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法家蔡襄人物介紹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而其中的蔡就是蔡襄了,你知道蔡襄及他的書法代表作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書法家蔡襄人物介紹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逝號忠惠,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今中國福建省仙遊縣***人。中國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蔡襄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蔡襄十五歲的時候參加了鄉試,十八歲的時候遊學京師,之後又進入國子監學習,在公元1030年的時候在開封府參加鄉試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一年之後蔡襄就進士及第,之後就步入了官場。

  公元1403年,蔡襄主持建院衙署,蔡襄為人正直,辦事公正,輕重緩急都能夠很好的取捨,而且敢於直言上諫。一年之後,蔡襄轉任福州知州。在福州的時候,蔡京因為百姓們患病不看醫生,而是相信巫蠱,特地寫文章來勸告百姓們有病要及時看病,這篇文章被刻成了碑文流傳了下來,是為《聖惠方後序》。

  公元1048年的時候蔡襄因為父親去世而離職,三年之後蔡襄重新回朝為官。五年之後,蔡襄又重新做起了福州的知州。後蔡襄在泉州任職,在這裡他興修了沿海的城池,加強了軍事防禦設施。還奏請朝廷給漳州、泉州和興州減免了大半賦稅。蔡襄在泉州任職的時候還發生了連年的旱災,於是蔡襄就調動民力,加強了對水源的管理,後來還在專任的時候發現了一眼泉水,用以民眾們飲用和灌溉。

  仁宗後來召蔡襄回京,授任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但是不久之後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繼位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蔡襄對國政做出了自己的建議,但是宋英宗卻沒有采納,所以蔡襄就自請外任。公元1067年的時候,在家中逝世,時年五十六歲。

  蔡襄書法代表作

  北宋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蘇代表的是蘇軾、黃是黃庭堅,米是米芾,而蔡所代表的就是蔡襄了。他們四人的書法被認為是北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他們也被認為是最具有個人風格的書法家。蘇軾的書法豐腴跌宕,黃庭堅的書法縱橫捭闔,米芾的豪放俊秀,每個人都自成一派,頗具風格。他們三人都是擅長行草或者是行楷的,而蔡襄則擅長寫工工整整的楷書。

  許將在《蔡襄傳》中說到“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也就是說,宋仁宗也非常愛惜蔡襄的書法,其實事實就是如此,宋仁宗曾多次下詔讓蔡襄書寫碑文等。所以,不論是當時的文豪還是皇帝,都非常珍視蔡襄的書法。但是因為蔡襄自惜,所以傳世的作品比較少,傳世的墨跡有《謝賜御書詩》,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一些經典的作品。

  蔡襄學《蘭亭》《洛神賦十三行》,汲取王氏父子書法中瀟灑豪邁的神韻;之後又學於歐陽詢,追尋勁健之筆;除此之外蔡襄還學顏真卿、李邕等人的專意凝重端莊,可以說是及眾家之所長。如今蔡襄的《安道帖》、《虹縣帖》、《腳氣帖》、《陶生帖》、《大研帖》、《山堂詩帖》、《遠蒙帖》等尺牘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還有一本《入春帖》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