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故鄉在哪裡

  王安石是撫州臨川人,1021年出生在臨川,那時王安石的父親王益任職臨川軍判官,此後王安石就跟隨父親一直生活在臨川。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王安石故鄉說法也不一,一種說法是在臨川,另外一種說法是在東鄉。東鄉是在江西東鄉上池村,距離縣城只有25公里,在這裡人們發現了100多棟北宋時期的建築還有就是與王安石有關的十幾處遺蹟,據考古發現,東鄉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留存至今的建築大都有著明清風格,因為在明清時期進行過修建,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明清建築藝術有著重要的意義。1985年,東鄉村被列為省級旅遊風景區,到了2000年,被列為文物受到了國家的保護。其中較為著名的景點要數與王安石有關的了,包括荊公別墅,荊公橋,荊公世第門等多個遺址。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要以東鄉作為王安石故鄉的一種說法。

  但是又有說法稱古時候的撫州臨川就是現在的江西東鄉縣上池村,但是終究還是眾說紛紜,在所有的文獻資料中,王安石的故鄉記載都是撫州臨川,但是後來隨著地域的劃分與更新,王安石的故鄉在古時候的說法和現在的說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與不同也是大有可能的。

  王安石故居位於什麼地方

  王安石故居位於江西撫州南昌海軍軍事學校內,以前的說法是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這種說法是解放前的說法***。王安石在故居中與多名高逸之士說佛吟詩,對其後期的文學作品影響頗深。

  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氏,但是他與金陵卻莫名相惜。王安石的青年時光,老年時光都是在金陵度過的,最後還死在了金陵,金陵是王安石一生的依靠與歸宿。王安石更是在金陵兩次守孝,前前後後生活了近20年的時間。

  王安石故居建造於1077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任宰相回到京城繼續變法,但是內部因素與外部反對強烈,變法無法進行,王安石被罷相回到金陵於是在金陵建造了一個居所。這個居所上離鐘山主峰很近,下離建寧城僅有7公里的路,因為位於半途所以為其取名半山園。

  在半山園中王安石結識了一大批的文人豪客及高逸之友,如蘇東坡,歐陽修等人。

  王安石與蘇軾即使相識在這個半山園中,兩人說佛吟詩,爬山賞景,兩人雖然在政治的意見出入甚大,但是兩人在文學上品行上卻有很多的共同點,可謂是直知己。這段期間王安石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轉變。

  1084年,王安石生了一場大病,宋神宗為其專派太醫看病,王安石病癒後就上書將自己的住所改建成寺院,人們稱之為半山寺。到了咸豐時期,被毀後又被重建。

  解放後,半山亭進行了全面的重建,重建後成為了半山園,半山園有著東西兩院,且有院門連通,頗有江南園林之風。

  王安石是個怎樣的人

  王安石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他的拗脾氣可是出了名的,從好的一面講這是一個人的原則,不論外界因素怎麼樣都不改變立場,但是從另一個層面講王安石不聽人勸,一味的堅持錯誤的原則也不止悔改,從而釀成了大錯。王安石是一個不聽人勸的人,而且在他的世界中容不得反對的聲音。變法推行後,許多反對者站出來彈劾新法,彈劾王安石,上書新法不利民。王安石知道後,就向神宗拿了一份反對者名單,按照這份名單王安石做了一個舉措就是黨同伐異,不同意變法的人都被流放出了京城,擁護新法的人在王安石的舉薦下得到了重用***不論此人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只要同意都能平步青雲***。

  當百姓上書抱怨新法時,王安石則信誓旦旦的告訴神宗:民言不足畏,意思就是老百姓的話可以不用聽,他們講的都是廢話。變法變法就是以民為本,民的需求都可以不考慮了,王安石就是在自己認定的事情下,不允許別人對其做法的半點懷疑與反對。

  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結局是國家富了,老百姓被壓榨窮了,這從本質來說變法就已經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