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的發明的小故事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你知道印刷術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印刷小故事——活字印刷術

  早先印書,都是把書刻在整塊整塊的木板上印。聽說師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師弟們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昇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

  他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裡。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粘合劑***松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待粘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面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昇說。

  “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只會‘過家家’。”

  “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昇笑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

  宋代,圖書出版事業全面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各地都開始出現雕版刻書機構,並形成分佈於中原、西南、東南的四大刻書中心,全國性的刻書網以官刻、坊刻和私刻為三大主幹力量,開創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這些書坊以刻印出售書籍為業,以營利為目的,擁有寫工、刻工、印工等工種,雕版、印刷、裝訂等生產環節與裝置,並且經常花樣翻新。尤其在畢昇發明活體印刷術以後,市場上的印刷業更加活躍。宋朝的印刷術很快傳到其他地方,出現了金朝的銅版印刷和山東濰坊的古版拓印技術。

  據《夢溪筆談》卷十八記載:畢昇用膠泥刻字,字的厚度薄如鐵錢,每字一印,用火焙燒使之堅硬而成活字。排版時,先在鐵板上放置松脂、蠟和紙灰,鐵框排滿活字後,再在火上加熱至藥熔掉,用一塊平板按壓字的表面,使整版字平如砥,即可印刷。為了提高效率,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用來印刷,一塊則可排字。第一塊印完後,第二塊已準備就緒,交替使用,瞬間可成。每個字有幾個字模,特別像“之”,“也”等字字模多達二十個,以備同版內重複使用。如果有奇字,旋刻之,用草火烘烤,一會兒就能用。

  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後代的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均由泥活字發展而來。畢昇發明泥活字,比德國谷騰堡發明鉛活字早了四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