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飲食結構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素有“烹飪王國”之稱。中國烹飪不僅僅是技術,同時也是一種藝術,那麼你知道古人的飲食結構是怎樣的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黃帝內經·素問》在“髒氣法時論”中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十六個字堪稱中國最早的“膳食指南”。吃什麼?怎麼吃?古人真是有智慧,將天下食物分為幾大類,並以一個數字“五”來代指數量眾多,它是古人養生智慧的精華,也是現代社會提倡的“食物多樣化”的古老詮釋。

  《黃帝內經》提出“養助益充”的食物結構:

  “五穀為養”:《黃帝內經》中所認為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shu***”,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梁、大豆、玉米,薯類,人們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即人們常說的“主食”。以五穀為主食,就是攝取營養、滋養身體的根本。它是維持生命機體的主要食物。“民以食為天”,這裡的“食”就是五穀雜糧。俗話說: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裡的“飯”也是五穀雜糧,並強調了主食的重要性。

  “五果為助”:五果,指桃子、李子、杏、栗子、大棗等為代表的水果、堅果類食物。即以五果為人體營養的補助。這類食物營養豐富,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物。“五果為助”,表明了它在人體攝取營養時的地位只是輔助作用。

  “五畜為益”:五畜,指牛肉、羊肉、豬肉、狗肉、雞肉等禽畜肉食,廣義上則包括了畜、禽、魚、蛋、奶之類的動物性食物。即以五畜為人體營養的補益。既然是補益,就不能成為每餐食物中的主角,應以適宜、適度為原則,食用過多則會傷及人體。“五畜為益”闡明瞭“五畜對於五穀雜糧,只能發揮其益處、過則為害”的原則。

  我們觀察人的牙齒,切牙和嚼牙大約是1:6的比例,切牙是撕咬動物性食物的,嚼牙是咀嚼五穀雜糧類食物的,也就是說,動物性食物和五穀雜糧類食物的比例約為1:6,對我們的健康才是有益的。

  “五菜為充”:五菜,泛指一切蔬菜,能營養人體、充實髒氣,使人體內各種營養更完善、更充實。

  《黃帝內經》中對不同的食品分別用了“養”、 “助” 、“益”、 “充”四個不同的字眼,不是為了避免行文上的重複,而是有深刻的用意。它不僅講了各類食品對人體的養益功能,而且還有主次之分。“養”是主要的,“益”、“充”、“助”是輔助的,不能喧賓奪主。

  五穀、五果、五畜、五菜這四個方面幾乎把飲食中的所有原料全部概括了。五穀、五果、五畜、五菜,每類食物中都用了“五”字,就是告訴我們要吃雜一點,即使是主食糧食,也不能只吃某一種細糧而不吃雜糧。不同的食品,其營養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吃雜一點是有好處的。肉類、蔬菜、果品也是一樣。

  “養助益充”的食物結構,闡明瞭在五穀雜食的基礎上,以果為“助”,以畜為“益”,以菜為“充”,如此辨證地飲食,互補搭配,把握住了飲食的本質意義,值得今時之人借鑑。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的認識

  積極之處: 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禮節往來。通過一系列的細節規定,體現了對客人與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現了對長者的關心。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用圓桌,這反映出中國人喜愛團圓、熱鬧的心態。歸根來說,還是“和”的哲學思想。同時還有謙讓尊長精神:如果食用水果類食品,要讓尊者先嚐,少者不得搶。 為當時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那樣:“周人通過各種飲食制度,主要是禮儀化的燕飲活動,維護正常的統治秩序,協調人與人之間,不同階層之間的政治和人倫關係,使整個社會能夠得到穩定和有序的發展。” 能夠引導個體形成親近自然的心態和習慣。即要通過接近自然之物來遵循飲食的秩序和規律,清人李漁的“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理論等等 注重健康的飲食習慣。《禮記?曲禮》載:“共飯不擇手。”即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 體現了對婦女的體諒。對於較隆重的宴飲完畢後,撤食案的事不能由婦女擔任,怕她們力不勝勞,可以推出年輕點的人來幹。

  消極之處: 通過飲食禮儀維護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如古禮規定統治階級按照不同等級享受不同的肉食:“天子日食少牢,諸侯日食特牲,大夫特豕,士特豚。” 體現倫理等級觀念。在侍食之禮中,如果長者賜予少者或僮僕等低賤者酒食,因為地位差別太大,連道謝的資格都沒有。 禮儀繁複會帶來不便。 有的禮節有一定的虛偽性。如客食之禮中的“三飯”,指的是客人吃三小碗飯後便說吃飽了,需主人再勸再食肉,這一條實為虛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