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年禮的意義介紹

  我國傳統成年禮稱為冠禮、笄禮,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備於周朝。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古代成年禮的意義

  一個孩童成長為成人,就意味著又多了一個勞動力,人類的繁衍又多了份保障,從生物學角度而言,就已經很具有意義了,其社會意義更不言自喻。尤其在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低下的年代,社會成員能否成為合格的成人對於社會整體極其重要,能否狩獵、採集,為部族提供食物;能否抵抗敵對部族、野獸襲擊,為部族提供保護;能否繁衍生息,為部族延續盡責。在整個部族生存都是面臨朝不保夕的年代,如果一個孩童無法在成年時擔負起這些責任,整個部族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世界各地的早期人類都有成人禮,目的在於檢驗即將擔負責任的成員是否合格,教育這些成員,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義務,承擔自己的責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存壓力逐漸減輕,社會成員是否都能承擔起這些責任也不再那麼重要,成人禮逐漸淡化,遺忘。

  遠古的中國古代成人禮是什麼形式,已經難以得知。現在能比較清楚知道,較早的成人禮,是記載在《儀禮》上的,男子的“士冠禮”。上面也記載當時女子成人禮是笄禮,但具體情況不詳。

  《儀禮》成書,一般認為應該是孔子弟子或其弟子的門人所著,時代應該是春秋戰國之交。《儀禮》內容的取材,大致反應了兩週時期禮儀的情況。古禮,傳統上分成五類:吉、凶、軍、賓、嘉。吉禮是祭祀之禮;凶禮則包括喪葬、荒年、災難時的禮儀;軍禮則是軍隊、征伐之禮;賓禮是朝見、外交之禮;嘉禮是慶賀之禮。成人禮便屬於嘉禮的範疇。在幾個版本的《儀禮》中《士冠禮》都是排在第一篇,這也說明當時的人們認為,成人禮是人一生中第一個重大禮儀。

  這個時期的成人禮,已經不強調生存意義,而是與社會等級緊密結合,強調成員的社會責任,強調成員言行應該符合其所處階級的要求。這是《儀禮》通篇處處體現的特點。士冠禮是“士”的冠禮,奴隸自然是不能實行的。雖然當時天子諸侯的冠禮不得而知,但後世皇帝、皇子、公主的成人禮,與普通人冠禮在等級上有嚴格差別。古代亂世,多以“禮崩樂壞”形容,直接地講就是原本該按等級執行的禮被破壞了。應次,古代強調禮,很大程度上是強調其等級的不可破化性。

  《禮記·冠義》解釋:“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歟?”很明確地解釋了當時如何從社會意義角度講成人禮視作人生之重禮:只有在等級高的人面前作好人子、人弟、人臣、人少,才有資格去治理比自己等級更低的人。

  成人禮在社會性突出的當時,其原始意義中一個重要部分卻依然延續,那就是繁衍。文明社會,繁衍的第一步驟是婚姻,只有成人後才有婚姻的權利。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她們所面對的第一大事就是婚姻併產下後代,所以成人禮對於古代女性而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獲得婚姻權。《禮記·雜記》記載“女子許嫁,笄而字。”對於女子而言,如果要結婚,必須經過成人禮才行。男子同樣如此,《禮記·曲禮上》記載對男性的理想規劃:“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有室就是成家,可見,成家必先成人。

  也正是如此,當成人禮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時候,它所承載的成年意義,和婚禮結合而保留下來。

  既然中國古代成人禮承擔著如此重要的意義,那當時對成人的標誌自然是十分看重,而這個標誌就是男子的冠與女子的笄。

  中國古代禮儀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服飾,而服飾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冠。一套服飾的名稱,多用冠來命名。可以說戴什麼樣的冠,就穿什麼樣的衣服。

  《禮記·冠義》解釋:“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充分解釋了古人為何看重冠。

  未成年時,人不需要承擔什麼社會責任,自然不能戴有著如此重大意義的冠。一旦成年承擔責任,那麼冠就是區分成年與否的外在條件。古代男子的成人既然以冠禮命名,就是因為禮儀過程的核心就是為本來沒有資格戴冠的人加冠。《儀禮·士冠禮》中,一共要加冠三次。第一次加的緇布冠地位最低,緇布冠就是塊黑布,據說遠古時人以白布為冠,逢祭祀就把冠染成黑色。第一次加冠的意義是表示緬懷先祖,不忘祖德。第二次加的皮弁是地位居中者。皮弁是用於軍禮、田狩禮,意味著冠者可以輔佐朝政,保家衛國。第三次加的爵弁地位最高,是隨國君祭祀場合才可穿戴。當時人們以祭祀為精神核心,是宗法制的重要表現,擁有祭祀權至關重要。完成爵弁的加冠,就意味著從此可以參與重要的祭祀活動,也就意味著被所在階層正式接納。

  女子的笄,相對於男子的冠而言,在當時並沒有那麼複雜的意義。但和男子一樣,未成年的女子只能梳簡單的髮髻,用絲布捆束。一旦成年,另束髮型,用笄簪發。髮式的改變,也是女子是否成年的外在標誌。這種影響至今還在很多地區存在,婚前和婚後,有的是髮型不同,有的是冠飾不同,總之都習慣在頭髮上有所區分。

  至於什麼時候男子冠、什麼時候女子笄,不同時期,不同人的見解不同。《禮記·曲禮上》言:“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言:“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一般就字面意思解釋,男性二十歲時加冠。但也可理解為,人生前十年,身體很幼小,以學習為主。十一歲到二十歲之間,身體還是比較弱,這個時間段的主要任務是成年加冠。

  實際上,古人並非到二十才加冠。尤其是對於君主,為了保證下一代能及時繼承大統,君主對自己兒子往往很早就加冠。另外那些已經繼承大統的君主,往往要早婚早子,完成宗法大任,所以對於這些人而言加冠年紀是不同於普通人。《左傳》記載:“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禮也。”所以唐朝孔穎達判斷,周禮應是士二十而冠,諸侯十五而冠,國君十二而冠。宋代司馬光則把範圍定在了十二歲到二十歲之間。《朱子家書》則定在十五到二十之間。

  對於女子加笄的年齡,《禮記·內則》:“十有五年而笄。”但沒有記載如果到十五歲還沒有有許嫁怎麼辦。鄭玄補註:“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宋代幾份笄禮方案,怎要求女子不管有沒有許嫁,到十五歲就行笄禮。

  成人禮起源

  我國成人禮的起源,早在華夏時期的華夏族就開始了,不過與現代十八歲成人禮不同的是,那個時期男女的成人禮,是指男生二十歲以及女生十五歲時,分別舉行的冠禮和笄禮。其中,男生的冠禮起源於原始社會,距離今天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在我國漢朝時期的男子冠禮禮儀,是最具我國傳統文化韻味的。

  女子的成人禮起源於周代時期,早期的時候是需要貴族的女子,要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進行行笄禮,也就是成人禮的禮儀。而相比較於如今的男生女生都是十八歲參加成人禮的禮儀習俗,我國古代女子成人禮,最早十五歲,最晚在未出嫁前的二十歲就要參加。女子成人禮中笄禮中的“笄”字,其實指的是一種髮簪。女子笄禮的過程要比男子冠禮的過程簡單很多,就是女子將自己的秀髮細心梳成秀美的髮髻後,由笄禮的主持人將髮簪鄭重的戴在女子的髮髻上。

  相比較女子笄禮的簡易,男子冠禮的禮儀過程就要繁瑣一些。男子冠禮過程中的參加人員,需要有冠者本人、父母的雙親兩人、為冠者擔任加冠儀式的正賓一人,輔助正賓加冠的贊者一位等若干人員到場。人員到齊後進行的加冠儀式,最好遵循古制中的周制、漢制、唐制、明製為宜。而在眾多男子冠禮古制中,大多數人多以明製為標準範本。

  成年禮解釋

  《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

  華夏民族當然有傳統的成人儀禮,男孩子的叫作“冠禮”,女孩子的叫作“笄禮”。先民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他們: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承擔成人的責任、履踐美好的德行,才能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

  【冠禮】

  《禮記》有云:“夫禮,始於冠”、“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成人禮是一場承上啟下的標誌性的禮儀,對於華夏民族,則以“冠禮”“笄禮”的形式存在了兩千多年。

  【笄禮】

  笄,《說文解字》解釋為:“簪也。從竹,幵聲”。

  《篇海》說,“婦人之笄,則今之簪也。本作筓”。

  成人禮是一場承上啟下的標誌性的禮儀,對於華夏民族,則以“冠禮”“笄禮”的形式存在了兩千多年。

  成人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