一朵炫耀之花,一座大山也改變不了江海的沉穩。小人為自己唱讚歌,君子讓別人去評說。

  水是心靈吧?心靈之明晦,正如水之清濁。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的澄澈來自於活水不斷的水源,心靈的澄明來自於善於納新的心胸。水之澄澈能映出天光雲影,心靈之澄明能包容世間永珍。

  水就是人吧?

  水結而為冰,冰是人稜角鮮明的性格;冰融而為水,水是人或激揚澎湃或纏纏綿綿的情感;水化而為氣,氣是什麼呢?氣是陶淵明籬下長開不敗的菊花,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憂天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抱負,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是充沛於天地之間,亙貫於歷史古今的浩然正氣,是多少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諦。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世界獨一無二,墨色與宣紙的幻化中千山萬壑一筆撥出。蔣勳對這一門黑白的藝術說過這樣的話:“全世界都在用顏色畫畫,我想中國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為什麼我們大膽到不用顏色只用水墨來畫。我想其原因在於:彩色的東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當下的,黑白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回憶的。因為繁華去盡之後,在回憶中,生命有一個安靜下來的力量來看山、看水、看自己……”這種安靜的力量只有智者與仁者才能擁有,他們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他們懂得在萬籟俱寂之中修煉儒雅、修煉智慧、修煉仁德,因而他們才能在一動一靜中擁有樂於壽。

  對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既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智者”與“仁者”是同愛山水的。我更認同第二種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有如此深重濃厚的山水情懷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華夏大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峰巒迤邐,無論古人走到哪裡,俯仰之間盡是碧水黛山,詩意的情懷便噴薄而出。再者,山水附著著中國人太多敏感的心靈和微妙的哲學:深山中的寺廟滿院禪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彈琴長嘯;仁人智者“於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山水與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間悠然閒適地享受生活,釋放著生命最沉靜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