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采葛出自《詩經》,是一首出於先秦時代的四言詩,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的原文、註釋及譯文

  【原文】

  彼采葛兮,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②一日不見,如三秋兮!③

  彼採艾兮,④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註釋】

  ①葛: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

  ②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青蒿。有香氣,古時用於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為一年,後又有專指秋三月的用法。這裡三秋長於三月,短於三年,義同三季,九個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絨灸病。

  【譯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整月長啊。

  那個採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秋季長啊。

  那個採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週年長啊。

  鑑賞

  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詩。采葛為織布,採蕭為祭祀,採艾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勞動。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月、年***。說一天會像三個月,三個季節,甚至三年那樣長,這當然是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的區別所在。用這種有悖常理的寫法,無非是為了極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於難以忍耐。此詩三章正是抓住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來代表季節,是因為秋天草木搖落,秋風蕭瑟,易生離別情緒,引發感慨之情,與全詩意境相吻合。

  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一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流傳千古,後人並將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的成語。關於此詩藝術感染力的奧妙,蔣立甫《風詩含蓄美論析》曾剖析說:“妙在語言悖理。”其意是說:從科學時間概念衡量,三個月、三個季節、三個年頭與“一日”等同,當是悖理的,然而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誇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一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如膠似漆、難分難捨的戀情。這一悖理的“心理時間”由於融進了他們無以復加的戀情,所以看似痴語、瘋話,卻能妙達離人心曲,喚起不同時代讀者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