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傳統服飾的特點有哪些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乾淨、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傳統服飾有什麼特點呢?為此小編為大家推薦了一些朝鮮傳統服飾的特點,歡迎大家參閱。

  朝鮮傳統服飾的特點:傳統女裝

  朝鮮族民族服裝根據穿著者的年齡和場合,選用各種質地、顏色的面料製作。女子婚前穿鮮紅的裙子和黃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繽紛的條紋 ;婚後則穿紅裙子和綠上衣。年齡較大的婦女,可在很多顏色鮮明、花樣不同的面料中選擇。

  朝鮮族婦女的短衣長裙,是朝鮮族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短衣在朝鮮語中叫"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以直線構成肩、袖、袖頭,以曲線構成領條領子,下襬與袖籠呈弧形,斜領、無扣、用布帶打結,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豔的綢緞邊,只遮蓋到胸部,顏色以黃、白、粉紅等淺顏色為主,女性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腰間有長皺褶,寬鬆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製而成,色彩鮮豔,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褶筒裙,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襬、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襬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穿時纏腰一圈後繫結在右腰一側,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

  朝鮮傳統服飾的特點:傳統男裝

  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鈕釦,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繫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鈕釦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 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裡,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而且白色居多。"巴基"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其褲襠、褲腿肥大。由於朝鮮族傳統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統,人們常常是坐臥在地面的墊子或席子上,穿這種褲子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隨便輕鬆,褲腿繫有絲帶,外出時可以防寒保暖。

  朝鮮傳統服飾的特點:傳統兒童裝

  朝鮮族兒童服裝主要是七彩衣,是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鮮族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或出於審美心理,或出於避邪的目的,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活潑可愛。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於儲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朝鮮傳統服飾的特點:朝鮮官服

  過去朝鮮族的官服,隨官職、身份而異,但基本式樣大體上是冕服,用黑色綢緞做團領,受中國冕服十二章紋飾的影響,肩部亦有帶色之龍,袖口畫有火、華蟲、宗彝等圖案。裳用紅綢緞縫製,裳前有藻、粉米的紋飾圖案。

  白色是朝鮮族最喜歡的服裝顏色,象徵著純潔、善良、高尚、神聖,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如今婦女們穿用的衣料顏色更是絢麗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長裙這一傳統民族風格久久不變,因為它符合朝鮮族婦女的審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們溫順、善良和勤勞淳樸的美德。朝鮮民族服裝的結構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襬、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餘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

  朝鮮族服飾的來歷

  朝鮮婦女的短衣長裙,是朝鮮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短衣在朝鮮語中叫“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以直線構成肩、袖、袖頭,以曲線構成領條領子,下襬與袖籠呈弧形,斜領、無扣、用布帶打結,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豔的綢緞邊,只遮蓋到胸部,顏色以黃、白、粉紅等淺顏色為主,女性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腰間有長皺褶,寬鬆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製而成,色彩鮮豔,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

  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褶筒裙,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襬、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襬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穿時纏腰一圈後繫結在右腰一側,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

  朝鮮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鈕釦,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繫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鈕釦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裡,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而且白色居多。“巴基”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其褲襠、褲腿肥大。由於朝鮮族傳統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統,人們常常是坐臥在地面的墊子或席子上,穿這種褲子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隨便輕鬆,褲腿繫有絲帶,外出時可以防寒保暖。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是當時的流行樣式,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

  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