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學總複習課教學案例複習資料

  小學畢業總複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小學六年級數學總複習課教學案例的複習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對您的教育教學有幫助!

  

  公開教學選擇上覆習課?這是我絕對不會做的,更確切地說——是不敢做!原因很簡單:第一,複習鞏固舊知識,學生覺得無味;第二,以練習為主,講練結合,形式單一,缺乏新意;第三,複習課主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典型錯例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後面那麼多老師聽課,一旦學生暴露的都是問題,不知該如何有效地調控課堂。

  不久前的一節公開教學觀摩課徹底打破了我的這種固執、可笑的想法,這是特級教師華應龍執教的一堂六年級數學複習課。

  這堂課既沒有生動鮮亮的多媒體課件,也沒有豐富多樣的練習形式,全課的展開就圍繞著一張綜合測試題:

  1.請認真地把試卷讀完,然後在試卷左上角寫上自己的姓名。

  2.脫式計算:1.25×32×0.25。

  3.解方程:6.8+3.2x=26。

  4.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平均每小時行60千米,4小時後離甲地多少千米?

  5.帶著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時分別從相距1200米的兩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鐘行55米,小兵每分鐘行65米,小狗每分鐘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後立即返回向小明這邊跑,遇到小明後再向小兵那邊跑。當小明和小兵相遇時,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如果你已經認真讀完了7道題目,就只要完成第1題。這樣的測試有意思嗎?那就笑在心裡,等待5分鐘的到來,好嗎?

  7.小紅的房間長4米,寬3.2米,她爸爸準備把南牆刷上彩漆,這面牆上窗戶的面積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紅爸爸至少需要買多少千克彩漆?***每平方米大約用彩漆0.4千克***

  “你在耍我們!”

  【精彩回放】上課伊始,老師宣佈進行一次5分鐘比賽。隨著一聲口令,全班伏案疾書,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完成這張試卷的同學請舉手!”老師滿臉期待。學生一臉沮喪,面面相覷。“一個都沒完成?”看得出,老師心有不甘。沉默片刻,一個憤憤不平的聲音傳來:“老師,你在耍我們!”此言一出,滿堂譁然!老師一臉迷惑:“我怎麼耍你們了?”“你看,第6題……”隨著他的提醒,大家將目光聚焦於試卷的一處——“6.如果你已經認真讀完了7道題目,就只要完成第1題……”

  學生們恍然大悟,忍不住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老師連忙追問道:“真是我耍了你們?”這一追問引發了學生的自我反省:

  “不是,因為第1題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而我連名字都沒寫!”

  “我把名字習慣性地寫在了右上角了!”

  “如果我們按要求認真地把試卷讀完的話,我們當然能看清第6題的要求。”

  【且聽且思】我們總習慣於在學生做練習時反覆提醒:先審題,再下筆。然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提醒得到的依然是學生的我行我素,拿題即做,結果仍然是屢說屢錯,屢錯屢說。於是我們便常常心生抱怨:怎麼老師的話到了學生那裡就成了耳邊風?這份試卷的特殊價值就在於不經意間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自我反思,實實在在地體會到認讀提示語是多麼重要。這種體驗遠比老師在學生做題前反覆叮嚀要有效、要深刻,它絕非只是學生停留在表面、承諾在口頭的應答。

  “我們又上當了!”

  【精彩回放】“既然大家覺得這張試卷很有意思,那麼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請把其中的第4題、第5題和第7題做完,時間為6分鐘。”……開始交流了,一位矮個男孩首當其衝:“第4題的算式是300-60×4”,其餘學生紛紛頷首點頭。老師並未急於表態,而是將目光投向另一位眉頭緊鎖的女孩,他注意到剛才這位女孩曾遲疑地舉了一下手。“我覺得應該是60×4”,她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奇怪!一般來說,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會有不同的方法,現在怎麼會有兩個不同的答案呢?”老師一臉驚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漸漸地,舉手的人多了:“我們又上當了,問題是‘離甲地多少米?’”

  “300-60×4求的是‘離乙地多少米?’”

  “求‘離甲地多少米?’實際上是求‘已經行了多少米?’”

  “這好比要我們去某個地方,地址都沒聽清就撒腿便跑,結果南轅北轍。”老師適時點評:“錯得好,說得更好!只要我們有收穫、有長進,那麼剛才的錯誤就有了價值!”

  在交流第5題的感想時,很多學生覺得:“題目太長,理解題意比較費勁。”“是啊,題目的確很長!”老師啟發大家:“你們覺得這道題繞來繞去關鍵在哪?”“小狗在不停地、來回地跑。”學生的回答一針見血。“既然如此,那該怎麼解答呢?”老師順水推舟。“應該用55+65=120***米***,1200÷120=10***分***,10×240=2400***米***,理由是……”聽了他的分析,老師點頭贊同,隨後又問:“還有不同意見嗎?”“有!應該再用2400×2=4800***米***”一位瘦瘦的男孩堅定地說。見大家不明所以,他繼續補充道:“題目上說‘帶著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問題是‘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可以理解為求一隻小狗跑的路程,也可以理解為求兩隻小狗跑的路程。”這樣的解釋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且很顯然,老師並未預設到這種“生成”,他激動地詢問了這位學生的名字,然後大聲承認:“我原以為劉樑豐同學錯了,所以才讓他交流,事實上他是完全正確的,讓我們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他!”

  【且聽且思】也許應該感謝那位眉頭緊鎖的女孩,是她的遲疑使得課堂在那一刻峰迴路轉;也許還應感謝那位瘦瘦的男孩,是他的堅定使得課堂在那一刻精彩紛呈……學生們的思考讓教學有了生成的空間。但再深入仔細地想想,僅僅有了生成就足夠了嗎?如果華應龍老師缺少智慧獨到的眼光,缺乏“讓差錯顯露出可貴”的思想,那麼即便是面對再多的生成也會熟視無睹!試想,若不是華老師的關注細節———發現了女孩的遲疑;若不是習慣於“傾聽不同的聲音”——給了男孩表達的機會,也許上述這些有價值的生成都將被悄無聲息地淹沒在我們的聲音中,一種以“權威者”的身份妄加評判的聲音。

  “這題沒有答案!”

  【精彩回放】第7題的交流非常熱烈。第一位學生說:“用4×3.2=12.8***平方米***,12.8+2.8=15.6***平方米***,15.6×0.4=6.24***千克***。”“錯了,錯了!”話音剛落,教室裡便傳來此起彼伏的否定聲。老師連忙擺手:“別說‘錯了’,說不定有對的道理呢?應該說‘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另一位學生回答道:“粉刷牆壁時要把窗戶的面積去掉,所以應該用12.8-2.8=10***平方米***,10×0.4=4***千克***。”他的分析有條有理,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認同。正當大家的觀點趨於一致時,又有一位學生舉手:“我認為這兩個答案都不對。因為要求南牆的粉刷面積必須知道長和高,而題目中並沒有告訴我們高是多少,所以這道題目沒有答案!”沒有答案?大家滿臉震驚,而後再次恍然。老師也深有感觸地說:“我很佩服這位同學,一是佩服他發現了這個大家容易忽視的環節,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聲音特別高、特別一致時,有勇氣站起來表明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條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船上裝了75頭牛、45頭羊,問這條船上的船長年齡多大?”學生鬨堂大笑。

  【且聽且思】“這題沒有答案!”初聞此言,滿心震驚!平心而論,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已習慣於出有答案的題目,學生也已習慣於解有答案的題目。正是因為習慣於這種定式,所以當學生繞了一大圈發現題目本無答案時,才會在震驚中領會出題者的深意。

  如何教育小學生學習數學

  1、教數學,也就是邏輯問題。需要動腦子,如果不動腦子,那是根本的學不會,那就是純粹的浪費時間。第一需要下決心,做為老師,對於老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而這也是前提,不然孩子學談不上,反倒怕你,那就不好了,要有貓頭鷹的精神,學會忍耐,才有收穫。

  2、然後就是開始鍛鍊孩子的動腦能力,首先讓他接觸最基本的數字,也就是從身邊的事情,開始說起。好比,家裡面有幾個人,然後有幾個人可以好好的陪你玩,從側面鍛鍊它的腦子,讓他的腦袋想事情。

  3、接下來,當孩子懂得一個加一個了之後,你在把孩子的思維拉到課堂上來。這個時候你要從孩子的興趣開始著手,因為興趣是第一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動力之源,開始詢問最喜歡什麼,知道魔方是個什麼形狀,有幾個小正方形,從身邊的事情下手,讓他開始接觸身邊,關注身邊,培養他的興趣。

  4、接下來也就是到了遊戲的環節,在課堂學習不一定總是可以全神貫注,總有時候會開小差,這個時候就需要活動來調節一下氣氛,一般來說最不聽課的孩子,都是最喜歡玩耍的孩子,讓他們開心了,自己也就開心了,做為孩子的老師,那您的表演時不能少的。

  5、到了這個時候,孩子至少會一些最基本的數學知識了,就是到了交他們學以致用的時候了,你要開始提問,問的問題一定要是他們每天都在吃的東西,每天都在用的,從基本的到慢慢的加深上去,這個時候孩子的積極性起來了,那就是興趣。

  6、其實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教他怎麼從玩樂中學習,培養他的興趣愛好,培養他的做人,讓他在這個其中,先讓老師引導,後面要他自己去思考,畢竟未來的社會中,你幫不了,能幫它的只有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