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官制是怎麼樣的

  東漢官制承襲西漢官制而有所發展。從中央官講,三公分統九卿之制仍舊存在,但最重要的在於尚書組織的變化,當時稱作“政歸臺閣”。從地方官講,最突出的是由郡***國***、縣兩級改為州、郡、縣三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東漢官制之中央官

  東漢中央官的基本構成仍然是三公九卿。但在新皇帝即位之後,則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攬政務。東漢設太傅,稱上公,位在三公之上,負責輔導皇帝。錄尚書事始於西漢,“錄”,據《後漢書·和帝本紀》注:“總領之也”,即以本官總領尚書事。由於當時朝政實權轉移到尚書檯,所以太傅錄尚書事位高而任重。不過太傅一職並不常設。

  上公之下是三公。東漢初年,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改大司馬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去掉“大”字。三公排列,太尉在前,由丞相演化來的司徒居後,由御史大夫演化來的司空又後。太尉主管兵政,又分領太常、衛尉、光祿勳三卿。司徒主管民事,又分領太僕、大鴻臚、廷尉三卿。司空主管重大水土城防建築工程,又分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三公各有屬吏長史及諸曹掾、史、屬等。國有大事,三公共同商議。但東漢三公權力遠不如西漢,這不僅從上述職務上可以看出,而且反映在封爵上。西漢初年,相職由列侯充任。武帝時候,雖布衣可以為相,但封相之後必定封侯,所以丞相又稱君侯。東漢自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司徒侯霸死後封侯始,三公皆不封侯。實際上三公成為徒有虛名的高官,真正擁有決策權和監督百官的執行權的是內朝。直到東漢末年,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自任相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秉政,罷三公而置丞相,相權才驟然改變,成為王朝最高權力的實際操縱者,皇帝也在其控制之中。

  東漢九卿及列卿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只是尚書組織的地位更加強了,所以當時有“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的說法。“臺閣”,指宮內辦事處,也就是內朝。光武帝即位,勤於政事,不以實權交給三公,僅以侍從左右的尚書協助處理政事,於是尚書的權責日益上升,由原來的事務官演化為政務官,尚書檯也就成為東漢中央非常重要的辦事和決策機構。尚書檯以尚書令、尚書僕射為長貳,由左、右丞輔佐,下設六曹尚書。有三公曹,主管年終考課諸州郡事務;吏曹主管選官、祠祀事務;民曹,主管修繕功作、鹽池、園苑等事務;客曹,主管護衛皇帝及少數民族朝賀事務;二千石曹,主管辭訟事務;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盜賊之事。每曹又有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尚書令、尚書僕射、六曹尚書合稱八座。皇帝雖也挑選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無異於自己直接指揮尚書檯,所以政歸臺閣,實際上是皇權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東漢皇權進一步加強,還表現在監察系統官制的變化上。司空的前身是御史大夫,東漢司空已無監察之責。主持監察的是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屬官有治書侍御史二人,掌解釋法律條文;侍御史15人,掌察舉官吏違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侍御史下分令曹、印曹、供曹、尉馬曹、乘曹。東漢御史中丞秩僅千石,但權力卻超過了原來的御史大夫,在朝廷上僅次於尚書令。這是因為御史中丞不再隸屬司空,改隸少府,事實上歸皇帝直屬,成為皇帝直接掌管的、監察百官的工具。

  東漢中葉以後,母后臨朝,外戚執政,往往抓住兵權以加強自己的地位,於是將軍職務就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大將軍多為外戚,常在國都,又錄尚書事,自然成為中央要員。將軍名號與西漢相同。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與太傅、三公合稱五府。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位在三公之下。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上卿之下,不常設定。其餘列將軍,有事則設,因事命號,事已則罷。將軍都有部曲。西漢京軍有八校尉之設,東漢初減併為五校尉。當時人稱五校為五營,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又置北軍中候以監五校。東漢與西漢不同,北軍指五校所率軍隊。東漢不見南軍名稱。東漢初年以後,北軍的名稱也不再見於文獻記載。靈帝時候,又設西園***上軍、中軍、下軍、典軍、助軍、左軍、右軍、佐軍***八校尉,由皇帝直接統領。曹操曾任典軍校尉。

  東漢官制之地方官

  東漢地方分州部、郡國、縣三級。

  京畿地區稱司隸校尉部。領三輔、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弘農七郡。司隸校尉掌糾察京師百官及所轄附近各郡,相當於州刺史,而且比刺史地位為高,權勢也更為顯赫。司隸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為百官所忌憚。朝會時,司隸校尉和尚書令、御史中丞均設有專席,當時號稱“三獨坐”。東漢以洛陽為國都,所以河南郡長不稱太守,而稱尹。三輔是皇帝陵廟所在之處,仍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地位高於一般郡,但與西漢比有所下降。

  司隸部之外,分十二州,州設刺史。西漢時,州為監察區,刺史***西漢末年一度稱州牧***是中央派出的巡視官,無行政權,開始無固定治所和衙門,秋冬出巡,年終回京奏事。東漢初刺史仍稱州牧,但處理郡國事務之權比西漢有所擴大。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州牧改回刺史。中期以後,刺史又有領兵之制。東漢後期,刺史不僅有固定治所,而且屬吏大量增加,事實上成為凌駕於郡國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靈帝時候,再改刺史為州牧,由一批朝廷重臣出任,“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漢書·劉焉傳》***,不少地方的州牧已演變為擁兵自重的割據勢力。

  東漢有郡國105個,除司隸部七郡之外,還有98個。其中列郡71個,王國27個。郡設太守。建武六年***公元30年***,裁撤郡都尉,並其職於太守,故太守又稱郡將。縣的設定與西漢相同。東漢為了增加稅收,在各地設有鹽鐵諸官。凡郡縣出鹽多的地方,置鹽官,主鹽稅;出鐵多的地方,置鐵官,主鼓鑄;有湖池魚利的地方,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皇子封王,以郡為國,置傅、相各一人。相如太守。有長史,職如郡丞。中尉負責治安。郎中令負責大夫、郎中等宿衛官。僕負責車馬。治書、謁者為侍從官。列侯所食縣為侯國,設相如縣令長,不臣於侯,只向侯納租。

  東漢為了擴大侯爵,又增進了縣侯、鄉侯、亭侯等爵位,並冠以所食縣、鄉、亭名。後期多為無食邑的虛封。例如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漢壽在東漢是縣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東北。漢壽亭侯也是虛封。列侯就第***退休***後,如受恩遇,可以加官“特進”或“奉朝請”,並以此名義參與朝議。東漢外戚一般為特進侯,未加特進的為朝侯、侍祠侯,外戚、公主子孫在京守祖墳的稱猥[wei委]諸侯。

  東漢官職列表

  秩萬石

  即:月奉三百五十斛

  上公:太傅、大司馬***東漢末年於三公之外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將軍:大將軍***大將軍有時位在三公上,有時位在三公下***、驃騎將軍

  秩中二千石

  即:月奉百八十斛

  太尉領:太常卿、光祿勳、衛尉

  司徒領:廷尉、太僕、大鴻臚

  司空領:少府、宗正、大司農、

  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太子太傅、執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秩真二千石

  即:月奉百五十斛

  後漢書未記載有“秩真二千石”及其官職,或言真二千石即為二千石。存疑

  秩二千石

  即:月奉百二十斛

  地方長吏:郡守、州牧

  諸王國屬官:國相、國傅、***王國***御史大夫及諸卿

  大長秋、太子少傅、將作大匠、度遼將軍等諸雜號將軍***驍騎、樓船、伏波、龍驤等***

  秩比二千石

  即:月奉百斛

  少府屬官:侍中、中常侍

  光祿勳屬官: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

  騎都尉、光祿大夫

  北軍中侯監領: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

  將軍部曲:大將軍營五部校尉

  諸王國屬官:中尉

  司隸校尉、屬國都尉、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城門校尉、都護將軍

  秩千石

  即:月奉九十斛

  將軍府屬官:將軍長史、將軍司馬

  太傅府屬官:太傅長史

  三公屬官:三公長史

  少府屬官:御史中丞、尚書令

  廷尉屬官:廷尉正、廷尉左監

  光祿勳屬官:太中大夫

  大長秋屬官:中宮僕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僕

  城門校尉屬官:城門司馬、平城門屯司馬

  北軍屬官:屯騎司馬、步兵司馬、越騎司馬、長水司馬、胡騎司馬、 射聲司馬

  諸王國屬官:郎中令、僕

  諸侯國屬官:諸侯國相

  地方長吏:縣令、湯沐邑令、道令

  秩比千石

  即:月奉八十斛

  太常屬官:太常御

  太僕屬官:太僕丞

  廷尉屬官:廷尉丞

  衛尉屬官:衛尉丞、宮門司馬、掖門司馬

  宗正屬官:宗正丞

  少府屬官:少府丞

  大司農屬官:大司農丞

  大鴻臚屬官:大鴻臚丞、

  光祿勳屬官:光祿丞、謁者僕射、

  執金吾屬官:執金吾丞

  將軍部曲:軍司馬、別部司馬

  秩六百石

  即:月奉七十斛

  將軍府屬官:從事中郎

  太常屬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樂令、高廟令、世祖廟令

  光祿勳屬官:光祿左僕射、光祿右僕射、左陛長、右陛長、羽林左監、羽林右監、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

  衛尉屬官:公車司馬令、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都候、右都候

  太僕屬官: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

  廷尉屬官:廷尉左平

  大鴻臚屬官:大行令

  宗正屬官:公主家令、主簿、僕、私府長

  大司農屬官:大司農部丞、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

  少府屬官:

  ·守宮令、上林苑令、太醫令、太官令、黃門侍郎、小黃門、黃門令、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

  祠祀令、鉤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內者令、符節令、蘭臺令史;

  ·尚書令屬吏:尚書僕射、六曹尚書***吏曹尚書、二千石曹尚書、三公曹尚書、民曹尚書、

  南主客曹尚書、北主客曹尚書***;

  ·御史中丞屬吏:治書侍御史、侍御史

  執金吾屬官:武庫令、左中候、右中候、

  大長秋屬官:大長秋丞、中宮謁者令、中宮尚書、中宮私府令、中宮永巷令、中宮署令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門大夫、太子倉令、太子食官令

  將作大匠屬官:將作丞、左校令、右校令

  城門校尉屬官:城門門候

  司隸校尉屬官:都官從事、功曹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主簿、門亭長、

  門功曹書佐、 律令師、孝經師、月令師、律令師、簿曹書佐

  掌監北軍:北軍中侯

  度遼將軍屬官:度遼將軍長史 度遼將軍司馬

  地方長吏:州刺史、郡丞、邊郡長史、右扶風京兆每次縣令

  護烏桓校尉屬官:擁節長史、司馬

  護羌校尉屬官:擁節長史、司馬

  秩比六百石

  即:月奉五十斛

  太常屬官***博士祭酒屬吏***:博士

  光祿勳屬官:

  ·五官中郎將屬吏:五官中郎;

  ·左、右中郎將屬吏:左中郎、右中郎;

  ·虎賁中郎將屬吏:虎賁左僕射、虎賁右僕射、虎賁左陛長、虎賁右陛長、虎賁中郎;

  ·謁者僕射屬吏:常侍謁者;

  將軍部曲:曲軍候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洗馬

  諸王國屬官***中尉屬吏***:治書、大夫

  秩四百石

  即:月奉四十五斛

  太常屬官:太常掾

  少府屬官: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直裡監

  ·尚書令屬吏: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尚書侍郎

  光祿勳屬官:給事謁者

  大長秋屬官:中宮謁者、中宮藥長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庶子、太子廄長、太子衛率、太子中盾

  地方長吏:縣長、湯沐邑長、道長

  縣令屬官:縣丞、縣尉

  秩比四百石

  即:月奉四十斛

  三公、將軍府掾:東曹掾、西曹掾、主簿

  光祿勳屬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賁侍郎

  諸王國屬官:謁者、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巷長、祠祀長

  秩三百石

  即:月奉四十斛

  太常屬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樂令丞

  光祿勳屬官:羽林左監丞、羽林右監丞

  太僕屬官:考工丞、車府丞、長樂廄丞

  大鴻臚屬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禮郎、廩犧令丞、楫棹丞

  宗正屬官:公主家丞

  大司農屬官:太倉令丞、平準令丞、導官令丞

  少府屬官:

  ·守宮令屬吏:守宮令丞

  ·永巷令屬吏:永巷丞

  ·祠祀令屬吏:祠祀丞

  ·太醫令屬吏:太醫藥丞、太醫方丞

  ·黃門令屬吏:黃門丞、黃門從丞

  ·內者令屬吏:內者左丞、內者右丞

  ·御府令屬吏:御府丞、御府織室丞

  ·鉤盾令屬吏:鉤盾丞、鉤盾永安丞

  ·掖庭令屬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

  ·太官令屬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湯官丞、太官果丞

  ·中藏府令屬吏:中藏府丞

  ·上林苑令屬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

  執金吾屬官:武庫丞

  大長秋屬官:中宮私府丞、中宮永巷丞、中宮署丞、中宮複道丞

  將作大匠屬官:左校丞、右校丞、

  州刺史屬官: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主簿、門功曹書佐、簿曹書佐

  諸王國屬官***國相屬吏***:長史

  地方長吏:***小***縣長

  秩比三百石

  即:月奉三十七斛

  三公、將軍府掾:戶曹掾、奏曹掾、辭曹掾、法曹掾、尉曹掾、賊曹掾、決曹掾、兵曹掾、金曹掾、

  倉曹掾

  郡守諸曹掾史:功曹史、戶曹史、奏曹史、辭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賊曹史、決曹史、兵曹史、

  金曹史、倉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郵、曹掾、主記室史

  少府屬官:中黃門

  光祿勳屬官: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虎賁郎中、羽林郎、灌謁者郎中

  衛尉屬官:公車司馬丞、公車司馬尉、南宮衛士丞、北宮衛士丞、左都候丞、右都候丞

  秩二百石

  即:月奉三十斛

  少府屬官:

  ·符節令史、

  ·尚書令屬吏:尚書令史

  太常屬官***太史令屬吏***:靈臺丞、明堂丞、太史令史、太史掌故、待詔

  少府屬官***鉤盾令屬吏***:鉤盾苑中丞、鉤盾果丞、鉤盾鴻池丞、鉤盾南園丞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舍人

  諸王國屬官***郎中令屬吏***:郎中

  地方長吏:諸邊鄣塞尉、諸陵校尉長

  縣長屬吏:縣丞、縣尉

  秩比二百石

  即:月奉二十七斛

  三公府屬官:御屬

  將軍部曲:屯長

  光祿勳屬官:節從虎賁

  秩一百石

  即:月奉十六斛

  三公、將軍府屬官:閣下令史記室令史、門令史及其餘令史

  縣屬吏:鄉有秩、三老

  斗食***月奉十一斛***

  佐史***月奉八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