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哲學思想的論文

  尼采是德國哲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他的很多哲學觀點在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踐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略論尼采的歷史哲學思想

  摘 要:尼采認為歷史的價值在於促進現實的個體生命的成長,人需要歷史,但過量的歷史會損害生活。歷史對於三種人是必需的,同時歷史也有三種形式。後期,尼采提出了永恆輪迴的思想,認為世界歷史就是權力意志的永恆輪迴。在個人的歷史作用的問題上,尼采鼓吹傑出個人的作用。尼采的歷史觀主要涉及歷史評價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歷史價值論。

  關鍵詞:歷史;永恆輪迴;非歷史的;超歷史的

  本文淺析尼采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哲學。他畢生關注歷史問題,以歷史意識的現實性所據有的生活意義為物件,將目光放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上,自覺地投身到他所要把握的某一歷史瞬間中去,以便了解在今天什麼才是關鍵所在。

  尼采早期的歷史哲學思想集中於《歷史的用途與濫用》一書中,主要討論歷史的價值和無價值的問題,即歷史價值的標準問題。貫穿於其中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歷史不是一種純知識、純科學,歷史也不是一概給人以力量的教育因素;歷史應服務於生活;只有從生命的視角才能追問歷史的價值和無價值,只有已經懂得生活併為自己的行動做好充分準備的人才需要歷史。因此,歷史是為了生活、行動和為生命服務的願望,而不是知識欲。研究歷史如果過分尊重歷史,以至使生命、生活萎縮退化,那便顛倒了生命與歷史的關係,二者之間,生命是目的,歷史是手段,歷史是為生命、生活服務的,而不是相反。尼采判斷歷史利弊的標準很明確,那就是看它是否有利於現實的個體生命的成長。

  在這一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尼采認為人不僅僅是吃、喝、拉、撒、睡,夜以繼日,日復一日,同時還“忙於他們那點小小的愛憎和此刻的恩惠,既不感到憂鬱,也不感到厭煩”[1]。與沒有歷史的動物相比,人總要追溯自己的過去,“無法學會忘記,而總是留戀過去”[2]。人的實質區別於動物,是由歷史、無意識的傳統習俗及有意識的回憶造就的:動物生活在當下,受生命本能的支配;而人卻活在時間序列中,在過去和未來構造著自己人生的意義。沒有歷史,人就不成其為人。人總是在以全新的形式把握過去又排斥過去,人知道自己擁有著未來。因此,人需要歷史,以便讓人們以可能做到的偉大之事為例,煥發出從事眼下行動的勇氣,獲得自身實質性的昇華,在氣餒時得到安慰;人需要歷史,以便懷著摯愛與虔敬之心意識到自己的起源;人需要歷史,以便出於自身生活那豐富的驅動力克服那僅屬過去之物。而且歷史學的任務似乎就是把過去的一切作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罈罈罐罐,無一遺漏地揹負在自己並不健壯的身軀上,而且他們認為這就是繼承歷史遺產。於是,過去成為人類的一大重荷。但是人們卻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其實,歷史的沉重負荷已經使他們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人存在於現在,然而卻生活在過去。但是人們對此茫然不知,總是用貪婪的目光去求索歷史,彷彿歷史是人們失去的樂園。正因為如此,人類生活得十分艱辛,沉重的歷史壓得人透不過氣來。

  對此,尼采認為人需要歷史,甚至必須生活在歷史之中;可如果對歷史的追憶危及現實的人的生命意志,那麼這種歷史就要變成人的“毒藥”,必須及時得到清除。過量的歷史會使人衰退,使人沒有勇氣開始,歷史知識過剩是時代生活的敵人,並對生活造成傷害:首先,它削弱了人的個性,因為歷史意識成了某種表演藝術,即時不時假定有任何一種異樣的心靈,以至於只理解往昔的人由於形同做戲而缺乏本質的內心,同這個人的實際現實相脫節。其次,歷史學致使人們自以為達到了客觀性與公正性,但其結果卻是歷史學摧毀了人的本能,它相信人類已衰老,帶來了模仿的感情,只意識到自身的虛無、萬物的墮落,留下某種諷刺性的情調。第三,人們形成一種不良的信仰,以為我們是古老時代的倖存者和追隨者;當前不得不思考其他時代那些罕見的道德和正義;民族的本能遭到挫折,個體的成熟和整體的成熟都一樣受到阻礙;時代會落入一種危險的冷嘲狀態,並繼之墮入更危險的犬儒主義的傾向之中。過量的歷史通過這些渠道剝奪了人們做歷史追憶的價值,由於歷史學之故,人在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只是認識偉大人物而已,人毫無虔敬之心地在考古性歷史中講往昔之事,也毫無必要地在批判的歷史中分解性地評判往昔之物。

  為治療歷史過剩造成的危害,尼采提出了“非歷史的”和“超歷史的”觀點。他認為,所謂“非歷史的”是指“可以遺忘的力量和技巧以及將自身包容於有限境遇的力量和技巧”[3],即表示就是能夠忘記,而且把自己封閉在一個有限的視界裡。如果說歷史就是對過去的記憶的話,“非歷史的”就是歷史記憶的消除劑,不斷清除、淡化我們頭腦中的歷史“痼疾”。在“非歷史”中,我們要學會合理地忘記,凡是危及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發揮的東西都應當捨棄。所謂“超歷史的”是指“將視線轉向生成而賦予此在以不朽意義的東西,即指向藝術和宗教的威力”[4]。這種“超歷史的”觀點超出孤立的個人的歷史記憶,擺脫一維的不可逆轉的時間流程,最終越過人與動物、道德與自然固有的界限。在尼采看來,這種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一種超出人們之上的、無限遠大的生命歷史學與世界歷史。“超歷史的”還意味著要從現在做起,永遠把現在當作生命的起點和歸宿。獲得“超歷史的”視野需要這樣的條件,即能擺脫過去事物的強制,並發展一種自信的第二天性,這樣就可能通過這一認識而得到一種可分解的產物。

  從尼采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歷史是生活的必需,這是歷史的價值所在,有了歷史人類才不至於淪為矇昧,才超越其他動物而成為人;但是如果人成為永恆的記憶器,把過去發生的一切牢牢記在心裡,即他根本不是非歷史的,不能忘記發生的一切,他也許就會完全喪失生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忘記是人生的一種力量,是生命力的表現。所以,為了使人類得到真正的幸福,就需要遺忘力,即在整個歷史持續的全過程中感受到非歷史的能力,或者說,需要人對自己每每引以為自豪的歷史重負進行適當取捨。因為,“一個人,若是不能在此刻的門檻之上將自己遺忘並忘記過去,不能像個勝利女神一樣立於一個單一點而不感到恐懼和眩暈,他就永遠不會知道幸福為何物;更糟的是,他也永遠不會使別人快樂。”[5]人類需要歷史也需要遺忘。遺忘是所有行動的一項特性,就像一切有機物的生存需要陽光也需要黑暗一樣。人可以沒有記憶,可以近乎無記憶地生活,這樣的生活實際上也是幸福的;但沒有遺忘的生活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不管是對一個人、一個民族、還是一個文化體系而言,若是不睡覺、或是反芻、或是其‘歷史感’到了某一程度,就會傷害並最終毀掉這個有生命的東西。”[6]“一個人的內在天性之根越深,他就能越好地吸收過去。而最偉大和最強有力的天性卻會因缺乏對歷史感的限制而生長過快而有害。”[7]然而無歷史,人便會像動物一樣生活。所以,人們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該遺忘,什麼時候該記憶,並本能地看到什麼時候該歷史地感覺,什麼時候該非歷史地感覺,人類在歷史地生活的同時,也必須生活於非歷史之中。非歷史與歷史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健康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尼采認為歷史對於生活著的人是必需的,它屬於三種人:行動、工作和奮鬥著的人;保持和尊重過去的人;遭受痛苦並且需要解救的人。與此相應,有三種形式的歷史:紀念的歷史、懷古的歷史和批判的歷史。

  紀念的歷史屬於那些擁有行動和力量、辛勤耕耘、努力奮鬥的人,他們進行著偉大的戰鬥,因而需要榜樣、教師和安慰者,但是又無法在其同時代人中找到他們。在尼采看來,當代人已被文明薰染成平庸懶惰之輩,他們不可能成為什麼叱吒風雲的人物。而歷史上的英雄卻比比皆是,因為創造歷史的就是那些英雄、偉人,他們的傳奇經歷可為當代有志之士提供借鑑。於是,他們力圖在過去的歷史中尋求這樣的偉大人物。對於他們而言,歷史是由偉大的傳奇和個人鬥爭的偉大時刻組成的,歷史激勵著他們,使他們相信過去曾發生過的事情可能再度發生,他們遙想過去的偉人,觀察其偉業,從中獲取勇氣和力量,藉以開闢自己的道路。但是,這種歷史形式極易招致弊害。因為這種形式往往以古鑑今,以為過去發生的事情會在改變了的環境中再現,但歷史並沒有告訴我們今天的偉大是否可能;這種歷史形式樹立過去的偉大典範,將妨害當下偉大典範的產生,利己主義者和狂熱主義者、慵懶無能之輩會利用歷史阻礙偉人的努力和行動。

  懷古的歷史屬於那些“有著保守和虔敬天性的人”[8],這些人心地虔誠、熱愛生活。他們珍惜昔日的傳承物,小心地保護自身的生存條件,耐心地追尋幾乎完全被抹去的細節,竭盡全力參透他們,正確地理解他們。歷史可以使他們在回憶中尋找生存的根源,生髮愛情和信仰,使人們對生命充滿感激之情。他們把自己作為生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小心翼翼地緊握著前人留下的遺產,善加保護,然後再莊嚴地把它傳給後人,實現了生命延續中神聖的一環。一個人,無論他在現實中處於什麼地位,經歷著怎樣的尷尬處境,只要他一站在巨集偉的歷史古蹟面前,或者接觸到歷史的書籍,他就會有一種與歷史相融合的感覺,並且因歷史的感悟而心生某種自豪、光榮和幸福。但是,對於過去的事物保持單純的敬愛態度,會起到與生命為敵的反作用。懷古的歷史喚起人們對古代過時的東西的虔敬心,使人們失去行動的慾望,難以適應當下生活。因為它的功能只在於保持過去,而不是促進現實實實在在地生活,更不能鞭策人們走向未來。

  批判的歷史主要是為生活服務的,這種歷史形式屬於那些受苦受難而渴求解放的人們。為了當下生活,這些人破壞過去,消解過去,加強對過去的批判,對過去做出應有的判斷,以便能夠糾正過去的錯誤。對於他們來說,任何既往都可以判罪,因為“世間之事總是包含了大量人類的權利和人類的弱點”[9]。主持審判的既非正義亦非仁慈,而“只是生命自身”。這種審判是嚴酷、不公正的。這種批判的歷史形式會引起一種悲哀的情愫,對生活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只不過是先輩的產物,我們也就是其錯誤、激情和罪過的產物,我們無法擺脫這一鎖鏈。”[10]這樣,人們不得不生活在新舊天性的持續緊張對峙中;不僅如此,由於這種歷史形式為現在而利用過去,因而將否定過去的一切,摧毀生存基礎。

  根據對生命、生活的利弊,尼采分析了三種歷史。他認為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會根據自己的不同目的、力量和需要,對歷史的價值做出自己的評價,或是需要紀念的歷史,或是需要懷古的歷史,或是需要批判的歷史。一切時代人們需要歷史並非只為滿足求知慾,也不是為了削弱現在、根絕未來,而是為了生存,為了豐富現在、連線未來。

  為實現歷史的連續性和個體的超越,後期尼采提出“永恆輪迴”的思想。“上帝死了”,人們無須再根據以往的清規戒律來束縛自己的現實生活。然而,人們也失去生前的規範和以後的寄託。因為即便是超人也終不免一死,而死後的歸宿又在哪裡呢?倘若人們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那麼現實生活中的一切自我超越都將是極為有限的。尼采想徹底實現自我超越,就不僅要重新安排自己的現世,而且要重新解釋人類的來生,即不僅要解釋活著應該怎樣,而且要解答死後將會如何。經過長時間的苦苦思索,尼采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判斷,這就是所謂的“永恆輪迴”的思想。他說:“人生便是你目前所過、或往昔所過的生活,將來仍將不斷重演,絕無任何新鮮之處。……那永存的永恆之沙漏將不斷地反覆轉動,而你在沙漏的眼中只不過是一粒灰塵罷了!”[11]在尼采看來,作為表象的世界在權力意志的推動下,形成一個奔騰氾濫的力量的海洋,永遠在流轉易形,亦多亦少,此起彼伏,各種形態潮汐相間。他說:“唉,人類永遠迴圈,渺小的人類也永遠迴圈!”[12]在此基礎上,尼采指出,這個永遠在自我創造、自我毀滅的酒神世界的主人公就是那不知疲倦的“權力意志”。它在創造中毀滅,又在毀滅中創造,在永恆的迴圈中證明著自我、實現著自我、超越著自我。他認為世界是一個既定的迴圈力,永遠在一個螺旋形的道路上前進,世界的歷史就是權利意志的永恆輪迴,世界的圖景則是其永恆輪迴中的各種表現。權利意志是永遠生生不已、自強不息的,世界的發展過程是權利意志從破壞到創造、再從創造到破壞的永遠重複過程。這就表明世界歷史永恆輪迴經歷的是螺旋形的路途,輪迴不是回到原始的起點,而是回到經歷了上升過程的起點。由於歷史的永恆輪迴,世界史構成一個碩大的圓環。通過輪迴之環,人與永恆、歷史與永恆結合在一起。尼采的永恆輪迴思想是一種對歷史的全面肯定,如果存在一切事物的永恆輪迴,那麼過去也是未來,只有過去表現為也是未來,過去才能被控制和肯定。對尼采來說,獲取過去是未來的源泉。人通過把握過去的事物,將自身與過去區別開來,通過意識到未來存在,成為全新的自己。

  在人民群眾和傑出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上,尼采鼓吹傑出人物的個體作用而貶低和抹煞人民群眾的作用。尼采從他的權利意志論出發,認為每個個人都是一定的權利意志的體現,但不同的個人所體現的權利意志不相等。強者的權利意志表現為統治弱者,使之成為自己的工具和奴僕,這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權利意志,它維繫社會歷史的存在,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弱者的權利意志表現為對強者的憎恨、嫉妒,要求消滅差別、實現平等,而這必然導致否定生活,這種權利意志是破壞性的。尼采認為,歷史並不是由每個人的生命經歷構成,它是英雄人物在瞬間的藝術創作衝動的產物。歷史本質上是傑出人物、英雄的生命意志,他們是歷史的經歷者和優越者,有著堅強的人格。而群眾只是大人物的模糊不清的仿製,在惡劣的紙上用壞了的花版製作出來,充作偉大者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活動著的都是強力意志者,他們是社會的精英集團,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至於群眾,他們既不是歷史的創造者,也不是歷史的記載者,更不是歷史的解釋者。在歷史面前,他們什麼也不是,充其量只是舞臺上的背景或偉大者的工具而已。由此,尼采認為,為了促進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步,應當發揮強者的權利意志,抑制弱者的權利意志。   總的說來,尼采的歷史觀是一種立身現在、預示未來的上升史觀,其主要論題是歷史的主題解釋及歷史評價問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歷史價值論。

  篇二

  尼采哲學思想在當代教育中的應用

  19世紀的哲學殿堂群英薈萃,尼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員。他的哲學觀點有著很強的預知性,對我們的教育有很強的借鑑作用。從權力意志到上帝之死,再到永恆的輪迴,無一不為我們當代的教育帶來一定的啟迪。

  1 尼采哲學思想簡述

  1.1 權力意志

  尼采的權力意志觀點是在叔本華的生的意志觀點基礎上發展而來。尼采認為,任何生物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為了某種目的甚至甘願拿自己的生命做冒險。此時,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生的意志,彰顯了另外一種意志——權力意志。為了達成某個目標,人們需要通過權力來不斷鞏固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尼采不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所在,他更強調的是超越性,即使人生來千差萬別,但都可以通過不斷的超越而重獲新生。尼采在一定程度上抨擊了叔本華否定、滅絕生命意義的悲觀主義精神,並注入了創造、奮鬥和熱愛生活的樂觀主義精神。生命本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從開始就是一場悲劇,生命的價值在於人們利用權力意志,合理的提升完善自己從而讓自己過得更精彩。

  1.2 上帝之死

  在過去的評判標準中,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基督教的道德價值,上帝就是一切的最高標準。然而,權力意志已經是對過去悲情色彩的一次超越,尼采認為,在評判標準上,也應該逾越過基督教的鴻溝,顛覆神學的束縛,嚮往自由精神。尼采在著作《快樂的科學》中這樣寫道:“我每天早上提著一盞燈籠,到處尋找上帝,但是找不到他,上帝死了,上帝死了。”在當時那個年代,尼采的觀點根本沒有人相信和接受,人們不相信上帝死了,人們只相信尼采瘋了。然而,尼采是正確的,在權力意志的驅動下,上帝儼然不是最高標準,上帝死了,人還活著,人才是一切價值的最高標準。上帝之死觀點的提出,是對傳統價值標準的一次挑戰,超越與創造才是它的核心。

  1.3 永恆的輪迴

  尼采永恆的輪迴觀點,是在古希臘神話《西西弗斯與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每日要重複著推石工作,石頭到達山頂的一瞬間便會滾落,如此往復,無休無止。這種死迴圈的工作,無疑是對生命的一種無謂消耗,徒勞而已。荷馬評論西西弗斯的山石,既是悲慘的源泉,也是重獲幸福的跳板。悲慘在於,我們往往會在重複的機械運動中迷失自我,無法尋找生活樂趣所在。重獲幸福則在於,此時彼刻,西西弗斯掌握著自己的命運,面對悲痛只要不麻木,就還能發現希望,就還會擁有生的慾望,即使面對悲慘的輪迴,也還能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尼采永恆的輪迴觀點與之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尼采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會按照一定的次序和因果在宇宙中不斷輪迴。正是因為永恆的輪迴,我們更應該把握住每一個瞬間,把握住每一個當下,讓每一個當下都成為永恆,在每一個瞬間充分發揮自我的價值。

  2

  2.1 權力意志與自我超越

  尼采權力意志觀點並不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他強調的是人們對這種差異所做出的努力,即超越。將這一觀點遷移到教育中,在學生方面,學生可能已經發現了身上的不足以及與別人的差距,但發現僅僅是一個前提,重要的是如何解決。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與人際關係,學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知識有機的填充到自己的認知體系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斷鞏固和完善自己,從而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超越。對於教師來說,教育要講究“因材施教”,個體的差異性無法避免,儘管在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教師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做出努力。例如,可以定期將對同一學科感興趣的同學組織到一起,進行論壇或者其他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可以使這一方面相對有天賦的同學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權力意志”,在某一方面取得更大的建樹,實現自我超越。

  2.2 上帝之死與創新教育

  尼采“上帝之死”觀點代表著一切價值的重估,將這一觀點遷移到教育中,可以理解為教育的創新。現實中的教育體系是在幾十年的不斷髮展中保留下來的經典。面對經典,我們不去否認,但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學會創新。創新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教育體制的創新、課程設定的創新、教學模式的創新等等。

  在教育體制創新方面,近年來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例如現在的中考、高考已經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過去的“一考定乾坤”現象逐漸得到淡化。“會考成績整合”、“自主招生”、“校長實名推薦”、“特長生加試”等政策也都是我國教育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教育體制創新為更多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也更好的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基礎教育方面,加大了對實踐課程設定的比重,資訊科技課程、通用技術課程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逐漸得到了重視。過去,我們過分強調考試科目的重要性,對於體育、音樂、美術、資訊科技這類課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隨著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強大需求量,對這些科目的重視程度也陸續加大。所謂人才不僅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一個健康的體魄,一個懂得欣賞美、認識美的靈魂同樣也十分重要。

  近年來,在教學模式方面的創新天翻地覆。從過去單一的教師講授,板書輔助,到現在的小組協作、探究式學***上接第157頁***習,教室安置大螢幕、電子書包進課堂,移動裝置輔助教學等,這些都可以說是教學模式方面的偉大變革。近年來的“翻轉課堂”、“跨越式課堂”等嶄新的教學模式,更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新嘗試,對探究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2.3 永恆的輪迴與終身教育

  將尼采“永恆的輪迴”觀點遷移到教育中,使人不禁聯想到終身教育,教育也在輪迴。我們小時候從老師長輩那裡接受教育,等我們成年,我們開始教育我們的後輩,如此迴圈,生生不息。一個人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接受的教育。近年來,為了實現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踐行終身教育的行動廣泛展開。無論是開放大學教育還是教育入口網站的建設,都為終身教育的開展打下了基礎。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終身教育便是對這句古訓的最好印證。除了學校教育,生活中的教育更是無處不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面對所發生的事情,綜合做出評判和選擇,這是一種學習。每一個瞬間,我們超越自我,勇於面對挑戰,這是一種追求。正是這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瞬間交織成了整個生命長河,在這個長河中不斷履新不斷進步,不斷學習不斷追求,將各種知識不斷擴充到我們的認知體系中,用它來教育後輩,用它來規範自己,用它來指導生活,用它來學習工作,通過身體力行的踐行終身教育,收穫終身教育所帶給我們的種種益處。

  3 結束語

  尼采是德國哲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他的很多哲學觀點在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踐行。不僅僅是尼采,很多哲學家的觀點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哲學的價值不僅僅是思辨人生,更多的是用來指導人們更好的生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生命的長河生生不息,哲學指導教育,教育踐行哲學,在哲學與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人們會更好的認清自己,認真堅定的在生活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