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複習課教學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物件,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課程型別:複習課

  教學模式:引導一完善模式

  化學反應速率,是選修模組《化學反應原理》中第三章《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中的一節內容,它作為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化學平衡的重要知識點。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有助於加深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也是進一步學習化學反應以及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化學平衡知識的基礎。另外通過化學反應速率的學習,也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化學變化本質的認識,瞭解人們在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是如何根據化學反應規律,控制和利用化學反應的。

  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有些反應的深層本質學生是接觸不到的,只能憑抽象的思維進行想象、推理,學習的難度較大。但是通過有效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在思考和實驗探究中進行有效地學習,達到複習、鞏固和加深理解化學反應速率有關知識的目的。本人在聽了汕頭一中 林綺玲老師的公開課後,加上自身的教學經驗對這一內容的教學反思有如下幾點:

  一、有經驗的老師應具有學科相關知識網路系統整合的能力。比如,林綺玲老師在複習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時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就是整合了有效碰撞理論與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常見因素有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學生在這方面所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講還是對反應要能夠發生的條件,即要求反應物分子應發生足夠有力的且取向良好的碰撞的理解不夠,因此要儘可能講透活化分子、普通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只有弄請了這些概念,才能將上述影響轉化為單位體積活化分子數、活化分子百分數、反應途徑等的改變,形成正確的認識,也才能理解為什麼固體和純液體的濃度是常數。而這一點又剛好是我平時的教學中所忽略的。

  二、講究學生探究性實驗的有效教學策略。從學生實驗入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觀察、記錄現象的能力。通過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使學生有了親身體驗,更使學生懂得了實驗是化學知識的來源,使學生明白尊重事實,實事求是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精神。

  三、注重教師是主導,學生是自體的教學模式。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地進行分組討論上課和小組實驗,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氛圍,有利於學生互相討論,主動發言,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師生互動好;另外,設定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指向性,便於學生通過思考,教師的引導,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可從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到合理的答案。

  四、注重對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培養。例如,通過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與草酸反應的實驗探究,引導學生探究如何控制變數與不變數的關係。從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強化了實驗目的***探究的目的***,對存在干擾因素的分析到位;採用了科學方法教育,並引導學生採用歸納的方法,由普通歸納出一般規律。

  五、注重教學細節上的處理。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定性分析,什麼是定量分析,兩者的區別何在,表示有何不同。“有效壓強”中哪些情況屬於“真變”哪些屬於“假變”。讓學生能夠運用表格的形式表達實驗資料。用例題的分析讓學生明白規範作答,有效數字的處理。還有,從引導學生如何去讀懂圖象引伸到如何用圖象正確地表過實驗結果。

  六、一個好教師應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較為全面的瞭解。能對教材內容所蘊涵的知識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能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科學,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要恰當,一定要對教材把握好,教學設計及學案的作用才能到位,才能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與需掌握的新知識之間發生強烈的認知衝突,在師生共同的討論和交流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了重建和改組。這樣,才算是一個有效的課堂吧。

  ***二***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物件,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程序,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在三個不同階段對教材的理解、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等多方面進行不斷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論和實踐經驗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學前反思:

  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後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在本次授課中,我第一步是讓學生回憶什麼是鑑別,以及鑑別的依據是什麼,進而提出物質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使學生把鑑別的實質理解清楚,即物質的鑑別歸根結底的是離子的鑑別。這樣的設計使培養了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在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分組討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還安排的學生實驗,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在一道題中安排多種解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採用由易到難的手法,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

  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有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

  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在前面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當學生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並要求用實驗驗證,而且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來評價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同時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路和熱情,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導效果,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

  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經過我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高頻率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後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通過反思《物質鑑別的複習課》,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後,我認識到要善於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