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論文賞析

  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具有民族的屬性。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論文,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論文1

  茶文化在現代茶館環境設計中的滲透

  摘要:茶館作為茶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在茶文化的傳播歷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市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聚集地,對人們的生活有了深刻的影響。在新時代下,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都有了新的變化,做好現代茶館的環境設計,不但可以滿足現代人的追求,同時還可以傳承我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茶文化;茶館;現代茶館;環境設計

  1傳統茶文化概述

  1.1茶的歷史

  中國人與茶的淵源頗深,“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一句俗語就可見一斑,早在上古時代,茶就被神農氏所發現。《神農百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而解之。”對於中國人何時開始喝茶的問題,目前尚未有定論,有人說戰國春秋,有人說兩漢時期,各說紛紜。幾千年來,茶這種毫不起眼的植物卻走進了千千萬萬人的生活之中,幾片簡單的葉子帶給無數人身心的愉悅和心靈的解放,更帶給人們靈魂上的昇華,而隨著飲茶行為的不斷繼承和發展,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無論是生活習慣,詩詞文學,還是哲學思想,抑或是建築設計等方面,無一不深受飲茶行為的影響。

  1.2茶的品種

  中國優良的地理環境催生了各式各樣的茶葉品種,以種類劃分就有綠茶、紅茶、黃茶和烏龍茶等眾多品種,其中綠茶在製茶史中處於先鋒地位,當時的綠茶製作工藝相當簡便,在採摘綠茶後便進行殺青,乾燥後便能使用,而紅茶則屬於發酵型的茶葉,需要新增稍微複雜的發酵步驟;作為中國特有茶種的烏龍茶則對於製作工藝有著更為嚴苛的要求,在目前功夫茶文化盛行的潮汕地區,烏龍茶也是最受歡迎的茶業種類。不同的茶種有不同的色澤和口味,疆域廣闊的中國在各個地方也有特有的茶種和飲茶喜愛,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1.3茶文化

  伴隨著漫長的飲茶歷史,飲茶行為澆灌出中國文化裡的一朵奇葩———茶文化;中國傳統宗教中儒釋道三足鼎立,儒家講究入世的克己復禮,釋家講究出世的明心見性,而道家則講究出世的清靜無為,三者乍看好像毫無交集,但深究其內涵,卻發現殊途同歸,都是追求一種平靜和諧的精神境界。茶味淡雅又苦後回甘,這種簡約的哲學意味將茶文化和儒釋道進行融合,以至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都以飲茶行為作為個人追求精神境界的一條道路,在飲茶中自省,在飲茶中得到寧靜,也在飲茶中將自我靈魂昇華。

  2茶館的歷史及其發展歷程

  在各種武俠小說中,茶館成為另一個“社會”,它是各種人群的聚集地,也是很多人傳播和打探訊息的重要平臺,在真實的歷史中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茶館不單單代表著一個普通休閒場所,因為茶館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它的客戶覆蓋人群極廣,既有文人雅士、又有市井粗人,既有高官巨賈,又有農民漁夫,所以它是整個社會情況的對映,它又能體現出一個地區或民族文化的發展狀況。古代茶館就以數量眾多和熱鬧繁華著稱,不過,當前的茶館也不遜於古代茶館,從上世界九十年代以來,茶館在中國得到飛躍性的發展,並以每年百分之十的增長率在大中城市裡開枝散葉,現代茶館漸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場所,而客人的增長也促進了茶館的功能進一步趨向於完善化。下面就茶館的歷史進行闡述,為之後茶文化滲透現代茶館設計的進一步闡述進行鋪墊。

  2.1清代之前的茶館

  根據茶聖陸羽的《茶經》中記載:“在晉元帝的時候,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皿,往市弼之。”由此可以看出,兩晉時期就開始有了流動的茶水買賣行為存在,這種擺攤賣茶水的地方也可以算作茶館雛形;而到了唐代,因為唐代的國教為佛教,佛教的興盛加上經濟的大繁榮,大大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廣傳,加上在中唐時期禁酒令的約束,許多文人騷客就將精力從飲酒轉移到飲茶上來,此時茶館開始遍佈整個大唐國境,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它作為茶文化重要傳播者和發揚者的地位。到了宋代,茶館迎來了屬於它的興盛期,此時的茶館在各個區域的覆蓋廣度和深度都在唐代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城中郊外,茶館的身影隨處可見,長卷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繁榮茶館可見一斑,此時的茶館在設計上更加考究,茶館內容也更加豐富,茶館不再僅僅是供人們飲茶的場所,茶人也可以在茶館內聽賞戲曲和聚會洽談。到了元代和明代時期,茶館的經營模式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本體實質上和宋代區別不大。

  2.2清代的茶館

  從晉代的茶館雛形到清代茶館,茶館歷經千年的洗禮和成長,終於走到了屬於它的鼎盛期,清代可謂是茶館中的集大成者,茶館種類和功能都極為豐富,當時江南地區的茶館就有上千家之多。在設計上,清代的茶館注重融入審美方面的文化色彩;在功能上,清代的茶館鑲嵌了多種飲茶之餘的功能,比方說茶館中會有供商人洽談的清茶室,說書唱曲的書茶館,品茗對弈的棋茶館等。

  3茶館的發展現狀

  3.1茶館的功能

  在茶館的經營中,茶館不但將飲茶行為進行傳承,也將茶文化不斷滲透到茶人腦海之中。很顯然,這對於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都有重要作用。無論是簡單的品茗,或是品茗活動中的修身養性,還是茶館設計中的茶文化滲透,在影響人們行為和意識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將我國寶貴的文化精髓根植於國民內心,上千年的茶文化得以代代相傳;另一方面,自古以來茶館就是人們重要的休閒娛樂場所,茶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身心放鬆和愉悅健體的平臺,無論是極具程式性的沖茶行為,還是苦後甘來的悠然品茗,抑或古典深沉的茶館氛圍,都能讓忙碌浮躁的人們得到身心的解脫,讓茶館成為他們生活中舉足輕重的身心寄託之地。還有,茶館作為城市特色茶文化的表現,對於每個旅客來說都是感受異域茶文化的地方,茶館作為茶文化旅遊專案的一部分,這事實上有助於促進當地的旅遊業及各方面的經濟發展。且古代茶館作為各類人群的重要聚集地,這個“資訊中心”大大促進了資訊傳遞和資訊交流,而現代茶館則匯聚了大量的商業洽談,許多形形色色的交易都在茶館的品茗中達成,茶館的獨特氛圍對於洽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2茶館的發展現狀

  建國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茶館要麼停滯不前,要麼進入了休眠狀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茶館才慢慢甦醒和復甦起來,並不斷壯大。當前不再存在以前的木製茶樓,取而代之的是裝修高檔的現代茶館,在功能上茶館的內容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有了一定的豐富和拓展,品茗、打橋牌、聊天等活動滿足了各個消費群體的需求,進而煥發出茶館的魅力。在茶館的整體設計上,目前多數茶館的模式都融合了更多的商業因素,比如都是開設賣茶的檔口,再設立幾個品茶的地點作為客戶試茗或者品茗的位置,這樣的設計雖然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大流,但在茶館的文化層面表現上還是具有白玉微瑕的遺憾。

  4茶文化在現代茶館環境設計中的滲透與應用

  4.1茶文化滲透下的現代茶館的表層設計

  視覺可以傳遞美感,繼而將美感注入人的意識之中,在現代茶館設計中,我們可以用心利用茶館的各個設計細節,將茶文化滲透到方方面面,讓品茶者深刻地體會到茶文化的魅力。比方說,我們可以選擇紫砂製作的茶壺,紫砂不但具有強的保溫和透氣性,而且對於茶味的儲存也相當出彩;另一方面,紫砂獨特的深沉顏色和粗糙質感,能帶給人典雅和陳舊的使用體驗。另外,我們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插花擺設,用簡潔淡雅的少許插花來表現茶文化的樸素清雅;在整體氛圍上,我們可以採取焚香來營造淡淡的空靈香味,在牆體上也可以掛上歷代名家的茶詩和茶畫類似品,比如蘇東坡和黃庭堅的茶詩或者唐伯虎的茶畫。

  4.2茶文化滲透下的現代茶館的深層設計

  古人在飲茶過程中常常會將自己的精神遊離在外而達到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但急躁的現代人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在茶館的設計中要想將茶文化更好地滲透,就必須注重提高顧客在精神方面的放鬆緩解工作。所以,在茶館設計中,還需要有意識地讓顧客的時間放慢,時間感消除,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一方面可以增加茶館裡的碎片化資訊傳遞,小飾物的不經意擺設讓茶文化的傳遞成為碎片化的堆砌,茶壺上一首簡單的茶詩會讓人誦讀神往,茶桌上一個簡單的“小僧人冥思”擺設能讓人望而心靜,牆壁上一副簡單的飲茶畫作能讓顧客浮想聯翩,時間因此駐足停步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降低外界資訊傳遞來拉長時間,比如茶座之間相隔適當的距離和設立良好的隔音板,隔離外界資訊來讓顧客免受時間意識的干擾,充分忘記時間來達到物我兩忘的品茗境界。

  4.3茶文化滲透下的現代茶館的其他設計

  在茶館的具體設計上,我們可以採用古樸色澤的木材、磚塊或者水泥來進行茶館的色澤主題設計,而在燈光方面,可以選擇中間的色調來進行偏冷或者偏暖的調節,燈光方面儘可能採取無彩,這種淡雅和空靈亦是茶文化的一個表現角度;而在傢俱方面,選擇藤椅和原木桌加上竹器進行搭配,可以體現出自然歸真的茶文化精神;佈局方面應該設有包間和敞開的空間,包間可以營造寧靜的品茗洽談氛圍,而敞開的空間則能讓顧客緩解生活的壓迫感,使其在品茗中得到放鬆。

  5結語

  茶文化根植於我們的生活和內心,但在全球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忙碌浮躁中,這些極具價值的特色文化都慢慢被遺忘和覆蓋,做好茶館的環境設計,有利於茶文化的發揚和傳播。

  參考文獻

  [1]李瓊音.茶文化在現代茶館環境設計中的滲透與應用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7.

  [2]陳瑋然.中國茶文化與茶館設計[J].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11,13***5***:73-75.

  [3]萬祥虎.解讀茶文化在茶館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17***:113-114.

  [4]張建羽.當代茶館的傳統設計思想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

  [5]董斌.中國茶文化影響下的中式茶館裝飾藝術[J].學園:教育科研,2012***5***:195-196.

  茶文化論文2

  道德教育與茶文化關係分析

  摘要: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發展和社會道德的構建是一脈相承的。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具有民族的屬性。而道德的構建也具有民族的屬性,道德的存在是對民眾的行為進行約束,所以其存在特殊性。存在於中華民族的道德不一定適合於西方,自然中華的茶文化和西方的也不一樣。因此,民族道德的教育和茶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絡。隨著文化強國理念的進一步強化與滲透,道德教育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受到國家與社會的進一步重視,在大中小學生課堂中貫徹道德精神勢在必得。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史蘊含了道德傳統的主要內涵,對於茶文化的探索便是對於道德傳統的部分探索,故此,筆者準備以茶歷史為切入點,探究茶文化與道德教育關係。

  關鍵詞:道德教育;茶文化;關係;探究

  1茶的文化發展歷程與道德文化的聯絡綜述

  任何一種文化的根源都是物質層面上的,而茶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其根源便是茶葉的演變。最初的茶葉產生在5000多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關於茶的確切記載,最初茶是做藥用,後來在最初的藥用功能上,隨著歷史的發展又衍生出了“飲用”、“禮用”等功能。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論文品茶之風漸盛,而此行為推進了茶文化的發展。魏晉南北朝為文化史上三教開始融合的時期,故此茶文化的最初融入,便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三教交融的思想,而非分批綴入,此點值得注意。而注意這一點的原因,在於,若茶葉中蘊含的文化,最初便是三教交融的文化,那麼其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便有了根源。傳統道德理念,是以禮教為首的一種寶貴精神品質。追求真理曰道,正直中和是德。魏晉時三教的文化精髓在品茶這一優雅行為中隨著茶香滲透進了茶中,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此處可以確切知道茶文化中蘊含了道德文化。茶葉的本性自帶有一種不偏不倚、正直倔強的品質,這種品質為歷朝道德文化所看重,故此茶葉一經引入文教體系,其道德文化便彰顯出來。我們知道,茶的本性便可說是道德水準,而其衍化的文化中又攜帶了道德文化元素,所以茶葉與道德教育是有巨大關聯的。

  2道德教育與茶文化的關係探究

  想要探索茶文化與道德教育的關係,首先要知道茶文化的主要內容。茶文化來源於茶葉、茶樹,其最早的文化內容便是茶葉、茶樹的本性,即茶性,次之,茶葉最初具有藥用與飲用功能,藥用在後期引入了中醫文化,而飲用自衍化成茶道。茶道,實際上是包含茶藝、茶具、飲茶文化在內的一切茶的技藝,而茶德更是這種茶藝的精神提煉以及具象理論。在下文中,筆者將立足茶文化本身,從茶性、茶道、茶德三個方面,深入探究茶文化與道德教育的關係。

  2.1茶性與道德教育的關係

  欲明茶性,必先知茶之理。茶的生長條件極為獨特,其他植物,或要求少風少雨,或受限與季節條件,更多的是必須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長成。而茶樹,往往生長在高山低谷,人煙跡罕至之處,或是深山丘陵,餐風露雨之處。據科學研究,在茶樹的生長條件中,鹼性土地與潮溼空氣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其次,茶樹往往低沉而直立,不爭不豔,不偏不倚,卓爾大方。考究完茶的生理條件,茶的本來性質便不難得出,茶的第一點特性是生性頑強,能在極為惡劣的地方生長。這種特性,在道德層面,便是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高貴品質。根據茶的這一品性,很多詩人墨客,作家,畫家都加以作品描述,在豐富茶文化的同時,又使得茶的堅忍不拔與自強不息得以傳承,而在現代教育機構的道德教育中,例如學校,則可採取茶與其茶文化作為精神樣本,將道德教育實際化,起到深層次的教育效果。茶的第二點茶性,便是茶的低沉直立。眾所周知,古人往往寄情於景,託物言志,將眼見的事物給予人性化的道德評價,並有梅蘭菊竹四君子之稱,而這四君子都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文化。例如,梅花的孤傲不群,蘭花的優雅,菊花的淡泊,竹子的不俗和謙虛都是用來彰顯道德品質並起到教育作用。而茶葉本身具備了低沉直立的品質,表現為接地氣不孤傲,優雅不做作,淡泊不空蕩,謙虛而不自持,兼具四種美好的道德品質,更應該作為道德教育的模範。茶性的第三個特點,便是不偏不倚,卓爾大方。不偏不倚的品性,歷來為人們所歌頌。因為這代表了正直的品質,當然,同樣以正直出名的本性植物,有鬆,有竹,有白楊,有胡楊,但是茶樹的不偏不倚是有其特色的。茶樹往往不高,其不偏不倚,蘊含在其短小的身軀內,更彰顯正直之氣。無怪南明遺民見茶樹而涕泣之。不偏不倚即指茶葉喜居本土,安居樂化,體現在道德教育上,即是要愛自己的祖國不能崇洋媚外。

  2.2茶道與道德教育的關係

  茶道是廣博的,其中既有優雅大方的茶藝,又有雕工精美巧奪天宮的茶具,亦有飲茶、泡茶的各種細節講究,更有古人對茶的文化評價。其中不乏許多與道德教育有關的內容,例如,茶藝的優雅大方、茶具的精益求精、細細雕琢、品茶時的從容不迫、追崇自然、天人合一,甚至於自明清以來,市場上紅極一時的茶館、茶樓都是茶道的產物。由此又可知茶道的創新變化,因時而變。古人在道德教育上,往往主張言傳身教,耳提面命,如此口耳相傳。例如明朝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餘立侍左右,俯身傾耳以請。”講的就是傳統教學的情況。另一方面,便是寓情於物,以物相較。例如傳說中的臨終前折箭之教,趙簡子的贈書之教。而這兩方面,在茶道中皆可做到。在品茶中,等水開、等茶香,可放鬆急躁的心境,培養耐心,這是物教的境界;而在品茶之時,如魏晉南北朝士人品茶,或是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都喜歡聚集品茶而言文化,這樣,無形中亦起到文教的功能,所以有人說茶文化中自帶道德教育,是極有道理的。茶道中的道德教育,尚且不止文化理論上的言傳物教,而是實踐上的道德推廣。例如,紫砂壺的鑄造需要極高超的技藝,極精細的工夫,這些不從實踐中經歷千百遍磨練是學不會的。這種茶具的精雕細琢精神,便有了茶道的自然教化功能,在實踐層面推動了道德文化的教育。

  2.3茶德與道德教育的關係

  說到茶德與傳統道德的關係,這裡要理清二者的大小之辯。首先茶德的提煉來源於茶道,而茶道又是來源於士人、民間的品茶活動,最主要是士人階級的研究探索,故此,茶德間接來源於士人文化,而士人文化又是傳統道德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由此一看好像兩者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別忘了茶性中本來就有道德影子存在,而且茶道中的道德,亦不止是傳統道德文化上的品質,故此兩者自有區別,應該說傳統道德文化是共性,而茶德,是個性。或者說,茶德是傳統道德體系中非常光輝的部分。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國門漸漸開啟,人們接受了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我們不能說西方的文化對我們造成了傷害,文化的發展本身就是相互影響的。但是,我們所痛心的是中國的傳統道德在西方的文化衝擊下顯得非常脆弱,也就是說我們的傳統道德體系始終處於劣勢地位,顯得岌岌可危。如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講人們相互之間越來越不信任,人們相互之間顯得越來越陌生,人們不願意去幫助陌生的人,因為害怕被騙,人們不願意冒著被訛詐的風險扶一個摔倒在馬路上的老人。這就是社會存在的道德危機,而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解決道德危機的***,筆者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茶文化。因為,茶文化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數千年,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同時茶德對人的約束不那麼激烈,先得溫文如玉,其對人道德衝擊不會很大。人們在品茶的時候就能感受到這種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公民的道德教育中嵌入茶文化是非常恰當且合適的,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的民族目前的確存在一些道德危機,這是我們任何人都不願意見到的。需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重拾人們的道德有很多辦法,筆者認為重拾道德並非就要從茶文化入手,但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精華的部分對於公民的道德教育確實非常有幫助,筆者從茶文化入手,剖析了茶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關係,幫助人們找到重拾道德的一些思路,希望人們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尊重中國的傳統道德體系,共建一個溫良恭儉的社會、一個人人都有溫度的社會。

  參考文獻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福建茶葉,2015***5***:58-60.

  [2]劉瑞華.解讀茶文化與思想道德之關聯[J].福建茶葉,2016***2***:245-246.

  [3]孫汝建.漢語國際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的重建[J].海外華文教育,2014***4***:384-394.

  [4]陳文華.論中國茶道的形成歷史及其主要特徵與儒、釋、道的關係[J].農業考古,2002***2***:46-65.

  [5]沈佐民,陳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08***3***:49-52.

  [6]硃紅纓.基於專業教育的茶文化學體系研究[J].茶葉科學,2006***1***:42-48.

  [7]餘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5***7***:7-18.

  [8]張進軍.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8***:175-176+196.

  [9]餘悅.淨慧法師對當代禪茶文化的貢獻及其學術史意義[J].江漢論壇,2014***4***:131-135.

  [10]餘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5***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