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兵器大揭祕盔甲做主要作用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儲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儲存至今的很少,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盔甲做主要作用,歡迎閱讀!

  盔甲做主要作用

  盔甲,是人類在武力衝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冑、鎧甲。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

  盔甲,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一槍絕對可以刺穿。

  明光鎧

  明光鎧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鎧甲,在胸背甲上有一橢圓形,稱作護心鏡的金屬板。提高了胸部與背部的防禦力。名稱即因護心鏡而來。“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鎖子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哪個朝代的盔甲最好看

  單單從美觀程度來分析中國古代哪個時期的鎧甲最好,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太主觀。每個人欣賞水平、認知程度、個人喜好的不同決定了這個問題幾乎不會有統一的看法。

  我個人認為古代中國盔甲最好看的時代無疑是五代時期。

  如果讓我給盔甲美觀程度排序的話,大概是這樣的:

  唐末五代、宋代、明代或唐代、元代、清代、隋代、魏晉時期、漢代、秦代、先秦。

  有關中國盔甲的問題十分複雜,以上只是總論。接下來我詳細的解釋一下中國盔甲的每個問題。

  問題一、

  古代盔甲以先秦為界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先秦之前武備的個人配置階段、另一個是先秦之後的國家配給階段。

  啥意思呢,就是說自秦代之後,武器盔甲的生產和配給是由國家統一制定標準和發放的,在此之前是需要個人自備。

  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中國的盔甲註定與日本和歐洲的盔甲走的不是一條路。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總是說“你看日本盔甲看起來非常華麗、樣式千奇百怪,中國盔甲似乎和人家比差遠了”

  沒錯,因為古代日本屬於將軍幕府統治,而且實行的是類似先秦、秦漢時期的“封邦建國”制度,所以,在盔甲製作上沒有統一的量化標準,所有的盔甲由著大名們的個性盡情的diy,越華麗越好,沒人約束。

  而咱們中國呢?

  如果碰到一個國力強盛、崇尚武力或是分封割據、戰亂頻仍的時代,那麼盔甲的質量與精美度價相對來說就要比其他時期高一些。

  如果碰上太平盛世、詩詞歌詠的時代,那可就慘了,其盔甲質量必然好不到哪裡去。

  問題二、

  在中國,盔甲、武器歷來被看作重要的軍備物資,他的所有權只配國家擁有,任何個人和組織在國家沒有允許的情況下不得擅自私藏和使用。

  否則……

  死啦死啦地!

  因此,中國古代的盔甲除了清代幾乎沒有傳世盔甲留存下來。

  而作為國家統一管制的軍需物資也不可能隨意陪葬,因此從目前掌握的盔甲實物資料來看,只有漢代之前的一些盔甲完整出土的比較多一些。

  之後的盔甲只有零星出土,很少有大規模出土的情況出現。

  於是,十分悲催的情況出現了:

  我們無法完全的知道自己古代的盔甲究竟長啥樣!!!

  有人說:不對,儘管實物資料匱乏,但是,古代留存下很多畫像磚、壁畫、人物畫、石雕、人俑等等資料相當多,怎麼能不知道我們古代的盔甲長啥樣呢?

  實際上我可以負責的告訴大家,這些資料還真不夠!

  為啥?

  1、中國古人的藝術風格向來講究大寫意般的“不求甚解”,儘管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沒問題,但是從研究歷史的角度來說可費了大勁了!

  2、程式化的繪畫雕塑傳統不可信。

  咱們古代的繪畫雕塑自宋代以後出現了一個成熟期,也可以說是高峰,從此之後便走上了下坡路。當然,這是藝術風格方面的問題我們不深談。

  緊接著帶來的結果是工匠變得越來越“滑頭”。他們做雕塑不在侷限於自己所處的年代的盔甲形制的具體風格和潮流,轉而自發的踐行著“古典主義”。所有的盔甲雕塑幾乎都成了“混搭風”,以至於“宋風”遍地。從藝術的角度上無可厚非,但是從盔甲歷史的角度上說價值並不大。

  世界古代鎧甲介紹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儲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儲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線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儲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儲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儲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這裡推薦一本書,書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萬里機構出版,在三聯書店應該可以買到,港幣是85元。書中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描述。書中對各種不同型別古代兵器的長度和重量資料描繪非常精確,長度單位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日本人的嚴謹認真可見一斑。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型別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綜上所述,要判定一個朝代的盔甲是不是好看,我們需要從實際出發,甄別、篩選出符合這個朝代盔甲形制的資料,最好是實物資料,或者是接近實戰的盔甲資料。這樣對比才有意義。