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學習方法指導

  在五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吸收和借鑑出色的教學方法,加強自身的知識素養,完善知識結構,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使用現代設施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

  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體現出數學本有的價值。所以,在五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貫徹這一目標,讓學生認知到數學學習是為了實際應用的,在數學課堂教學圍繞實際應用來展開教學,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鍛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這就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加強鍛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如何使用比例計算”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操場上,讓學生測量出一棵樹的高度,這時學生就會提出如何測量,多數學生會因為樹的高度,會提出無法測量,除非爬上樹,這時教師要引出比與比例的計算,充分說明計算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比與比例的計算的積極性,這是一個不錯的導引情境。

  再比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際植樹,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情境的創設要巧妙一些,難易程度適中,便於學生能夠及時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植樹中學習知識。教師可以設定植樹問題,讓學生從種植小樹來解決問題,得出答案。學生在100m的小路上種植小樹,每隔5m栽一棵樹***兩端要栽***,問:學生一共可以種多少棵小樹?其中,教師可以分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加強學生集體學習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步驟進行,在20m需要幾棵小樹,以此類推30m、40m、50m等等,這時,就會有學生很好解答出答案,完成教學的目標。

  充分重視

  五年級的數學學習為什麼如此重要,以至於需要引起學生的充分重視?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它是學生進入總複習的前期準備。更關鍵的是,在這一年中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即學生經過四年的不斷學習,對於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孩子來說,非常有可能會產生疲勞感,進而開始放鬆、懈怠,而五年級處在進入總複習的前一年,因而學生會傾向於認為自己在這一年可以充分放鬆,然後以充沛的精力來面對六年級的總複習。

  就像已經升入高三的學生,總是以為自己在最後一屆秋季運動會之前都可以放鬆,運動會過後就立即投入到學習當中。然而,不要忘記一點,放鬆的時間過長,或者使自己保持在一種不緊張的狀態,再想緊張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可能要克服的障礙比想象的多得多。所以在這裡反覆強調,學生一定不要異想天開覺得自己可以在五年級放鬆懈怠、平穩過渡,反而應該比之前更加努力學習,為下一年的升學複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數學學習方法

  兼顧從前所學

  學生在足夠重視五年級的學習後,一方面需要認真學習該學期的新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對之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從一年級的數字分類到四年級的各種圖形等,都要有所複習。學生可以採取如下兩種方法進行回顧。***1***粗放式複習。顧名思義,就是指複習從前所學知識的大框,可以翻閱教材,著重看教材的目錄,梳理所學知識的前後順序,將知識串聯起來,同時要思考,為什麼某些知識要在另一些知識之後或之前講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便可以在心中構建起一個比較模糊、初具形態的知識框架,重複進行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理越發清晰,非常有系統性,對於學生日後複習有著極大的幫助。

  ***2***精細複習。主要是通過做習題的途徑來進行,具體的做法就是在做綜合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忘記的或已經生疏的知識,在做完題之後,就從這些遺忘了的知識點入手,翻看教材的講解部分,加之自己曾經做過筆記等,把這個知識點重新學精學透。此外,由這個知識點所延伸出的其他知識點,也按照上述方式進行學習,就像樹枝一樣逐漸擴散開來,這樣複習也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但是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可以使學生在將知識點複習通透的同時又兼顧知識之間的聯絡與連續性,這對於學生科學地複習是非常關鍵的。以上兩種複習所學知識的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自行選擇,也可以有機結合起來,總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就好。

  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

  數學很注重的是思維思考,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滿堂灌,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學、去想知識。如在學習“10的分與合”時,在複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擺小棒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另外,有些小孩在幼兒園就已經學過20以內的加減法,每次一說到沒學過的內容,他們便很快說出答案。別以為這些學生已經理解了具體的計算方法,其實他們根本上就不懂得是如何思考出來的。於是我問他們:“你算得真對,是怎麼算出來的?你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小朋友聽聽嗎?”這樣一來,很快算出答案的學生就會沉下心來思考如何解釋。而對於其他不會算的小朋友我會這樣去引導:“同學們,其他小朋友都會算那麼多算式,我們可不能輸給他們哦,趕緊想辦法試試看。”這樣一來,其他同學也會積極地去動腦筋思考。之後,我再請小老師說說自己的算理、演算法,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

  學生能夠積極思考了,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大膽地回答問題,但是總有那麼一小部分學生膽小,不敢回答問題或是沒有信心回答問題,說話的聲音很小。對於這種情況,先是表揚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對於那些不善發言或是怕發言的學生,我總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以增強他們說的勇氣和信心。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老師能表揚他鼓勵他,他會覺得非常開心,增加說的勇氣和信心。

  3數學學習方法

  課堂匯入的科學設計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在於課堂匯入,一節課開始之前,學生的思想活動十分複雜難以約束,如何使學生從雜亂的資訊中收攝心神,使思緒轉回到課堂教學中來,是教師相當頭痛的一個問題,很多學生在課堂正式教學開始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思緒依然遊走課堂教學之外,始終跟不上教師的講課進度,這種情況的產生就需要一個有力的課堂匯入環節去解決。另外,有的學生對本節課要講的內容沒有清楚認識,常常產生學習茫然,一節課學下來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應該掌握哪些方法,學習缺乏目的性。

  優質的課堂匯入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進入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的興趣點被老師吸引,學生的積極性被老師調動,在接下來的授課中,學生會根據匯入環節中的內容進行積極思考,主動探求,不斷嘗試尋找答案,教師的教學目的得以實現。在小學五年級數學課堂的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採取提問式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課堂,也可以採取故事法或情景法將學生的內在經驗與數學課堂形成對應,由於數學課程自身的抽象性導致了教學環節與生活環節常常脫節,學生感到數學枯燥無趣,教師恰恰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積極建立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絡,用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好奇心,使學生懷著“為什麼?”“答案到底是什麼?”的學習心理走進課堂,學生思維會因此緊緊跟隨老師,並對授課內容不斷進行反覆猜想,幾十分鐘的教學活動豐富而輕鬆地結束。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學生自主學習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直是教師充當課堂的主要角色,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的地位,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壓抑,更重要的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會在老師的要求下完成各種任務,對於這些任務的真正意義卻無從思考,課堂氣氛常常死氣沉沉,緊張嚴肅。又因為數學科學的抽象性、理論性、思維性的特徵,小學生常常產生“怕數學”“躲學習”“數學差”的惡性迴圈,這些現象的產生都是由於傳統數學課堂師生關係的模式造成的。

  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轉變師生關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調動出來,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就會改變以往被動接受的不良局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儘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言,對於說錯的學生仍要繼續鼓勵,不要亂加批評,不要擺出師道尊嚴,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課程內有一章關於“多邊形面積”的求法,如果直接灌輸學生公式會使學生覺得難以理解,不妨使學生通過對“鉛筆盒表面”的測量形成長和寬的認識,再引導學生積極探討如何通過長寬資訊求得鉛筆盒表面的面積,在學生的探討結果之後進行引導啟發式教學,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數學學習方法

  聯絡實際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作為一個將普通常識抽象化的活動過程,數學知識是對實際問題的一種昇華。五年級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向抽象數學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此過程中應加強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通過引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元素創設教學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也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更輕鬆、快速地掌握各項知識資訊 [2]。

  比如,在講解“位置”的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行、列間的關係、方向有全面準確把握,對數對的概念有透徹理解,懂得將相關數對的位置關係、資料特點進行比較,就可以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班裡兩名同學的具體位置,並運用對應的數對來進行表示,也就是結合位置找數對;然後再讓另一名學生結合這名學生給出的數對找出對應學生的位置,也就是結合數對找位置,這樣的練習不僅有助於拉近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夠使其對數對、物體位置間的對應關係有更深刻的感悟。

  引用遊戲與故事創設教學情境

  首先,對於遊戲情境的創設來講。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通過合理創設遊戲情境,不僅有助於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也能夠讓其更輕鬆、快速地掌握相關知識資訊。比如,講解“圖形的變換”相關知識點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摺紙遊戲,通過摺疊千紙鶴等圖形來讓學生對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圖形是通過平移後、旋轉後得到的有準確分辨,提升授課效率 [3]。

  其次,對於故事情境的創設來講。教師若能夠將數學故事科學有效地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論是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是在優化教學環節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比如,在講解“分數”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在課堂匯入環節為學生講述《三人分錢》《三人分蘋果》等故事,讓學生對分數知識的原理、概念有初步認識,創設故事情境,以此來將原本抽象、複雜的數學知識更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