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新考古發現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等十大新發現從25個入圍專案脫穎而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

  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3個文化層位。直徑不足2毫米的鴕鳥蛋皮裝飾品是同時代發現最小的同類型遺物,革新了我們對萬年前人類運用複雜技術能力的認識。植物考古提取到了植物種子的遺存,意味著早在1.1萬年前,先民就開始了對植物的利用。呈條帶狀分佈的柱洞和數十處結構性火塘則揭示了居住和用火的狀況。

  點評:該遺址地處騰格裡沙漠東南緣的荒漠中,之前我國同類型地貌單元的文化遺物都是地表採集,缺少明確的時空框架,此次發掘學術課題明確、考古過程科學規範,多學科合作充分,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地區建立了距今約1.2萬年至5000年,即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序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

  發掘出從舊石器到新石器乃至歷史時期的連續地層剖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穿越萬年的完整的文化序列。用火遺蹟、完整墓葬、可以復原的陶器等豐富的發現,為研究這一地區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史前人類行為模式、古代環境變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

  點評:該遺址對於認識貴州地區史前文化特徵,構建該地區史前文化,確立貴州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遺址中發現的完整墓葬,填補了這一地區史前洞穴遺址中不見墓葬的空白,為研究史前人類體質特徵提供了線索。植物遺存,尤其是6000年前的稻米遺存是西南地區最早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該遺址的最新發掘成果重新整理了我們對於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程序的認識。位於遺址中心的譚家嶺發現了屬於油子嶺文化晚期的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城址,是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印信臺遺址則是一處有著祭祀功能的大型建築場地,而5座甕棺出土的龍山時期隨葬的240件玉器則代表了後石家河文化時期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也為我們進一步瞭解當時的信仰及審美提供了線索。

  點評:石家河遺址在中華文明探源中舉足輕重。距今5000年至3800年間的上千年間,石家河遺址一直是長江中游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史前聚落群。它的玉器不僅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峰,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一直影響、傳承至歷史時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

  這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燒造原始青瓷的窯址,碳14年代測年約為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即夏商時期。9座依山而建的窯爐大多儲存較為完好,為土洞式長條形的龍窯,與之前原始青瓷的另一起源地浙江東苕溪流域是不同的技術體系。印紋硬陶與原始青瓷的並存,說明了東南沿海廣大的印紋硬陶生產區域,從技術上講是可以創制出帶釉的原始瓷器。區域考古調查發現在周邊地區還有10餘個窯址,這是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區域。

  點評:該窯址的發掘為探索中國原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這裡不但是原始瓷器生產的重要區域,而且北傳至閩江流域,或與中原地區也有一定的聯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

  :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據古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先後在雍都郊外接“四畤”,使這裡成為國家最高等級的祭祀聖地。漢高祖劉邦承秦制,又增設北畤。此次考古首次發現了由各類遺蹟組合而成的“畤”文化遺存,以實際文化內涵印證了秦漢時期國家在這裡曾舉行最高祭天禮儀,既是正史記載之佐證,又是秦漢大一統的國家精神的物質再現。

  點評: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是首次在秦都雍城附近發現的與古文獻記載相吻合、時代較早、規模最大、性質明確、持續時間最長,且功能結構趨於完整的國家大型祭祀遺址,不僅填補了既往雍城未見郊外畤祭遺址的空白,而且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這一重要歷史過程中的祭祀制度、政治制度、禮制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部委員劉慶柱***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

  這是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而開展的一項大規模考古工作,勘探122萬平方米,發掘4萬餘平方米,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其周邊千餘座墓葬,填補了漢代縣級城址考古的學術空白。這座通州最早的縣城平面近似方形,邊長約600米,城內發現了漢代、遼金和明清三個時期的道路遺蹟。以路縣故城為核心的周邊地區,呈環狀分佈了由戰國至明清的墓葬,數量眾多、時間延續長、型別多、隨葬品豐富,為還原古代通州地區社會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點評:過去對秦漢的都城遺址做了很多工作,而對秦漢的縣城遺址則做得很少,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因而非常重要。北京市已經決定對路縣故城遺址實施整體保護,可以長期進行考古以瞭解漢代縣城的功能佈局。

  ***劉慶柱***

  :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唐五代祕色瓷窯址

  “奪得千峰翠色來”是唐代詩人陸龜蒙讚譽越窯祕色瓷的著名詩句。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祕色瓷是在哪裡生產的,又是如何生產的?後司嶴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通過考古首次摸清了唐五代時期最高質量越窯青瓷窯場的基本格局,確認了晚唐五代時期祕色瓷的基本面貌以及祕色瓷的生產工藝與興盛過程,它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水平,其開創的以天青色為特徵的祕色瓷產品,不僅是制瓷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影響到後代包括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高麗青瓷等一大批名窯生產與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

  點評:窯址的發現是在先期勘查了上林湖地區100多個窯址以後才確定的。同時水下考古與陸上考古相結合,對今天已成為水庫的上林湖進行了詳盡的水下勘探,弄清了窯址所在位置當年的自然地貌,為探討原料的來源和產品外運提供了重要資料,這些都是陶瓷考古工作中的有益嘗試。

  ***徐光冀***

  :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

  青龍鎮為上海地區最早的貿易港口,甚至日本、新羅、廣南等國海船每年都要到青龍鎮進行貿易。南宋時期,青龍鎮還專設市舶務管理對外貿易。考古發現了唐宋時期大量的遺蹟和遺物,有隆平寺塔、房址、水井、鑄造作坊等重要遺蹟,基本弄清了唐宋時期青龍鎮佈局特徵。隆平寺遺址的發掘,弄清了塔基結構和建造方法,出土了精美的文物,對於瞭解當時的佛塔營造技術具有很高的價值。大量的來自不同窯口的瓷器,來自南方窯口。這些考古發現與文獻相印證,確證了青龍鎮是上海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點評:青龍鎮使我們認識到在唐宋時期除了揚州和明州***寧波***這兩大港口之外,還有另外的海上貿易港口,這也為當時外銷瓷的輸出路線提供了新思路。

  ***秦大樹***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

  在河津的龍門古渡發現的宋金時期的四處瓷窯址、四個制瓷作坊和四座瓷窯爐等遺蹟,千餘件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以及數以萬計的瓷片,使曾經坐擁資源與交通之便利的宋金河津窯露出了真容。制瓷作坊從原料製備到裝匣缽一應俱全。作為瓷器主要品種的白瓷,在北宋時期還是以簡約素雅為美,金代則多剔花填黑彩的瓷枕為代表,國內外上千件同樣型別的瓷枕精品1/10都源自這裡。

  點評:做陶瓷考古的學者有一個共識,改寫中國陶瓷史要靠山西地區瓷窯遺址的發掘。因為在山西這樣一個山環水繞的地方,通過不同的山口道路分別與河北、河南、陝西的重要制瓷傳統相關聯,又在山西內部使這些不同的生產傳統相融合,河津固鎮窯址就是一個例證。

  :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

  通過對這一明清時期遺址的全面調查,確定當地採用“以礦就煤”的生產模式;通過對遺址中心部位冶煉平臺的整體揭露,完整復原出冶煉場址的功能結構佈局。桐木嶺遺址出土了國內迄今發現儲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煉鋅槽形爐及相關遺蹟遺物,可復原當時煉鋅工藝流程;工匠將礦石焙燒、分選,再和煤炭混合,置於陶罐,陶罐放在槽形爐之上,陶罐內部有冷凝器等裝置,鋅蒸氣上升後再冷卻。多金屬一體冶煉是中國礦冶考古的首次發現,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

  點評:中國是最早掌握煉鋅技術的國家之一,該煉鋅遺存代表當時最先進的煉鋅技術,本次發掘還使我們對古代手工業場址的功能分割槽、工藝流程、生產規模、工人的生活及生產力狀況都有了重要認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