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得婦科病怎麼辦

  女性患者就醫,如何保護隱私一直是一個社會話題。古代醫生診療有望、聞、問、切即所謂的“四診”。在講究“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古代人得婦科病怎麼辦,僅供大家參考。

  

  方法一:直接等死不看病

  古代醫生基本上都是男性,在儒家倫理占主導地位、講究“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背景下,古代一直有“女病難醫”、“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女人”的說法。特別是皇帝后宮的女病人,男醫生尤其“碰不得”。即使病得再重,也不能隨便請男醫生進宮去為女患者看病。而且,歷朝歷代都有規範後宮女人就醫行為的規矩。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六月,命禮臣議宮官女職之制時特別規定:“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宮。”可見,嬪妃生病只能根據病情讓醫生開藥方,即所謂“以證取藥”。

  朱元璋如此這般,初衷是“鑑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根本上還是考慮後宮女人的隱私。即便醫生被允許進入後宮看病,也有極嚴格的規定。

  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明成祖朱棣的孝慈皇后患有乳疾,不少名醫診後都不見效,皆因無法直視,診斷困難。有一天來了一位道士,說能治好皇后的病。但這道士只能遠遠地站在門外,不能進入皇后的房間。如何切脈?這道士想出了一個法子,讓人在皇后的手腕纏上一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判斷皇后的脈象。

  朱棣為了測試道士醫術的真假,暗中將絲線先後綁在皇后的玉環上和貓腳上,結果都被道士識破了,結果道士真的治好了皇后的病。這個傳說既說明道士的醫術相當高明,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男醫生給高貴婦女看病的難度。

  民間女性同樣有封建禮教的禁錮,女子生病特別是患了婦科疾病往往羞於啟齒,或語焉不詳。有的女病人寧願病死也不願意公開隱私。元明善的《節婦》中,記載了一位乳房生瘡潰爛的寡婦馬氏,由於拒絕男醫生治療,最終喪命。馬氏說:“寧死,此疾不可男子見。”

  方法二:戴個手套或薄紗號脈

  古代看病,有“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就醫模式。“走出去”就是去醫生家裡就診,但女人生病了,更多是“請進來”,把醫生領到家裡看,以方便醫生的望、聞、問、切。這時候,女病人仍不能直接給醫生看,要用東西“隔”一下,以遵從“男女授受不親”的信條。即便可以出來見男醫生,女病人也要用紗巾或扇子“蔽面”。

  普遍的情況是,家人會在病床前設紗帳,也有的在閨房外掛帷,醫生透過紗帳觀察女病人的氣色、舌象等,完成“望診”的程式。

  光“望”當然不行,“四診”環節中,最重要的是“切”。切診,即號脈,又稱把脈,摸捏病人的手臂號脈象。而古代女人最忌諱手讓別的男人摸,被陌生人摸了算是“失貞”。宋代司馬光的《家範》中記載一例子:一婦女帶著孩子,揹著丈夫的遺體投宿,男店主不準,把她硬拉了出去。這個婦女便認為被汙身了,用斧子砍掉了被拉過的手臂。這種行為雖然極端,但說明古代女人的貞潔意識十分強烈。所以古代男醫生給女病人診療時,是絕對不會直接觸碰女病人肌膚的。但不摸如何切診?醫生會戴上手套,或是用薄紗罩在女病人的手臂上,然後才出手號脈。

  明代名醫在《醫學入門·習醫規格》中,總結出一套古代醫生行醫的行為準則,其中提到給女患者看病的如下注意事項——

  “如診婦女,須託其至親,先問證色與舌及所飲食,然後隨其所便,或證重而就床隔帳診之,或證輕而就門隔帷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寡婦室女,愈加敬謹,此非小節。”李梴還特別指出,遇到女病人家庭困難,醫生要“自袖薄紗”。

  古代得婦科病的引發原因

  一、陰部感染及炎症刺激  陰部感染及炎症刺激是造成外陰白斑的一個主要的原因,50%甚至更多的患者都是因此而患病的,外陰感染與日常的生活習慣是否健康有關,而炎症刺激主要是滴蟲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宮頸糜爛等炎症等引起陰遭分泌物增加及白帶變性,長期刺檄外陰,引起外陰白斑病。

  二、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失調是導致外陰白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通過氚標記胸腺嘧啶的測定,認為真皮中存在一種具有組織特異性的蛋白質激素,能抑制表皮細胞分裂生長僅作用於表皮區域性,稱為抑素。它使區域性結締組織增生和該處表皮代謝的刺激之間失調導致外陰白斑。

  三、免疫力低或其它疾病引發  ***萎縮跟外陰白斑與免疫力有一定的關係,而其它疾病引發外陰白斑的情況也時常出現,常見的有糖尿病、白癜風、子宮肌瘤、月經不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