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官制是怎麼樣的

  西周是繼商王朝之後又一個奴隸制王朝。王,又稱周天子,既是內服百官的首腦,又是外服諸侯的共主。西周官制比商朝官制更加完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西周官制之內服官

  西周內服官有卿事寮和太史寮之分,為專管內服官的兩大官署。古代同官稱寮。卿事寮是卿士及下屬百官的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是師、保、傅和尹。周武王曾以姜尚為師,號“師尚父”。周成王又以召公奭〔shi式〕為太保,周公旦為太傅。《大戴記·保傅篇》說:“保,保其***指王***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三公地位很高,對周天子負有指導、輔佐、監護的責任。尹與三公地位相當。據《令彝》記載:周公的兒子伯禽曾作過周王的三公,也被任命為“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即負責管理三事大夫、四方諸侯,統轄朝中百官。

  三公之下,主要的政務長官有“三事大夫”和“三有司”。三事大夫是指任人,也稱常任,負責執行政務;準夫,也稱準人,負責司法;牧,也稱常伯,主管民事。三有司與三事大夫分權。有司徒,一稱司土,管理土地、賦稅;司空,一稱司工,管理築城、開溝、修路等工程;司馬,管理軍政。此外,還有司寇,掌管刑獄。大行人,負責天子與諸侯間朝覲〔jin近〕、聘問等事。

  太史寮包括史、卜、祝等官。史官除太史、內史等外,又有御史。太史為太史寮之長,掌曆法、記事,同時參與機要,可對朝政提出諫議。內史,又稱大史、作冊內史、大內史等,負責代天子起草任命諸侯大夫的簡策。御史又稱柱下史,與商朝守藏史職務相當。卜的數量比商朝要少。祝,除掌管宗教事務外,更多地負責宗廟祭祀,所以又稱宗祝、宗伯。樂正,負責音樂及教育國學貴族子弟。這些職務與卿士一樣,大都是世襲的,稱世官。

  西周為王室服務的宮內官日漸增多。太宰是周王室事務的總管。周公旦曾兼任此職。虎賁〔ben奔〕,負責宮廷守衛,由師氏統領。綴衣,管理王室衣物。趣馬,管理王室馬匹。膳夫,管理王室飲食。庶府,管理王室庫藏。左右攜僕,管理王室器物和車輿。小臣、小尹,是王室近侍隨從。九御,宮內女官,掌管侍女。

  西周官制之外服官

  西周外服官的設定與封建制和宗法制密切相關。古史中的封建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封建不同,指分封,也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方分封給諸侯,諸侯的封地稱“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又劃出一部分土地封賜給卿大夫,卿大夫的領地稱“采邑”。卿大夫又有自己的家臣,稱士。宗法制是由原始社會敬祖崇尚演變而來的一種制度。在周族中,王的嫡長子稱大宗,享有繼承王位的權利;其餘諸子稱小宗,只能受封諸侯。在諸侯國中,諸侯的嫡長子稱大宗,其餘諸子稱小宗,封卿大夫。在卿大夫采邑中,卿大夫的嫡長子稱大宗,其餘諸子稱小宗,封士。周天子就是運用這兩種制度來維繫統治。因此,國、邑也就成了西周地方行政區,諸侯、大夫是這兩級組織的最高長官。諸侯的名稱有公、侯、伯、子、男。諸侯國官制與中央略同。卿或正卿掌管軍政,下面也設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行人、太史、太宰等官。大夫采邑則以“宰”為總管。

  諸侯對周王要承擔鎮守地方、出兵從徵、繳納貢賦、朝覲謁[ye葉]見等項義務。如果諸侯不履行義務,周王可以興師問罪。《史記·周本紀》記載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無道,為了博得寵妾褒姒[si四]一笑,竟然多次點燃烽火。當時只有敵人進攻王畿才點烽火。各諸侯見烽火大作,紛紛率部來援。以後諸侯得知真相,虛以應付。公元前771年,犬戎真的進攻王畿,幽王舉烽火徵兵,諸侯不至,幽王被殺。這一事件雖然說的是周幽王腐敗,但也反映出直到西周末年,諸侯仍然承擔著對王室的各種義務。

  西周官制之六官制度

  ***一***“天官冢宰”,職掌是:“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這些官稱為“治官”。“治官之屬”包括有“大宰卿”1人,“小宰”中大夫2人,“宰夫”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中士16人,“旅下士”32人。“太宰”的職司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其六典是: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撫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誥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可見“天官冢宰”不僅是六官之首,而且總攬六典之政。

  ***二***“地官司徒”,職掌是:“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撫邦國。”這些官稱為“教官”,“教官之屬”有“大司徒”卿1人,“小司徒”中大夫2人,“鄉師”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中士16人,旅下士32人。“大司徒”之職是執掌建邦土地的版圖與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撫邦國。“小司徒”之職是執掌建邦的教法,以“稽國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

  ***三***“春官宗伯”,職掌是:“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這些官稱為“禮官”。“禮官”之屬有“大宗伯”卿1人,“小宗伯”中大夫2人,“肆師”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中士16人,旅下士32人。“大宗伯”之職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祇***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小宗伯”之職是“掌建國之神位。”

  ***四***“夏官司馬”,職掌是:“帥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這些官稱為“政官”。政官之屬有“大司馬”卿1人,“小司馬”中大夫2人,“軍司馬”下大夫4人,“輿司馬”上士8人,“行司馬”中士16人,旅下士32人。“大司馬”之職是“掌建邦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

  ***五***“秋官司寇”,職掌是“帥其屬而掌邦禁”,這些官稱為“刑官”。“刑官之屬”有“大司寇”卿1人,“小司寇”中大夫2人,“士師”下大夫4人,“鄉士”上士8人、中士16人,旅下士32人。“大司寇”之職是“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誥四方。”

  ***六***“冬官司空”,現在看到的《周禮》已散失“司空”篇。

  《周禮》六官,排列整齊,制度嚴密,超過以後漢魏之制,所以不少人懷疑其中或有後人託古改制的成分,因此不能作為西周官制的可靠依據。郭沫若的《周官質疑》、《金文叢考》對這個問題均有精到的論述。但是,我們覺得如果沒有一些實際施政的基本經驗,也難以完全憑空想出一套周密的組織系統。因此,把《周禮》“六官”之制加以簡單摘引,作為了解西周官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